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著最近北京Apec藍的話題,網上連續發表了多篇文章,
大概是上一世紀七十年代末,裏根以加州州長身份競選總統,
其實,卡特在那場辯論中提出了一個很有遠見的問題:
顯然,大自然的資源不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即使新能源不斷湧現,能源消耗本身也會產生難以估量的環境汙染。即使是核能源,也伴有無法避免的汙染問題。難道我們人類的需求,真的就那麽欲壑難填、那麽永無止境?論吃,一個人能吃多少?論穿,一個人能穿多少?論住,一個人能住多少?論行,一個人能行多少?自然界的能源,能夠滿足人類多長時間的這種幾何級數的增長?人類對於環境汙染的忍耐,能夠達到什麽程度?人類的消費,需要多少才謂之適度?這個問題,實在值得具有曆史責任感的人類深深思索。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對於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生活方式已經從驚異到崇拜再到後來奉為圭臬和準則的程度。且不論美國可以做到的,中國未必可以做到:美國東西兩麵都有廣闊的海洋幫助保護美國大陸的自然環境,美國的可耕地和森林植被麵積遠遠大於中國的可耕地和森林麵積,美國的石油礦產較之中國更加豐富,美國的人口隻是中國的四分之一弱,而GDP卻較中國為高,美國的人均收入更是中國人均收入的數倍乃至十數倍,等等。更不用說美國今天可以做到的事情,並不意味著美國明天甚至更長遠的將來可以持續下去。中國憑什麽去仿效美國今天的生活方式?
Apec藍在短短時間內得以實現,說明中國的汽車廢氣和煤炭、鋼鐵等高汙染的工業對於環境汙染的強度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中國在這幾十年來發展的汽車行業(包括進口汽車)是否具有進步意義?相對於人類的健康和未來,人們不計代價地對於所謂物質文明、高消費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否得不償失?為了自己的一時方便和身份的炫耀,不顧及自己、家人和後代的健康福祉,怎麽衡量都是殺雞取卵、飲鴆止渴的做法。看看現在國內一、二、三線城市的道路,還有暢通無阻的空間嗎?中國的國情是人口眾多,按照人口比例發展汽車工業無疑是作繭自縛。別以美國的汽車普及率作為標準,中國不具備那個條件;其道理正如中國不適合照搬美國的政治製度一樣。難道別人的血型是A型,你就要改變自己的O型血麽?何況在大自然麵前,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以及其他任何國家,都消耗不起無休無止的能源增長需求,人類生存的環境也不許可我們對能源對資源漫無止境的耗費。你今天可以恣意做到的事,將來總會有無以為繼,進而受到大自然無情報複的時候。
建議中美兩國乃至全人類的政治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們,能夠就此展開討論:如何在人類社會需求和大自然之間,達成一種相互平衡的狀態,對於我們自己,對於人類和未來,將是極大的造福。但讓人類達到共識,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讓美國人認同,更是難上加難。那麽,中國可以從自己開始,從現在開始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