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又來了,難道內地人是二等公民?(zt)

近日召開的“2016年度供港生鮮招標發布會”上宣布,在足額保障香港市場的前提下,明年將有200億元供港生鮮產品投放國內市場,包括北上廣深及長三角、珠三角的60萬居民將首先開始享用。

9

供港食品轉內銷,這一舉動的初衷是給內地居民帶來更高品質的食品,看起來是一件好事,卻引發了許多不滿。

這一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供港食品99.999%的超高合格率之所以耀眼,是因為它建立在大陸的地溝油、毒奶粉、蘇丹紅……的背景板下。在內地食品安 全成為一個段子,所有人都為自己每日的基本生存資料擔憂的時候,當人們知道這個國家的另一部分人正在享受著安全、幹淨的食品,心中不能不產生關於公平的疑 問,乃至憤怒。

此事的運作者稱,將以有53年曆史的“供港三趟快車”為主線,推出“小火車”識別符號,讓消費者一眼便知誰是“好孩子”。這話雖然是自誇,但同時也在暗示,我們內地人所享用的,一直是“壞孩子”。

這不就是所謂“特供”?

特供,必有特別之處。上個世紀人們提起特供,想到的是其尊貴,高檔。而今天的特供,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其“安全”。滿足最基本的安全要求,在中國竟成為令人羨慕的、遙不可及的特權享受!

如果說,運動員等特殊群體由於對食品內營養成分及激素含量等有嚴格的要求,需要建立特供通道尚可理解,同樣作為普通公民,內地民眾和香港民眾有什麽不同?

無非是供港食品承擔著更重要的政治風險,因而才有更高的標準。前一段時間,香港居民對於來自大陸的含鉛水管進行抗議,就是一個例子。供港食品的品質如果不解決好,會有很大的麻煩。這裏起作用的,顯然不是食品安全的邏輯,而是官位安全的邏輯。

事實上,如果以“安全”為標準,對“供港食品”的監管力度,本應是適用一切食品的監管力度。但職能者最終隻選擇將少數的監管力量,集中到少數領域, 於是出口食品、供港食品等,得以確保品質。由於不必麵臨相同的監管壓力,主管者無力或無心,將同等的嚴格標準,照搬到內銷產品上。

特供的存在,正表明了一般的、大眾接觸的食品是根本不能滿足基本標準的,特供正是源於對普通食品的不信任。政府官員都對於加強監管、改善食品現狀缺乏信心。

食品安全不該有“內外之別”,在確保向香港供應安全率99.999%的食品的同時,更應該以供港食品的標準和能力做好內地的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讓 每一個內地百姓也能享受到食品安全帶來的幸福和快樂,消除食品不安全帶給他們的傷害和困擾,使內地百姓不必對每日食用食材的安全性產生顧慮和擔憂。

 

附錄:

  “供港”蒜心12.8元一斤、“供港”菜心9元一斤、“供港”上海青7元一斤、“供港”生蔥7.8元一 斤…繼有機蔬菜、無公害蔬菜走紅之後,今年開始,“供港”蔬菜在廣州的中華廣場TASTE超市、太古匯Ole’超市悄然登場,價格是農貿市場蔬菜的兩三 倍。有市民疑惑,既然是“供港”蔬菜,為何能在廣州銷售?“供港”蔬菜價格高出很多,品質就一定好嗎?是否花大錢就能買到“放心菜”?

蔬菜掛名“供港” 價格猛翻數倍記者現場觀察,“供港”蔬菜的價格是普通蔬菜的數倍之多。店員毫不避諱地表示,無論哪種蔬菜的價格都高於普通農貿市場的蔬菜。

 

 

供港食品安全率99.999%幕後

作者: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劉洋碩 實習記者 吳玉光

最後更新:2012-07-31 14:54:55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在供港食物方麵,國家質檢總局、廣東省都做了很多工作,現在供港食品的安全率達到了99.999%,這在全世界都很難得

6月21日下午,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大陸供港食品的安全率達到了99.999%;而根據此前澳門方麵檢測,內地供澳食品合格率達100%——這樣的安全率,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半個世紀以來,供港澳食品的穩定供應和質量安全,曆來被中央政府高度重視。保證供港澳食品的質量安全,甚至被視為政治任務——在整個供應鏈的最上端,具體負責人是國務院分管商務部的副總理。

官方數據顯示,多年來,內地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內銷食品在“多年整頓”背景下,合格率隻有水分極大的“90%左右”。一個細 節是,2008年,時任蒙牛CFO的姚同山,在麵對港媒的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我們發到香港的產品和出口的產品是一樣的,保證比內地的產品質量更好、 更安全。”

這種“內外”有別的供應和監管體係,早在上世紀60年代內地為專供香港農副產品開通專用列車之際就已經形成——供港農副產品由指定省份的養殖場定額生產,再由外經貿部(現商務部)屬下的貿易公司收購及出口。這些養殖場往往擁有最為先進的設備,管理規範也更為嚴格。

周一嶽

一家香港媒體曾參觀過內地某家供港注冊豬場,該場集中供暖設備、水簾降溫設備一應俱全,種豬每天可以享用兩個雞蛋,哺乳期的母豬甚至能喝到魚湯。養 殖場還要求有嚴格的分區,包括生活區、生產區、汙水處理區、飼料儲存區、獸醫室、配種間……在這裏工作的生產經理和飼養員,每年11月到次年5月都要盡量 避免外出——因為這個階段是疫病多發期,所有供港活豬養殖場必須實行“封場管理”。此外,豬場每個月進行兩次瘦肉精檢測,每個季度進行一次常規監測,項目 多達42項;而豬場日常活動也都需記錄在冊,供監管部門查閱。

除了農副產品外,供港糧食同樣采用“出口配額分配”,由商務部向指定的糧食公司下達生產配額,再由在港央企內地購買、赴港銷售;供港蔬菜也必須出自國家質檢總局和香港方麵認可的供港蔬菜備案基地——當然,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得到供港澳資格還意味著可以得到國家補貼。

1998年5月,香港發生“豬肺湯”中毒事件,17名本港居民因食用內地供應豬中毒,廣東也出現7例中毒的患者——這也是國內首例瘦肉精中毒事件。 當時香港回歸還不到一年,為了展示對香港同胞一如既往的關心,時任外經貿部部長吳儀親自從廣州火車北站登上滿載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供應的港澳鮮 活商品的8753次快運列車(“三趟快車”之一),與押運員一起將17車兩千多頭活豬活牛運抵深圳北站,隨後送往香港。

這一年,國務院決定由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對供港活豬實施檢驗檢疫。從此供港活的監管變得更為嚴格和獨立——由原來各部門的多頭管理,改為質檢總局全權負責。同時,還製定了供港食品地方規範——據媒體報道,按照這些規範,一棵大白菜就需要十幾次檢驗。

香港人當然也會把不合格產品拒之門外。在周一嶽的表述中,特區政府建立了完備的監管體係、設置了專業食品安全評估機製,及時向社會公布食品安全信息。2006年5月,特區政府又成立了食物安全中心。與大陸多部門“分散”式管理不同,該中心職權極大,服務範圍廣泛。

很多內地居民不知道的是,在1962年“三趟快車”開通之時,中央政府即有一個考慮:通過香港市場,讓國內食品業掌握國際食物監管和品質要求,提升 國內食品質量。隻是這個良好的願望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非但沒有實現,反而“內外”有別起來。基於此,周一嶽認為,如果供港食品安全應用到內銷方麵,也可 對內地的食品安全問題有所幫助。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