與前幾任不同,習李政府似乎特別注重構築所謂的立體交通。立體交通的具體含義,結合大陸各省市的13規劃和當地黨委書記等的講話,大概齊可以理解為,以高鐵,高速公路構築全國性的交通大動脈。具體來說,用高鐵連接全國所有的市。縣一級則全部用高速公路互聯起來。通俗的講就是,縣縣通高速,市市通高鐵。
我注意到,關於縣鄉公路,大陸始終沒有比較明確的提法和目標。而縣鄉公路,所謂的最後一公裏,恰恰是大陸現代化的瓶頸和問題所在。以米國為例,米國的地上建築,全麵落後大陸,但米的地麵建設,所謂的地麵交通,比大陸發達。兩國比較,感覺在鄉鎮村的基礎設施及道路的這個層麵,差距非常巨大。而無論是米國還是大陸,鄉鎮村的人口都占據該國人口的絕大多數。
與人們預期完全不同的是,米國的絕大多數人口,其實都是居住在人口規模少於20,000人以下的鄉鎮(村)定居點(jurisdictions --- towns, cities, boroughs, townships and villages) 。橫貫米國,穿街過市,一個感覺非常強烈,那就是,米國幾乎所有的鄉鎮村定居點,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出來的。特點是,地上的建築,民居,包括商業用房,幾乎見不到鋼筋水泥,全部是土木建築,顯得非常落後。地麵建築,則是重度鋼筋水泥澆灌,幾乎都是用大陸的三級路以上的標準,串聯起來的,等級高,密度非常驚人。3戶以上的定居點,幾乎見不到土路。
大陸的城鎮化,省地市以上,基本已經固化了,大規模擴容基本是不可能了。隨著三來一補等代工產業的凋零及大陸開始轉型升級,跨地域的城鎮化,也基本結束了。也就是說,大陸以後的城鎮化方向,基本是縣域內的城鎮化了,並且城鎮化的定居點,基本是大局,格局已定,唯一能做的,就是大規模升級改造現有的鄉鎮村的基礎設施,使之現代化。城鎮化不一定意味著進入大中城市,就地也可以實現城鎮化,關鍵的指標是生活收入來源。生活收入來源自非農,哪怕居住在鄉鎮村,也是城鎮居民,類似美國。生活收入來源,是城鎮化取舍的唯一標準。
以前大陸國力不夠,鋼筋水泥不夠,走美國的道路,大規模建設數以萬計的鄉鎮村定居點,是非常不現實的,所以隻能集中財力,重點建設城市,搞城市的城鎮化。現大陸國力迅速崛起,是到了徹底拋棄前蘇模式,大規模拷貝米國模式,全麵建設數以萬計的鄉鎮,以及幾十萬有規模的村,使之現代化的時候了。
交通方麵,應該全國範圍內重新規劃國道,用國道全麵串聯縣域內的所有的鄉鎮村定居點。大陸的國道,目前定位尷尬,因為高鐵,高速公路已經全麵取代它,成為交通大動脈。13五,大陸應該大規模地重新規劃國道,重新定位國道功能,讓它擔當構築最後一公裏。用國道串聯鄉鎮村等定居點,好處是可以實現全國性的互聯,由於標準通用,如果能大規模實現,基本可以徹底消除困擾大陸數千年來的,所謂的最後一公裏的問題。
米國用國道標準,全麵串聯起人口20,000以下的各定居點,用“城市”概念,全麵建設人口規模在20,000以下的定居點,是它“發達”的最典型標誌。日本60,70年代所謂的列島改造計劃,其實就是拷貝美國這個模式。大陸是時候拷貝這個成功的西方模式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