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河探究

提到南京,大概最有名的除了紫金山,就是秦淮河了。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對秦淮河有很多描述,雖然頗多風花雪月和紙醉金迷的感受。

《桃葉渡》 - (宋)曾極, 唱的是秦淮河上的一個叫“桃葉渡”的渡口

 “裙腰芳草拒長堤,南浦年年怨別離。水送橫波山斂翠,一如桃葉渡江時。”

《泊 秦 淮》 - (唐)杜 牧 ,聽到秦淮歌女詠唱陳後主時的“後庭花”曲,感慨的曆史的相似之處。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板橋雜記》 - (清)餘懷,記憶著十裏秦淮南岸的舊院

“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嬋娟”

《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民國)朱自清,更使秦淮河名聲大噪。

“在這薄靄和微漪裏,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隻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

而圍繞著秦淮河發生的故事就更不勝數。

秦淮河邊桃葉渡就來自晉朝王獻之與小妾桃葉的故事。他那“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表達了他對桃葉的深情厚誼。

清初著名戲劇家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描述了秦淮河畔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情愛情故事讓每個讀過的人都唏噓不已。

至於那秦淮八豔,更是個個才情出眾,傾國傾城。

總之,一千五百年左右的秦淮河一直彌漫著一種說不出的中式古典小資情緒。

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卻一直對她知之甚少。

閑暇之餘,稍稍做了一些功課,總算稍稍清楚,這裏與大家分享。

以下是介紹的順序:

  1. 秦淮源頭
  2. 秦淮總圖
  3. 秦淮入城
  4. 內秦淮(十裏秦淮)
  5. 青溪
  6. 楊吳城壕
  7. 秦淮出城

圖一:秦淮源頭

相傳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經過時,幾個術士遠望金陵山勢峻秀,越看越害怕,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又有一名術士看見方山頂部平整如削,四角方正,像上天蓋下的印章,連連驚呼這是風水寶地。

這讓秦始皇很恐懼,天無二日,必須把不穩定的因素扼殺在搖籃之中。他派人開鑿方山,引秦淮河水流貫金陵,這樣“王氣”不能聚集,隨同流水泄散。

做完這一切秦始皇還是忐忑不安,又把金陵改名叫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思這裏隻能養養馬,屬於從人格上羞辱。打翻在地再踩上一隻腳,讓金陵一輩子不得翻身。

然而上天卻開了一個玩笑,秦始皇在歸途中一病不起,隨後駕崩,傳說就是因為“破了天機”,遭到報應。這是金陵有“王氣”的間接證據。

也是因為這個跟秦朝有關的傳說,這條河自唐以來被稱作“秦淮河”。

秦淮河的源頭來自句容河和溧水河,兩條河在江寧縣的方山合流,然後流入金陵(即如今的南京地區)。

圖一標出了秦淮河在方山附近的位置和流向。

圖二:秦淮總圖:

1980年左右,秦淮河在江寧河定橋附近被分為兩支,一支向西直接入江,共長16.88公裏,河麵寬130至200米不等。該河於1975年開工建設,1980年建成通水,是整個秦淮河水係中形成時間最晚的一條下遊入江分洪道,它集行洪、灌溉和航運功能於一體。

另一隻是古秦淮河,繼續流向南京。

河流在南京的東水關分為兩支,一支向西入南京古城,被成為“內秦淮”,另一隻向南沿古城牆外繞行,被成為“外秦淮”。詳細情況見圖三“秦淮入城”

內外秦淮最後在如今水西門附近的西水關又重新匯合,然後往北,進入長江。見圖七“秦淮出城”。

內秦淮在南京古城內的主流即人們常稱的“十裏秦淮”,見圖四“內秦淮(十裏秦淮)”。

它有幾條支流,一條在東水關往北,跟龍蟠中路平行,稱為“楊吳城壕”。見圖六“楊吳城壕”。在“淮青橋”附近,又與“青溪”匯合向西南。見圖五,“青溪”。

圖三:秦淮入城

秦淮河在通濟門,經過古九龍橋而一分為二,向南為“外秦淮”,向西通過東水關進入古城內,是我們稱為的“內秦淮”,即名揚天下的“十裏秦淮”。那條從東水關向北的是古“楊吳城壕”,下麵會詳細介紹。

唐朝之前,秦淮河的名字是“淮水”。當時進入金陵也就一條,即現在的“內秦淮”。

五代十國之一的吳國(902年-937年,為楊行密所建,為與三國時的吳國區別,人們稱“楊吳”,亦稱南吳)建金陵府,沿城牆建護城河。於是開鑿了“楊吳城壕”, 並在古九龍橋處把秦淮河水分流,向南成為現在的外秦淮。

同時向北,沿大中橋向上,也引秦淮河水入城壕。不過,學者不認為那算是秦淮河,隻能算是護城河。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一文中有一段描寫的就是在沿大中橋北上的河麵上的情形,所以大家笑稱大學者也有疏漏的時候。

青溪為東吳時所建,引鍾山之水。後因為“楊吳城壕”,以及後人的其它工程,長長的青溪已所乘無幾。

圖四:內秦淮(十裏秦淮)

內秦淮是秦淮河最著名的一段。它在淮清橋附近和青溪匯合後一直往西南,經過夫子廟,文德橋,武定橋,老門東地區,以及鎮淮橋,新橋,上浮橋等,最後在如今的水西門附近的西水關出城,和外秦淮匯流,最後經草場門、定淮門、石頭城,在三汊河匯入長江。

內秦淮在南京千百年的曆史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也留下了極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曆史遺跡。

以下是一些可供參考的景點(從東水關起):

  1. 東水關遺址
  2. 桃葉渡、吳敬梓故居
  3. 江南貢院
  4. 夫子廟及南京小吃
  5. 瞻園
  6. 烏衣巷
  7. 朱雀橋
  8. 老門東
  9. 中華門城堡

圖五:青溪

青溪指三國東吳在建業城(即現在的南京)東南所鑿東渠,發源於今南京市鍾山西南﹐流經南京市區入秦淮河﹐曲折達十餘裏﹐亦名九曲青溪,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古青溪 “闊五丈,深八尺,煙波浩渺,連綿十裏”。

不過,就像清代詩人王世禎在《秦淮雜詩》裏說的:“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見青溪長板橋。”。經過千年的變遷,青溪基本全給填了,僅存從內橋向東南經淮清橋入內秦淮的一段。

據專家說,“淮清橋”其實應該叫“淮青橋”,即“淮水”(秦淮河在唐之前的名稱)和“青溪”的合並之意。

更詳細谘詢,請參見“南京古河道”

圖六:楊吳城壕

楊吳天佑十一年(914年),開始築金陵城。楊吳時代結束後就是南唐,立都江寧府(即南京)。那時的都城略呈方形,護城壕沿城垣而鑿,東壕從今雨花台沿城牆向北,過今東水關,再經大中橋向北,再向北至竺橋。北道從竺橋西折,一直到五台山,然後折向西南,今天烏龍潭就是當時護城河一段,西線從烏龍潭南折至漢中門,過西水關向南到賽虹橋,南麵即今天所稱的中華門外的外秦淮河,

近些年的考古工作,在珠江路西段發現完整的楊吳城壕遺跡,可知當時工程巨大,寬近百米的城壕在當時實屬少見,在軍事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更詳細谘詢,請參見“南京古河道”

圖七:秦淮出城

內秦淮在如今的水西門附近出西水關(隻有水閘,船不通)和外秦淮匯合,然後沿河道經漢中門,石頭城,草場門,在下關三叉河處入江。

秦淮河是長江下遊右岸的一條支流,位於江蘇省西南部,全長110公裏,流域麵積2630平方公裏。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最大的地區性河流,被視為南京的“母親河”,其中流經南京城內的一段被稱為“十裏秦淮”。它為南京的發展做出了了無與倫比的貢獻,也見證了南京千年的曆史變遷。

“秦淮河”,南京的母親河。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圖文並茂,秦淮情懷! -401.king- 給 401.king 發送悄悄話 401.king 的博客首頁 (20 bytes) () 03/08/2016 postreply 15:42:27

你好! -古道-西風- 給 古道-西風 發送悄悄話 古道-西風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09/2016 postreply 13:56:35

長知識! -小樓昨夜又東風- 給 小樓昨夜又東風 發送悄悄話 (38 bytes) () 03/10/2016 postreply 04:28:1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