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你以為《老炮兒》在說什麽? (最詳盡的介紹、最靠譜的解釋)

來源: kokuhorose 2015-12-30 23:09:5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9866 bytes)

你以為《老炮兒》在說什麽?

2015-12-30 蘇慶 幹貨

曾經風光四九城的北京老炮兒六爺,如今過著四處借錢的日子。他兒子泡妞劈腿,被官二代非法拘禁。為了救兒子,六爺隻好重出江湖。一場新舊勢力的對決不可避免...眾說風雲的《老炮兒》,到底貨色幾成呢?
1、《老炮兒》名詞解釋
老炮兒:北京江湖人物,又稱“頑主”。“頑主”一般平民出身,無業,經濟來源靠收取自己地盤上的小偷上繳的保護費。
現在北京話語境裏的“老炮兒”指代混在北京各種圈子裏的老混混。
小偷,北京黑話叫“佛爺”;“佛爺”最怕“頑主”,見麵得喊“爺”。所以《老炮兒》電影中,無論是誰都尊稱馮小剛一聲“六爺”。影片開場,六爺讓小偷把錢包裏的身份證給失主寄回去,小偷操外地口音,不懂規矩,說不寄又怎樣?六爺說,不寄,你走不出這個胡同。這是給觀眾交了六爺的底——他是這一片兒的老大。
對曆史上真實存在的北京“頑主”的唯一公開報道,來自《三聯生活周刊》2007年第43期《1968年的北京江湖》一文。文中記載,一九六八年以來,四十年內,北京城最凶狠的“頑主”綽號“小混蛋”,真名周長利,出身貧賤,他爹是鍋爐工;。一九六八年夏天,“小混蛋”和他的弟兄十多個人,手持三角刮刀和鋼絲鎖,在中山公園重創上千手持三八軍刺、俄式銅頭武裝帶的紅衛兵大院子弟,喋血街頭、殺出重圍,堪稱老炮兒江湖戰史上以少勝多之經典戰例。幾個月後,“小混蛋”死於大院子弟的群毆。


“小混蛋”的形象首次搬上大銀幕,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王朔,具體情節出現在王朔的小說代表作《動物凶猛》改編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在那個橋段,文革中,北京大院子弟幫派和平民子弟幫派為了追女孩(拍婆子,或稱嗅蜜),在胡同裏爆發小規模械鬥,大院子弟先勝一局,然後雙方約架,地點在盧溝橋下,兩邊都有上千人規模,於是雙方都去找北京城勢力最大的“小混蛋”來居中調停,黑話叫“盤道兒”;王朔扮演的“小混蛋”憑借江湖地位,擺平雙方,眾人齊聚北京莫斯科餐廳(老莫),公推“小混蛋”為江湖共主,把酒言歡之際,“小混蛋”——也就是王朔,坐主席位,端起紮啤酒杯,掃視群雄,說了那句著名的樣板戲台詞:“四海之內皆兄弟,五洲震蕩和為貴”。
群雄觥籌交錯,酒至酣處,將王朔拋起,再接住,如此十數次。此處配樂是軍樂版《喀秋莎進行曲》——“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那明媚的春光”,這段軍樂,如今紅場閱兵還可以聽到。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1995年上映,當年票房奇跡,拿下戛納、威尼斯、金馬三科獎杯。王朔是編劇,原著作者,也是客串演員,雖然是客串,演的卻是江湖老大。地位可見一斑。馮小剛也在片中客串了“胡老師”一角,是個被主角調戲的搞笑人物。這部電影是薑文導演的處女作,薑文是北京部隊大院子弟,父親是軍官。


2、貴族與平民
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文化圈的弄潮兒是王朔。1988年,由王朔小說改編和編劇的四部電影在同年上映,號稱“王朔電影年”,這四部影片分別是米家山執導的《頑主》,夏鋼執導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黃建新執導的《輪回》以及葉大鷹執導的《大喘氣》,當年,王朔是中國第一撥抽版稅的作家,王朔紅的時候,餘秋雨還不是“文化口紅”呢。而馮小剛的正式亮相,還要等到1992年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馮小剛是這部劇的第三編劇,兼美工。《編輯部的故事》取材於王朔的三部小說《修改後發表》《一點正經沒有》《誰比誰傻多少》——名字都特“痞”吧?王朔當年獨自打下的山頭,就是“痞子文學”。而當王朔獨立潮頭之時,馮小剛還是王朔身後亦步亦趨的人物。這不是杜撰,王朔當年開了影視公司,王是老板,馮是員工,“吃飯的時候坐末席”,“特會奉承人”。
北京大院子弟在八九十年代的北京文化圈占了半壁江山。這個圈子和2015年的電影《老炮兒》的戲裏戲外密不可分。了解了這個圈子,也就了解了馮小剛,以及馮小剛們的文化趣味。

王朔出身軍委訓練總監部大院,父親是軍官,王的少年時代在文革中度過,之後參軍,複原,下廣州當“倒爺”,回北京寫小說,終於熬成“大腕兒”。和他同在一個院子裏的葉京,經曆相同,混成電視劇導演,把王朔的《動物凶猛》《橡皮人》《千萬別把我當人》三部小說揉在一起拍了長篇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故事講的就是軍隊大院子弟在文革中亡命的少年時代,和在八十年代下海騙錢的青春;白百合和他老公陳羽凡就是演《與青春》的時認識的,戲裏還出了另一個小鮮肉,叫文章。文章且行且珍惜的老婆馬伊琍的前男友叫管虎,導演,今年拍了《老炮兒》。

管虎的父親是老演員,家住帽兒胡同四十五號中央話劇院大院,所以管虎也是大院子弟,這個帽兒胡同裏還有外交部、空軍、煤炭部等諸多形形色色的大院兒。
和王朔同住軍委大院的,還有王中軍、王中磊兩兄弟。

兩人在王朔的小說裏化名“高陽、高晉”——“打架手特黑”。在八十年代王朔埋頭寫小說的日子裏,王中軍趕上出國潮,遠赴美國打工,回來時攢了十萬美元,成立了“華誼兄弟”,開始先給“中信”這類國企做廣告策劃,賣過寶馬車,最後拍電影;這個公司的本錢是王中軍在美國打工賺的,但如果沒有軍隊子弟的背景,怎麽賺到第一桶金呢?
王朔開始發小說的時候,得到了“北京青年文學出版社”的青年編輯馬未都的大力協助,馬未都是海軍大院子弟,後來馬未都倒騰文物發了財,在王朔的忽悠下投資拍了電視劇《海馬歌舞廳》,編劇自然是王朔。而馬未都的編輯生涯被王朔寫進另一部電視劇,也就是《編劇部的故事》,其中主角“東寶”的故事直接取材於馬未都本人的工作經曆,“東寶”的扮演者是後來的喜劇之王葛優,葛優他爹葛存壯是北影老演員。葛優是北影大院子弟。
前麵拍王朔電影《大喘氣》的導演葉大鷹,代表作《紅櫻桃》,葉大鷹是葉挺將軍的孫子,大院子弟;葉大鷹在徐靜蕾導演的電影處女作《我和爸爸》中扮演徐靜蕾的爸爸。
徐靜蕾是王朔的女朋友之一,間接造成了王朔的離婚。王朔說過,老徐最早是“搖滾果兒”(果兒:漂亮女孩,女粉絲)“搖滾果兒”特指北京搖滾樂隊的女粉絲,她上學的時候在啪涕上認識王朔,改混影視圈。
說到北京搖滾圈,頭號老炮兒當然是崔健。

崔健是空政歌舞團子弟,他父親是團裏的小號手;崔健第一次見到成型的搖滾樂隊就在軍隊大院,有個首長子弟搞來了當時誰也沒見過的披頭士唱片,還買了電吉他和鼓,組了樂隊,彈著玩,崔健當時還小,也就是在旁邊看看,這個高幹子弟叫林\立\果,不知道林\立\果是誰的,自己百度。以上情節見崔健導演的電影《藍色骨頭》以及影片的宣發訪談。如果說,王朔曾經是老炮兒們的精神代言人,那麽崔健到現在還是老炮兒們的音樂代言人,以至於《老炮兒》電影中,六爺馮小剛和老情人許晴嘿咻的時候,還要先彈一段老崔的《花房姑娘》助興。

許晴,外交部大院子弟,外公是辛亥元老黃興的摯交,爸爸是賀龍元帥的警衛員。這麽漂亮的女孩兒,這麽高貴的出身,所謂“根正苗紅(出身好)盤靚條順(顏值高身材好)”,是當年頑主們願意豁出命追求的女神呐。
這些人成名之前,在六、七十年代,他們“大院子弟”的身份是一種特權,他們就是建國後的第一批官二代;大院子弟特權的外在表現是,在老百姓都穿著藍布製服的時代,他們穿著父輩的“將校呢、柞蠶絲軍裝,馬褲、塔帽”“板綠茶藍”不但英姿颯爽,而且“這些都是有錢也買不來的。隻有高幹子弟才能穿。”同樣,他們騎的“28錳鋼單車”也是“憑票才能買的” 他們嘯聚成群,在公共影院看電影要坐前排,在內部影院看一般人看不到的“內參片”,他們自詡海軍大院的女孩最漂亮,因為是“華東海軍的底子,江浙人多麽”他們不但是那個年代的特權階層,還帶動了那個年代的時尚。


“根正苗紅”是大院子弟的驕傲。他們交友是看身份的,王朔在《動物凶猛》中寫道:“我們是有身份的,有個男孩子,長得很精神,和我們混,說他是“北炮”的,後來才知道他是“北京燈泡廠”的,然後他就從我們中間消失了”“北炮”大概是“北京軍區炮兵部隊”的簡稱吧,如果是“北炮”子弟,那就是自己人;可這孩子是“北京燈泡廠”的,那就是小老百姓,對於大院子弟來說,和老百姓一起混,就是背叛自己的階級,是很不入流的事情,北京燈泡廠這孫子簡直是混入革命隊伍的奸細。
前不久,馬未都在他的脫口秀中專門說了一期大院子弟的專題,他說,大院子弟就是當時的“士族”
“士族”,出自《資治通鑒》,“太宗謂魏征曰:朕觀兩晉南北朝短也,禍根實為門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此取亂之道,朕不可不察。”是說,魏晉南北朝的官員選拔製度,選上來的都是官二代,貧民子弟沒有上升通道。“士族”,就是官二代。
文\革中,北京紅\衛\兵的瘋狂曆史,70後眾所周知,80後有所耳聞。2014年,陳毅之子陳小魯公開懺悔自己在紅\衛\兵時代一起打老師、抄家的往事,並向當年的老師道歉。至於《紅\二代神秘企業股東陳小魯在十八大後懺悔文\革暴行》這條新聞在刷什麽存在感,人們不得而知;但作為史料,它說明了“大院子弟”在文\革中的形象。1966年,在統帥的發動下,這些被當成“兵卵”豢養在北京各個貴族中學的大院子弟們組織起來,成為了紅\衛\兵的一部分,而且自詡是“最紅”的一部分——他們是統帥的“革命小將”和“禁衛軍”——“橫掃一切牛鬼蛇神”“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統帥指向哪裏,他們就砸向哪裏,他們自信有最純粹的革命理想,深信自己才是革命接班人,深信自己在將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戰爭英雄;深信自己砸爛的珍貴文物,都是封建殘餘;深信自己打死的知識分子、高級幹部,都是真正的走\資\派;可惜,當統帥利用他們“清君側”,打倒了劉\少\奇和“黨\內走\資\派”之後,很快就鎮壓了紅\衛\兵的狂熱分子,並將大多數紅衛兵以“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名義,發配邊疆,“知\青\運\動”開始。這時候,還沒到下鄉年齡的大院子弟,又或者有關係留城的當權派子弟,就留在了偌大的北京,政壇波詭雲翳,父輩們鬥私批修,無暇旁顧,大院子弟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革命陷入低潮了,領袖拋棄他們了,他們開始“拍婆子(泡妞)”“打群架”。
 

這時候,馮小剛扮演的平民出身的“老炮兒”們也是十幾歲的青少年。開篇說過,“老炮兒”特指北京平民子弟出身的混子、“頑主”。本來,“頑主”靠“佛爺上貢(勢力範圍內的小偷交納保護費)”為生,平時靠暴\力鞏固勢力範圍,雖然因為“拍婆子”也會與大院子弟發生摩擦,但總體上兩者互不搭界;但在1966年紅八月,紅\衛\兵\運動最狂熱的時候,以大院子弟為代表的紅衛兵們開始清算“地富反壞右”各種“黑五類”。右派知識分子、黨內高幹走資派自不必說,打死打傷大有人在;剩下的“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基本上都有舊社會的生活經曆,他們的子弟就被扣上了出身問題,一夜之間變成賤民,這就是著名的紅\衛\兵口號——“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狗熊兒混蛋”的出處,比如有的孩子家長當過國民黨的兵,比如家長被檢舉解放前賭博,比如舊社會的政府雇員,比如娼\妓,等等,解放後這些人都是老百姓,住在北京的胡同大雜院,他們的子弟出來混的就是頑主,在66年紅八月,所有頑主被定性為流氓,但凡能查處問題的人,包括家人,統統遭到紅\衛\兵的批鬥,批鬥演變成幫派群毆,簡稱“武鬥”,這筆血仇被頑主們銘記。他們開始報複。


北京作家薩蘇在博文《“小混蛋”之死》中寫到:“一方麵是從來就是社會底層、文\革初又遭到血腥鎮壓,滿懷悲憤和報複心理的平民子弟集團;另一方麵是在政治上屢遭打擊、眼看著父輩們的崇高等級和特權正在被極\左\政\權一步步褫奪的幹部子弟集團;如同兩列對開的列車,轟隆隆地對撞而去。”這是“北京老炮兒”“頑主”們和“大院子弟”“紅色貴族”的根本矛盾,即賤民與新貴的矛盾。
“紅八月”結束兩年之後,一九六八年,新一代貧民頑主領袖“新街口小渾蛋”已在京城頗有口碑,隨時能召集上百人的隊伍與紅\衛\兵對峙。頑主們的裝束和紅\衛\兵一模一樣,他們搶來紅衛兵的軍裝和武器作為戰利品,兩幫人走在路上很難分辨,互相經常要“盤盤道”。在中山公園,來自部委大院的紅衛兵問小混蛋:“你哪部的?”小混蛋上去掄起武裝帶就打:“什麽部的,裝你丫的。”
“小混蛋常常打了大院的紅衛兵,搶了衣服,就拿出衣服口袋裏的軍官證和大家玩鬧:我爸爸是軍官!哈哈哈哈!”
在紅\衛\兵眼裏,頑主們是流氓,是敢於撲咬革命子弟的狗,薩蘇寫道:“……殺死那條低賤的狗,成為了第二代、第三代高\幹\子弟紅\衛\兵最激動人心的政治目標。鬥不過那個極\左\政\權,我們還殺不了一條狗嗎?他們捍衛的,就是自己高貴的等級和血統不被玷汙。”
小混蛋在1969年被大院子弟打死,當然也有大院子弟在隨時發生的鬥毆中喪生。這是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女人,他們曆史。
這些大院子弟,日後有人升官,就是領導,比如重慶的不厚書記;有人發財,就是大款,有人寫書,就是作家,有人拍電影,就是導演——他們的特權使他們總能率先接觸到新鮮資源,領一時風氣之先。
而平民子弟的“頑主”們、“老炮兒”們,除了發財的以外,多數還是市井小民,混著,或者頹著。
兩撥人的曆史似乎涇渭分明,又被時代衝刷的模糊不清。


3、馮小剛的心思
回到電影《老炮兒》,馮小剛為什麽會接這部戲?在公眾印象裏,馮小剛不是一直和王朔,王中軍王中磊兩兄弟一塊兒混大的大院子弟嗎?作為大院子弟在文化圈功成名就的代表,馮小剛為什麽會生平首次跨界當主演,就背叛了自己高貴的出身,反而扮演了一個賤民出身,混的如此點兒背的“老炮兒”呢?
據娛評人黃佟佟考證,馮小剛雖然出身黨校大院,並在他的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反複渲染了他黨校子弟身份,但是小剛父母在他七歲時離異,小剛很早就跟隨母親離開了黨校大院,開始混跡市景的生活,後來他母親癱瘓,日子更貧苦。他高中畢業後進入北京軍區文工團做美工。轉業後,在北京城建公司工會當文體幹事,再後來得到另一位大院子弟鄭小龍的幫助,在其負責的“中國電視劇藝術製作中心”,重拾老本行——美工,接著搭上了王朔這班車,最終在拍出幾部電視劇後,憑借王朔小說改編的電影《甲方乙方》混出了頭。
 

在這段坎坷的人生經曆中,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 馮小剛的童年因為家庭緣故淡出了紅色貴族圈子,成年後,為了在影視圈立足,他又重新混入大院子弟的圈子,但卻長期是個小人物。葉京導演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王朔評價甚高,認為“葉京簡直是個匠人,把我們的過去一刀一刀的刻出來”。而據鳳凰網《娛樂深喉》考證,在這部電視劇中,“老大”高陽映射的是青年王中軍、主角“方言”映射的是青年王朔,而他們最喜歡“擠兌”的同伴就是“馮褲子”,這是個混混團體中常見的窩囊角色,“動不動就哭,左右逢源,見風使舵,”葉京說:“馮小剛身上更具有馮褲子的典型性。他的那種特點很有代表性,確實代表那個時代,乃至現在生活圈子裏的那些小人物。”在王朔的電視劇時代,一夥人吃飯,“王朔居中,而馮則位居末席”。葉京更說,“馮小剛是王朔捧出來的。”

但在電影處女作《甲方乙方》之後,馮小剛不再拍王朔的作品,而是自編自導《不見不散》《沒完沒了》,接著又拍了石康編劇的《大腕》,又過了四五年,馮小剛才又重拾王朔,拍了王朔編劇的《一聲歎息》。這期間,媒體報道王朔與馮小剛鬧翻,顯性的原因為了錢;客觀上,這反映了馮小剛日益做大的過程,也反映了王朔跌下潮頭的過程。但此時圈子裏公認的精神領袖,還是王朔。
第二,馮小剛的內心無法回避平民子弟的成長經曆。直到新世紀導演了春晚之後,在被各色人等尊稱為“國民導演”之後,馮小剛才公開說了下麵的話:“人的習慣和出身有關係,我至今愛吃冰箱裏的剩菜,愛吃味厚的菜,因為小時候日子緊,家裏多了人口吃飯,添飯不添菜,為了下飯,隻好給菜多放鹽”這是做客《鏘鏘三人行》時馮小剛的獨白。“添飯不添菜”,這是典型的單親家庭平民生活;大院子弟在物質匱乏的七零年代都拿著父母的飯票吃部隊食堂,是不用吃這份苦的。
彼時的馮小剛名利雙收,終於不再糾結自己在大院子弟圈子裏長期邊緣化的心理陰影,在世俗意義上,他終於不用活在王朔們的影子裏。
到了《老炮兒》,馮小剛徹底打開心結,本色回歸平民身份——他的童年被迫告別了紅色貴族的出身,成為胡同串子,從市井小人物開始,俯首低眉、左右逢源,靠著各種攢人品以及用心,從邊緣一步一步走到了舞台中央。如今當他掌握了話語權,隻要開口說話就有人支話筒的時候,他終於牛逼轟轟地通過這部電影宣告,他不是大院裏的紅色貴族,而是後海胡同的江湖老炮兒。


4、《老炮兒》的價值觀
《老炮兒》一片叫好,是因為其中有六爺打城管,掰折了官二代的手指頭,借錢從局子裏撈出兄弟,講道理,守道義,這些中外英雄同款橋段。
那麽真實北京頑主的江湖道義究竟是什麽呢?
繼續引用薩蘇《“小混蛋”之死》:
“一九六六年夏,幾名頑主中有頭臉的人物齊聚西城平安裏大影壁後麵的一個小酒館,擬定了四條規則。當時,一個人用黃草紙把這四條道規紀錄了下來:一、不欺負好學生;二、茬架(打架)不許追到別人家裏去,不報複傷害家人;三、佛爺跳槽(小偷更換偷盜區域)必須經過頑主。四、不抬人(不報警,全世界黑道共同的緘默原則),盜亦有道。這幾條為後來小混蛋一統南北城奠定了共同的道德基礎。”
黑吃黑,不報警,的確是道上混的至高規則,香港黑社會“生不入官門,死不進醫院”,一個道理。
各種影評中,詬病《老炮兒》價值觀最致命的扭曲,就是“六爺把對手官二代父親的犯罪證據寄給了中紀委”。江湖事就江湖了,雙方不是約好了在頤和園野湖一戰定勝負麽?為什麽要背後插刀,秘密報官呢?這等於六爺嘴上說著規矩,自己卻壞了最大的規矩。
話雖這麽講,可情節中如果沒有“舉報中紀委”這一折,你覺得這片子能過審嗎?
現實中的黑幫遇到這種和權力交鋒的事情,又當如何呢?——當然是收錢了事唄。百度一下在澳門收賭債的黑社會和你國官員的段子吧。——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出來混是為了混飯吃,黑社會怎麽會反腐呢,笑話。


5、名詞解釋 續
六爺的八哥:
六爺最後決定和官二代野湖PK,不僅僅為兒子報仇,還因為官二代的手下在抄六爺的家時,把六爺的八哥給弄死了,六爺要為鳥報仇。
這是個老段子,提籠架鳥是北京老頭的樂趣,在京味作家鼻祖老舍的《茶館》中,江河日下的滿族遺老常四爺說,“我餓著,也不能讓這鳥餓著。”
王朔對老舍的台詞做了進一步解讀:
“真正使我對老舍這個人作為作家感到佩服的是話劇《茶館》……真是好。那個北京話的魅力在這部戲充分得到了展示……譬如“我餓著,也不能讓這鳥餓著。”就是一種精神嘛,在世紀末大家都很在乎自個的今天,說出來也是擲地有聲,聽上去也不像句大話。”
這就是王朔的趣味之一,好聽的詞兒叫“人文關懷”
這個段子直接被王朔抄在了他編劇的電影《一聲歎息》裏麵——作家梁亞洲的小三劉蓓即便是在居無定所的時候,也不忘帶著自己養的一條金魚,劉蓓說“我餓著,也不能讓它(魚)餓著”
前麵說了,馮小剛是《一聲歎息》的導演。
到了《老炮兒》,老舍《茶館》裏常四爺的鳥,又變成了六爺的八哥,這回鳥不能再餓著了,鳥被弄死了,所以六爺更怒了。
片子裏打醬油的那隻鴕鳥的意義,同上。
日本軍刀,三八軍刺,將校呢大衣:

六爺PK大Boss之前,背上珍藏的日本軍刀,穿上壓箱底的將校呢軍大衣,單刀赴會,這是什麽來頭?
 

文革中,頑主與大院紅\衛\兵血鬥,頑主的兵器是菜刀,三角刮刀(一種鉗工工具)鋼絲鎖(可以打架,也可以鎖自行車,六爺用它鎖了一個飛車黨);而大院子弟兵器中的大殺器,就是各種軍刺,因為軍刺隻有軍隊子弟才可以從父親的抽屜裏麵偷出來(詳見《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就和頑主的菜刀劃清了界限,是特權的象征;如果是三八軍刺,就是說,父親官大,繳過日本人的槍。
而日本軍刀,那就是終極大殺器,相當於網遊裏的八心八箭屠龍寶刀黃金AK之類;當然,還是說明持刀人父親的官大,許世友將軍生前就收藏著當年繳獲的十幾杆日本軍刀。
將校呢大衣,同上,說明穿的人父親官大。
六爺身為平民頑主,卻擁有大衣和軍刀兩件終極大殺器,說明六爺當年征戰江湖的時候,在萬軍叢中斬獲了頂級裝備,顯示了六爺當年對大院子弟輝煌的戰績和武功……等等,等等……
 

而六爺的愛將“悶三兒”露出胸大肌,抽出兩把三八軍刺,屌炸車庫一場戲,之前有鋪墊,說悶三兒是六爺當年不打不相識的拜把兄弟;從武器顯示了悶三兒當年也是一方豪強,但是軍刺比軍刀又低了一格,這說明了“悶三兒”當年相對於“六爺”的江湖地位,也就是山雞和浩南的關係。
冰場:
片中多次出現六爺到冰場滑冰的段落,有自己去的,有和悶三兒一起去的,最後打Boss也在冰場,為什麽呢?


冰場,當年頑主和大院子弟拍婆子的聖地,七十年代的冬天,在北京後海或者頤和園的冰場,少年們穿著軍大衣,圍著心存仰慕的妞織的圍巾,徜徉冰麵,眼睛逡巡著冰場上更漂亮的妞,玩出各種招引目光的花樣……這時如果發現情敵,馬上又抽刀開打(詳見《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血色浪漫》)。
相當於如今在各種大趴上,高富帥為了泡妞如何如何狂拽酷炫屌炸天……自行腦補。
六爺一把年紀還和悶三兒留戀冰場,那是憶往昔崢嶸歲月呢。
許晴:來自大院子弟中的美女,六爺當年的鐵粉、情人、戰利品,美人英雄嘛;相當於坐在官二代豪車裏的嫩模。
 

六爺在當年的泡妞聖地,穿戴當年的頂級裝備,單刀赴會,身後追來了一幫當年的兄弟和粉絲;相當於野湖對麵的官二代開著法拉利帶著自己的妞和手下趕來約架;這種大場麵,怎麽能沒有美女觀戰呢?如果美女不在場,說不定架都打不起來,打給誰看呀。
明白了吧,整場電影就是導演和主演費盡各種心機,讓最後的大*****,不對,大PK,牛逼至死。最後六爺真的死了,不死,牛逼就吹炸了。
逼是一樣的逼,裝上見高低。
6、結論
手提日本刀的,唐吉可德式的北京老炮兒,迎戰 “南方某省高官”的第二代,開著恩佐法拉利的“三環十三少”——一麵荷爾蒙爆表,一麵英雄遲暮與寶刀不老反複擰巴。還映射“黑社會”“反腐”的社會熱點和黑色幽默——在爛片洶湧的當下,就算是誠意*****之作了。
 

“南方某省高官”和他兒子的“恩佐法拉利”是在映射周\本\順的犬子在長沙的保時捷4S店嗎?至少“三環十三少小飛”和“海澱小霸王李天一”之間有跡可循。可是隻有零吉化的公子在海澱的車毀人亡,開的才是法拉利呀,嗬嗬。
過去,賤民與新貴的街頭械鬥被裹上了左派革命的荒誕外套;如今,屌絲與官二代的階級矛盾背後卻是赤裸裸的權力濫觴;但真的英雄絕不是老炮兒,而是不久前某位判三緩三的律師。


王朔在《一聲歎息》的開篇有一段獨白:
“對於一個在一九五七年出生的中年人來說,這半個世紀經曆的許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有些事隆重地開幕,結果卻是一場鬧劇;有些事開場時是喜劇,結果卻變成了悲劇。在悲喜交加的經曆中我走到了二十世紀的末葉。一幕幕開場的鑼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隨風而去,唯有那輕輕的一聲歎息住在我的心裏”
——我至今不認為王朔的這段話是為女人寫的。

 

 

 


 

所有跟帖: 

這個有料,推薦閱讀。 -我欲因之- 給 我欲因之 發送悄悄話 我欲因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1/2015 postreply 04:56:49

好像聽說王朔是沒錢,房子都是老徐給買的。 -思蜜達- 給 思蜜達 發送悄悄話 思蜜達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1/2015 postreply 05:23:28

反崇高的痞子文學--不僅僅是京痞--曾經與反文革的傷痕文學同起同落 -DHL- 給 DHL 發送悄悄話 DHL 的博客首頁 (2637 bytes) () 12/31/2015 postreply 06:13:48

軍委沒有訓練部,林立果不住空軍大院,薄熙來陳小魯這樣出身不和大院子弟混! -reader007- 給 reader007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31/2015 postreply 07:14:00

寫得好! -huchi99- 給 huchi99 發送悄悄話 huchi99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31/2015 postreply 07:32: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