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假如你來美國僅僅隻是將自己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American的話,那你就是一個banana(香蕉),裏麵是白的,外麵還是黃的,很可悲。我就遇到過這樣一個人,複旦來的。你跟他講中文,他回答英文,你再問一句,他還是回你英文。他經常去酒吧,講起棒球美式足球比美國人還厲害,有一個美國女朋友。這就是一位典型的banana。所以光深入了解美國還不夠,還要第二句話, 那就是be a Chinese。任何時候,不要忘了自己的中國文化。我們要對中國本身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他問你們中間有多少人,讀過論語,唐詩?你們以後回國,或者是在美國留下了,最後的價值,是因為你們是中國人而體現出來。
怎樣進入內環呢?我發現很多華人包括我本人被邀請進入美國一些主流社會的inner circle,不是或不僅僅是因為science做得好,而是因為我是中國人,我想問題的方式跟別人不一樣,我對中國的了解比他們深。現在越來越是這樣。You bring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所以今天在座的,不管你是選擇去還是留,都要記住這句話:be an American, be a Chinese。
回國心理上要準備的,也許可以聽聽已經回國的人中的優秀者。在今年求是基金會的頒獎儀式上,我主持過一個討論會pattern discussion,參加的有施一公,賀福初,鄧宏魁,就是今年很紅的做stem cell的北大教授。還有王曉東,饒毅,曹雪濤等人。我們討論兩個問題,一個是海歸被批評最多的一個題目,就是不懂中國國情。饒毅被批評,施一公也被批評,王曉東,everybody。總有一個說法是,你不懂中國國情。另外一個是科研環境的多樣化。現在中國足夠大,北大做的事情,清華不一定要這樣做。反之亦然,清華做的事情,北大不一定要這樣做。應該容忍大家去做各種各樣的實驗,各種探索。施一公說,你可以不適應中國國情,但你一定要keep your own identity. Otherwise why bring youback? 饒毅說不良的國情堅決不能,也不能容忍去適應。鄧宏魁說的比較生動。他說,你看中國應該怎麽看,假如你把中國看成一幅畫,那這幅畫醜的很,這個地方汙染,那個地方交通堵塞,又是腐敗,又不講民主。但是你把中國看成一個movie,這個三十年的movie非常精彩,因為她在發展,發展的非常快,而且是朝著好的發展。這句話太精彩了。
再說幾句比較哲學化的話,就是回國與否,還要看你怎麽看待生活本身。林肯曾經說,In the end 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 It's the life in your years.”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你的人生又多少年,而在於你每一年中又多少人生。林肯沒有活到五十幾歲吧,短短的人生,有多精彩呀。還有一句話是Johns Hopkins大學校長在一次畢業演講裏說的.Ask yourself, not what I will do, but what I will become。就是說,不要問你要做什麽事情,而要問你要成為什麽樣的人。另外一個很有智慧的人,叫Booker Washington。他是一個黑人,也許沒有馬丁路德金那麽有名,但也是一個黑人領袖。他說,Success is to be measured not so much by the position that one has reached in life as by the obstacles which he has overcome.
你看中國的小孩子,父母整天逼著他學習,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說是為了將來的幸福。還美其名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整天miserable,將來會happy嗎?我認識的這類“好學生”,有很多是長大也不開心的。總是想著他還沒有的東西。總是在奮鬥。多麽不幸啊!我們科學家裏麵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這種人。剛發表一篇好文章,馬上想著下一篇。Always think about next grant, next paper。他真的不知道如何欣賞生活,享受生活。打個比方,這種人就像不太會遊泳的人,在深水裏,就拚命地遊啊遊,好不容易抬起頭吸了一口氣,又埋頭拚命地遊。一年一年過去了,你到底遊到了那兒呢?
魯迅的小說“過客”中,趕路者被告知,前麵是墳墓!有一句名言,叫做“wherever you are,be there”,就是無論你在哪兒,好好地享受那兒的風景吧。追求的過程給你帶來的快樂,往往比成功多。人生是過客,對生活中的美,去深深地體驗吧。精彩today,精彩tomorrow。
什麽樣的人適合回國
大概有兩類人,是最需要也最應該回國的。
一類是entrepreneur,創業者。為什麽呢?一是中國發展快。跟著一個發展快的國家走,你的事業也比較容易發展的快。就拿生物醫藥行業來說,十年前李葛創業耀明康德,今天發展到如此輝煌,他在美國是不會有如此成就的。二是中國各級政府現在對創業的支持也多。美國是世界上對創業最好的國家,現在創業的門檻也很高了。VC的錢特別難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中國現在機會多。與美國比中國還很落後,這就帶來了機會。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的。事實上,適合創業的隻是很少數。哈佛很不錯,出了Bill Gates, Mark Zuckerberg。可惜在中國從北大清華走出來的成功的創業者不多。不知道你們這批來哈佛MIT留學的中國學人中,有多少是願意和能夠創業的。
創業者,像馬雲馬化騰那樣的,有一些基本共性。首先,他們都是敢於冒險的人,所謂的risk-takers。他們對於事業都有極大的熱忱,passionate,enthusiastic。他們往往有顯著的個性特色,不懼怕有別於他人。勇於創新,善於發揚自己獨特的一麵。Innovative,differentiation。 還有,他們往往有比較長遠的目光,不會隻盯著眼前的利益。有vision 有long term plan。還有兩條,一是他們比較善於交流溝通,說服他人。good communicational skill。二是他們往往是mission-oriented,善於將一些想法付諸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