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共汽車上點燃炸藥,在校園砍傷小學生,當弱者向弱者殘忍施暴這類現象頻頻發生時,我們要問:這是為什麽!本文從社會性格的角度做出了一些解釋,可供參考和警醒。
如果讓一群叢林中的原始人,到“血汗工廠”裏當廉價勞動力,“血汗工廠”能否正常運行下去,實在很難想象。
同樣,習慣了“和諧是一種生活方式”的一群人,能否沒有心理障礙地在一個欠缺和諧的社會裏生活,也不無疑問。
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種製度的運作,都需要一個心理和性格的基礎,自從20世紀30年代弗洛伊德捅破了這一點後,就不是什麽秘密了。
原始人、生活在和諧社會中的人們,之所以不適應“血汗工廠”的生產生活方式,不適應欠缺和諧的社會,就在於他們的心理模式、性格,和後者需要的心理和性格基礎對不上號,更準確地說,是他們不具有後者所要求的那種社會性格:守紀律、服從、對金錢或消費有欲望、奴性、盲目的認同。
當然,人們可以適應於任何的社會和製度,哪怕這個社會和製度多麽壞,多麽狠。但前提是必須對他們進行“規訓”,改變他們,培養出他們另外的社會性格。而且,結果是可以想到的,他們在心理上、人性上會被摧殘,形成的社會性格,又會成為這個社會和製度的破壞性能量。
要透視一個社會,必須走進它的內部,它的結構,它的社會性格,看哪些是支持它的運作的,哪些,又會是它的烈性炸藥。
能幹什麽?
我們先來看兩幅司空見慣的畫麵:
第一幅:2013年6月中旬,在廣州,27歲的湖南湘西人周永紅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從一家外貿公司辭職,孤注一擲地“備戰”2014年的公務員考試。
在辭職前,公務員被周永紅認為是“不創造財富的‘寄生階層’”,一直是這個被買房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小白領反感的對象。
第二幅:深圳富人圈流行喝人奶,甚至直接對著被雇傭的年輕奶媽的乳房喝,這一事件引起熱議後,有人跳出來為他們辯護了(姑且把這些人稱之為“辯護者”),說這都怨社會的畸形,為什麽就沒有人引導富人健康消費呢?
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周永紅的“虛偽”,以及辯護者的“腦殘”之處。但這隻是表層的真相。
事實上,他們的言行,隻是今天很多人的“集體選擇”的微小部分,可以說平淡無奇。奇怪的隻是:這一切看上去是多麽的合理,而且是越來越合理。誰能去指責周永紅們“虛偽”呢?誰又能阻止人們作惡、變態時,振振有詞地把責任都推給“政府”、“社會”、“他人”呢?
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周永紅們、辯護者們,明顯地被今天的社會現狀弄成了某種人,而這種人,恰恰又是這個現狀能夠維持下去不能缺少的。他們的所思所想,以及行動,隱約地透出一種既可以讓這個社會正常運作,也可以讓它玩不下去的東西—“社會性格”。
“社會性格”是美國社會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埃裏希·弗洛姆所使用的一個概念。借由對社會結構的心理分析,他曾經掏出了20世紀50年代西方社會的五髒六腑。資本主義的性格基礎也沒逃過他的眼睛。
這並不是一個奇怪的概念。研究者們在思考中國為什麽有如此漫長的封建統治時,給出了一個解釋:老百姓身上普遍有著“羊性”,軟弱,忍耐,溫順。這種存在於大多數人身上的“羊性”,正是社會性格。
狼是需要羊體現出“羊性”的。換句話說,“羊性”具有維持狼吃羊的食物鏈的功能。正因為如此,封建統治者千方百計要培養老百姓軟弱,忍耐,溫順的社會性格,並且不僅是被迫,還要讓他們自動地這樣想,這樣做。
弗洛姆這樣解釋“社會性格”:“社會性格是指同一文化中的大多數人所共同具有的性格結構的核心……它不是一個統計學意義上的概念,不是在一個確定的文化中的大多數人身上能夠找到的性格特點的簡單總和……”
話沒有說清楚。社會性格到底是什麽呢?這需要說到個人性格和社會性格的區別。
我們都知道個人性格是什麽:一個人可能孤僻,可能自卑,可能偏執,可能喜歡炫耀,諸如此類。它們屬於人的“第二本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形成。某種程度上,一個人的性格,和既定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生產生活方式沒有什麽關係。性格的功能,乃是讓一個人以某種心理—行為模式固定地和世界打交道,在心理上保護自己。
換句話說,個人性格,類似於本能一樣,其實是一個人身上的某套自動保護裝置。這就是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如此之難的原因,因為要在他的內心深處解除他的武裝。
社會性格呢?是社會上大多數人身上所共同具有的那些性格特點,並且,這些性格,是人被既定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生產生活方式所改變,同時去適應的結果。
說白了,社會性格就是一種功能。為了政府能夠維持秩序,工廠能夠生產,商品能夠銷售,人們被塑造和引導應該這樣想這樣做,而不是那樣想那樣做,他們的心理能量,被調動起來維持整個社會的運轉,而不是破壞它。
發生了什麽?
很清楚,奴性、自私和貪婪,其實不一定是人性,而是特定的社會培養的。同樣,一個人的狠,也不一定是他本來就這樣,而是被特定社會培養、改變的結果。
周永紅們、辯護者們身上表現出來的那些社會性格—攻擊、占有、豔羨既得利益者、順從、推責任、冷漠,就是如此。
按照社會性格是社會結構塑造的理論,可以反推到周永紅們背後的社會結構。這肯定是一個創造財富者被掠奪,人們對未來沒有多少安全感,而不創造財富者則穩賺製度紅利的社會。同時,它也一定是個貧富懸殊,並且拜金的社會,沒有被權力和資本庇護的人們,不僅難以改變命運,而且在心理上都難以活下去。它正是今天中國社會的真實狀況。
在這樣顯得比較狠的社會結構裏,周永紅們能幹什麽呢?首先會感覺到無力、挫敗、鬱悶、心非常累,對未來沒有確定性。情緒的心理能量,會鬱積在他的心裏。對於人來說,這是可怕的。於是,性格的防禦性被激活,周永紅們形成了一種攻擊的社會性格。他們會罵體製內的既得利益者,來給自己療傷。
這一社會性格乃社會結構造成,但因為對社會結構具有衝擊性和破壞性,卻不是它需要的,當然更不是在這個社會結構中居於主宰地位的利益集團的需要。要維持這個社會結構,需要的是繼續形成的其它社會性格:占有、豔羨既得利益者、順從。它們在功能上,就是負責讓利益受損的人,在心理上成為既得利益者的同夥。
對於周永紅們來說,罵能解決什麽問題?這隻是一種飲鴆止渴的心理療傷,越罵,越感覺到自己受傷,越感覺自己什麽都得不到。於是,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以及市場社會,共同培養了他們占有的社會性格。別人什麽都占有了,他也想占有。最極端的表現,就是今天感覺到活得很失敗,沒有占有多少東西的人,比如農村老人、小學校長、打工仔,甚至把手伸向了幼女,在把一切都視為物占有的社會性格中,找到自己的滿足。
占有的社會性格,是符合權力和資本維持這個社會運轉下去的需求的,因為想占有,多數人就會想去努力掙錢,從而能夠消費商品,創造財富,盡管它伴隨著負麵的效應,就是很多人想錢想瘋了,不是去創造而是去打劫。
當然還沒有完。僅僅想占有,還不行,還必須想成為像既得利益者一樣的人。所以,人們會發展到,無論有無機會擠進利益集團裏,也無論他們多麽痛恨采用各種手段占有較多社會資源的人,骨子裏,他們其實是想成為這種人的。所以,痛恨腐敗,某種意義上,隻是痛恨自己沒有機會腐敗而已;罵公務員,也隻是痛恨為什麽公務員的職位不是給他。
這種社會性格,就完全合利益集團的意了。人們成了既有社會結構、利益分配格局的群眾基礎,而且,他們的所想所做,是在維持、強化這個社會結構、利益分配格局,而不是在破壞它。當然,在這種社會性格下,周永紅們也可以找到一堆理由來辯解,惡心點的會鼓吹“為人民服務”,實話實說的不過是為了混得好些。
這就導致了向辯護者的轉變。因為對於變態、惡的東西深感無力,人們就把它合理化;同時,為了消除把它們合理化的道德焦慮,便強迫自己具有被迫害感,把責任給推出去。
能帶來什麽?
概括一下的話,中國現在的社會結構,都已經找到了維持它們運行所需要的社會性格,但同時,也帶來相應的後果,民眾同樣也形成了破壞它們的社會性格。
比如,社會治理上,固然中國人的“羊性”,以及他們對體製內美好生產的豔羨,其心理能量會導向對既有體製的維護,但他們所受到的挫敗,也會形成包括“仇官”在內的攻擊性格。這明顯不支持既有的治理方式,要擺平這些社會性格驅動的行為,官方要花費巨大的維穩成本。在古代,人們要被逼到活不下去才從“羊性”變成“狼性”,但今天不一樣,底線抬高了。
又比如,社會結構。要維持它的穩定運作,需要人們有這樣的社會性格:既能和他人合作,又對社會流動抱著希望。在今天,這兩種性格在人們身上還是具備的,所以社會雖然已經“潰敗”,但正常運行並無太大問題。後果隻是,既得利益者對中下層的剝奪、羞辱,構成了人們無力感、挫敗感的來源。他們攻擊性的社會性格,並不是一直支持社會結構就這樣下去。
這不僅僅是麻煩所在。更大的麻煩還在於,政治、社會、經濟結構太依賴社會性格的支持了,而這也意味著,如果後者衝突於前者,後果是嚴重的。
西歐人把中世紀末期的農民,“規訓”成適應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下的社會性格,用了200多年,而且伴隨著血與火的曆程。甚至可以說,一直到20世紀初美國的“福特主義”誕生,資本主義的社會性格才牢牢地穩固。
但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征是一停就暴露問題,所以是加速推進的,很多東西也會變得越來越快。以中國來說,改革開放後,把人們從“計劃經濟”的那種社會性格,變成市場經濟下所要求的社會性格,不到20年就搞定了。今天中國人具有市場傾向的社會性格,比西方人玩得還要誇張,什麽都可以占有,也什麽都可以賣。
而在今天,由於政治、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性格那麽緊密的關係,讓人們具有一種社會性格,幾年甚至一兩年就可以做到。
這是很值得玩味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今天中國社會的某些方麵,正變得越來越“狠”。
“狠”體現在從製度安排,到利益分配,到經濟增長方式,到食品生產,到人際關係,到人們的行為、心態的方方麵麵。讓公務員不交養老金,退休之後領高於企業人員幾倍的養老金,這樣的製度還是比較“狠”的。官商利益集團在房地產上浩劫屌絲和中產,這也夠“狠”。造有毒食品給別人吃,縱火燒公交車拖著別人一起玩完,“執法”時打人,性侵幼女,更是透著“狠”勁。
置身於這樣一個變“狠”的社會裏,人們要在心理上生存,防禦性也越來越強,在“被逼”之外,他們也傾向於主動去培養某種社會性格。當他們的社會性格和社會結構相遇時,無論是支持它的運作,還是去破壞它,表現都越來越誇張。由此,我們還可以觀察到一種非常明顯,也是最值得注意的社會性格:“狠”——人們正在變“狠”。
按照霍布斯的說法,自然狀態下,人們不狠根本無法生存。而大家都變狠,其實也就相當於集體的自殺,“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的結果,是所有人一起玩完。
今天的中國社會當然不是這種情況。它的狠是行為的殘忍,對別人生命的冷漠,對正義的傷害,對道德底線的突破,對自己人性、生命的不尊重,對他人、社會的恨的大雜燴。它們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同時還是社會和心理的一種機製。
就是說,人們變狠,很大程度上是,如果他不這樣幹,他在利益上,在心理上都難以保護自己。狠,就相當於在神經過敏中,當他預期到在社會博弈中,在和別人的互動中自己會受傷時,在精神上、行為上主動去傷害他人。
這一社會性格明顯地是不支持既有的政治結構、社會結構、經濟結構運作的。狠本來隻是既得利益者們的群體性格或階層性格,其功能是維持他們控製下的秩序,以及利益,但現在,卻變成了一種社會性格,被普遍化了。如果誰都狠,羊就變成了狼,狼又怎麽可能一直維持它在食物鏈上的單邊優勢呢?
一種不是用來維持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行,而是被用來維持既得利益者們控製下的社會結構,或者是被這些結構所激發、培養出來的社會性格,其功能是負的。
作者:石勇 2014-09-07
相關文章:
遙望故國
群體沉默的惡
土改,中國傳統道德崩潰的開始
從社會保障看中國脆弱的一麵
苦難戲是讓我們珍惜當下生活的嗎
時隱時現的文革曆史
“弑母”者張紅兵
聯合國高官與中國最底層騙子
親親相隱 還是大義滅親?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