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清”在山水,“明”在日月。
說到清明節,不能不提寒食節,它在清明節前一天,以紀念春秋時介 子推"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曆史。 這介子推一片丹心、輔佐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後,和老母親隱居綿山 。因山高林茂,不易找尋,晉文公采納了大臣的餿主意,從三麵燒山 ,結果遇到了強脾氣,介子推寧肯被燒死。 因而民間在這兩天禁火掃墓,形成寒食清明兩節。
清明最有名的是杜牧的詩,其實那也是一個最短的劇本。請看:
[清明時節]
[雨紛紛]
[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斷魂日。對我們海外遊子來說, 由於遠離國內親人,也不能親自掃墓祭拜,更是斷腸人在天涯!
記得去年十分湊巧,複活節清明節這兩個東西方的節日難得遇在了同 一天,真是生死之交!生、死、複活,此三個問題,是一切哲學、 宗教、文化所關注的核心,帶領我們領悟生命的意義。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一語代表了中國人的現世主義態度。 約翰福音三章16節中:“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感恩生命的同時,我最想問的是,朋友, 清明節,你流淚了嗎?
每一個流淚的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關於生命,關於命運, 關於愛,關於時代和個人。

穀歌紀念中國清明的圖標
一個月前,有一位朋友夜不能寐,突然微信我, 分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清明將至的早晨, 這個故事再次在我的腦中浮現,該是分享給大家的時候了。 有什麽比這個日子更合適的呢?
這位朋友成長於中國黃土高原的偏僻鄉下, 一路走來成為今天在美國學有所成的專業人才, 其內心動力所在卻來自於一個小人物,他的老舅舅。他說自己以前每 年跑馬拉鬆,主要原因還是受他的精神影響。因為老舅舅的精神一直 激勵著他,相信看了這篇文章也會有更多的人得到激勵。
請看和我談話當天,這位朋友發在朋友圈的文字:
"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麽一個小人物,災難總是發生在他身上, 在那個饑荒遍野的年代,是他親手掩埋了餓死的眾多親人, 帶著還有一口氣的兩個妹妹和剩餘家屬走上漫長的活命旅程, 一個七尺能幹的男兒形象從我小時就矗立在心裏深處, 他就是我的老舅舅。今早得知他己快要書寫完自己傳奇的一生, 想到可能很快失去這位幾乎一個世紀不倒的鐵人,心裏很難過。 今年大年初二母親帶著三個兒子拜年了,唯獨我缺席了。"

下麵我將這位朋友的談話以他作為第一人稱, 重新調整內容順序整理如下(括號內是聽者評語):
我老舅舅今年94歲了(哇,那很長壽了),去年還下地幹活, 種了不少玉米,收成不錯(93歲還能下地幹農活,太牛了)。我媽 常說他不要逞強,不要下地幹活,他說連自己的妹妹都嫌他沒用。
今年正月初二他給回去探親的我媽說他今年幹不動了, 讓家裏賣掉玉米,幫他做一個棺木,他覺得差不多了。其實他沒什麽 大病,他說他幹不動活了,沒用了,十幾天不吃飯。(兒女們咋不勸 勸他?)勸了沒有用,他不想讓人侍候,不想拖累任何人。這老人家 命苦但不認命,從不進醫院從不吃藥。
雖然他很窮,他最看淡的是錢。除了過年接受我們的禮物, 平常給錢不要的。有一年我讓同學捎去5千元,他拒絕了, 弄得我很生氣。他說如果我嫌他窮,就不要來。 本來想讓他買一些衣服,沒敢說,怕他誤會認為嫌他髒( 看得出來是那種特要強,不拖累兒女的老人。 老人就是啥事都靠自己,不想給你們增加負擔,心意還是領了的)。

清明草
老舅舅在生死存亡關頭做過幾件大事。他當年離鄉背井出去討荒之前 親手掩埋了近10位親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我的外公外婆) 和自己的四個小孩。(當時他多大?)應該有三十多歲。親手埋葬餓 死的家人,又帶上2個妹妹討生活,完全靠他自己。
他如果當時呆在老地方不動,沒幾天全部倒下。 整個村莊很多家無人掩埋屍體,都是餓死。他當機立斷, 帶領還有一囗氣的家人走向未知的地方,不是一般人擁有的勇氣。
(他後來沒有小孩了?)他最後離開時隻有老五活著,還是個嬰兒, 他老婆也餓死了(不敢想象,這是多大的打擊)。
這個孩子在討飯途中得病怕活不下去,就托付給一個途中店家看管, 說娃有病,去拿藥,再也沒回去。
(後來就自己一個人?)記得二十幾年前兒子打聽到親生父親, 找到了。現在有一個孫子,二個重孫(還好, 要不老人家真是太可憐了)。
他看到店鋪老板人好,透露了他的地方和姓名, 這老板看上去有錢可以給小孩請醫生,所以才丟下兒子的。 總算托付給個好人家。
我舅舅在討飯途中遇到過很多困難, 但他從不說困難隻說他如何克服困難。我媽零星說起, 可每次看到我媽說兩句就黯然淚下,不忍心再問。
我舅舅比我媽大16歲。我媽還有一個姐姐比我媽大6歲, 在陝西討飯途中走不動了,掉隊了,以後再無音訊, 是我舅舅一生的心結。他一直自責當哥的未能盡到責任。 他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所以你別怪他,也別生氣, 他經曆過這樣的災難,一定會有這樣的性格。沒有他, 也許都不會有你)肯定的。
他的人生災難不隻是這些。他後來成家了,生了兩個女兒, 一次大水衝走了全家。他在外地當石匠,不在家(啊, 這也太多災多難了,放在一般人身上早承受不了了)。 一生經曆太多坎坷了。
後來他把所有的愛傾注在外甥身上,所以我們非常親。 他也找到了生活的意義,見人就BSO他的外甥(是呀, 就你媽媽是他最親的妹妹了,把你們一定當成自己孩子一樣看待)。
人的一生命中注定。他十分能幹,就是無法戰勝命運。( 告訴他你暑假回去看他,也許他能堅持到那時候,不要不吃飯呀) 已經昏迷兩天了,都是他計劃的,幹不動活了,他連後事都安排了( 一點不願意拖累別人)。他很坦然,他說一輩子總有這一天。 他很滿足,上次見麵是三年前,他說己超過人生預期, 就是因為我們。(是呀,他一定以你們為榮的。你也別太難過了, 老人雖然一生經曆坎坷,但最終還是找到親生兒子, 看到自己妹妹家也這麽幸福,94歲沒有大病,也算心安了)。難過 是難免的,我也想得通。
他是十分難得的人才,隻是生不逢時。 在莊園幾十裏認識的老一輩人裏,沒見過像他一樣有個性的( 是太有個性了,也許和他人生經曆有關,你講的這些, 經曆過才覺得都得靠自己)。
像小說中的苦難人物,可他是我的親人(以後再遇到任何事, 想起他曾經經曆的,也不算什麽了)。 他一生與命運戰鬥的精神如果就這樣入土為安的話,有點可惜( 你家人的故事都太勵誌了)。

這位朋友講的故事催人淚下,是非常好的素材。 從一個普通百姓身上折射出大曆史。有很深的價值, 無論個人的艱難求生,還是體製上的惡源,還有命運、 民族災難和個人的不屈纏鬥,非常宏偉!
這之後,本人一直惦記著這位老人。許多天之後再問起這位朋友, 他說老人家已於3月20號安息了。一生的艱辛畫上了句號, 不能說不是一種解脫。朋友說,去世那天大雪風飛,寒風刺骨。我不 知如何勸導, 但我知道老人的堅韌精神早已注入到這位朋友和他的下一代的基因裏 了。

堅強就是流淚時仍然要微笑麵對人生,因為人生的寶貴, 因為內心的不甘!
****** 編後語 *******
歡迎轉發,歡迎提問或評論。請關注公眾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