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0.21
上周本蝦參加了Menlo Park市府接待中國市長代表團的歡迎會。 代表團有9個副市長和13個部級官員組成。 感覺中國官員的整體素質有提高,但仍有些方麵需要改進。比如, 代表團團長致答謝詞的時候眼睛總是偏向中方一側, 幾乎沒有和Menlo Park市的市長有目光接觸。再比如, 有一女副市長因為英文比其他市長官員好一點,居然大搶風頭, 越俎代庖撇開翻譯直接用英文自我介紹和插話,有失禮儀。 希望代表團矽穀之行真正能有所收獲,造福一方, 而不是走馬觀花增添回國後的談資,或者趁機公費旅遊一番。

2015.3.27
最近幾天,本地高中接待了一批來校考察的人, 他們是一個叫WASC的非常權威的小組。這個考察每六年一次, 評估學校是否有辦校資格及各方麵是否達標, 相當於每六年發一次辦校執照。
在這次活動中,高中展示了從六十年代開始的校報。 最有趣的是校報1982年的文章談到來自中國的人民出版社到本高 中學習辦學經驗的事。想想那年正是國家要科技興國的時候, 李政道獎學金也是那時候設立的, 送了很多中國最優秀的學子們到美國學物理。 那篇文章提到中國考察組在美國考察五所高中, 本地高中是唯一的一所西部高中, 非常讓人驕傲啊! 文章還提到中國的目標是要在2000年達到或接近美國的科技水平 。現在已經多了一個score了,目標實現了嗎?如果說, 中國的高中教育早已在1982年後不久幾年就超過了美國, 現在美國都在說要向中國的數理化教育看齊, 那麽為什麽科技水平還沒有接近呢?是不是中國有過度教育之弊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過度醫療之害,這過度教育也是誰都逃不掉的。






何謂過度教育? 就是浪費了許多大好年華不去參加運動項目或各種俱樂部活動以培養 人格,而是死記硬背一些人生中永遠用不到的無用知識, 尤其是那些互聯網時代可以隨時查出的知識。比如, 居然就有小學生的考試問到雲南世博會有多少國家參加。 這個考題就難住了當時世博會的主席、國務委員李嵐清。 這是他孫子所在小學的考題。據報道, 應聘印度公共汽車司機的考試難度已非常高,僧多粥少, 不這樣不足以拉開分數選人。但是司機們真需要那麽多知識嗎? 韓國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工人們的文化素質很高。 而德國這一點就很好,技工學校很發達, 學生分流以適應不同的社會需求。
中國的情況和其它亞洲國家一樣,過度教育毀了天才學生, 又浪費了一批平常學生的寶貴年華。本蝦出國前曾在外資企業工作, 被委任采取日本模式創辦了企業自己的大學, 第一年開了鑄造和銷售兩個專業。憑心而論, 當時招進來的半工半讀的高中畢業生水平真的很高。 這些人都是當年高考的落榜生,就是為了一圓大學夢來的。 當時他們每天要幹八小時活,然後還要應付繁重的學業, 非常不容易。如果沒有這樣一種企業大學(地方糧票)的機會, 他們此前所受到的過度教育其實是一種浪費。 不知道這些學生後來怎麽樣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