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土包子”,一為沒有出過國的人,二為沒有接觸現代文化科技知識的人,而且不願意學習的人。 第一類很容易分辨,我國絕大多數改革開放前的知識分子多是“土包子”,而開放確實造就了大批人員的出國,也就是“洋包子”。 第二類就不大好分了,因為沒有絕對的界限,你可能在某一方麵是專才,可是肯定在其他許多方麵是知識平平,那麽就談不上是“洋包子”了。 過去有些人學了一些西方的生活方式,開始遠離國內原來的習慣,覺得自己洋化了,很得意於是和國內一般群眾不同的“洋包子”了,這些人當年被稱為“假洋鬼子”,講話中也一定要帶上些洋文。
如果西方的一切都那麽好,西方人一定都是“洋包子”,生活在美國那麽多年,那麽這樣的“洋包子”真沒有什麽可以羨慕的,因為我看到許多的西方人並不比我們強,因為有這麽多東方人在西方國家發展得比西方人更好。 其實現在中國在科技文化領域已在趕上或者已經趕上西方國家,我相信有一天“土包子”會不比“洋包子”差,現在回國的留學人員已不比國內自己培養的人在找工作方麵有多大優勢,除了外語好一些。隨著國力的進一步加強,“土包子”這一貶義詞或許會失去描述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