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與地支


以下資料全部取自維基百科的相關詞條。 


天幹, 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計序符號, 共10個字: 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循環使用。

地支, 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十二個部分。 木星的公轉周期大約為十二年, 所以, 中國古代用木星來紀年, 故而, 而稱為“歲星”。 後來又將這十二個部分命名, 這就是“地支”。 共12個字: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又稱十二支。

天幹
 
地支


天幹的產生

天幹最晚在夏朝已經開始,明顯的證據是夏朝後期有帝王叫做孔甲、胤甲。但是正式將這十個符號命名為天幹應該與地支有關:幹為主幹,支為分支,兩個相對的命名應當是一起出現的。在商朝開始出現天幹與地支配和用以紀日,使用幹支紀年要更晚一些。

關於天幹何來說法眾多,其中一種是古人根據事物十個狀態排序以定的,視為循環。其中植物的生長就是一例︰

甲就是“鎧甲”,指萬物破殼,植物破土萌芽;
乙就是“軋”,指萬物初出地麵,呈彎曲狀;
丙指就“炳”,指萬物長勢旺盛;
丁就是“壯”,指萬物的長勢猶處於青春期,成長壯實;
戊就是“茂”,指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期,是為最頂峰;
己就是“起”,指植物開始屈曲其形;
庚就是“更”,指植物枯萎衰亡,始入土中,與乙相反;
辛就是“新”,指萬物更新;
壬就是“妊”,指陽氣正潛地中,萬物被養育;
癸就是“揆”,指萬物閉藏於土,萬物萌芽。

現代研究的結論之一是天幹源於原始人類以人體部位計數、排序,下麵列出《說文解字》中的釋義:

一曰人頭宐為甲,甲象人頭。
乙承甲,象人頸。
丙承乙,象人肩。
丁承丙,象人心。
戊承丁,象人肋。
己承戊,象人腹。
庚承己,象人齋。
辛承庚,象人股。
壬承辛,象人脛。脛,任體也。
癸承壬,象人足。

從幹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分析,十二地支源於十天幹衍生。

合文    地支
癸孕甲    子
己孕庚    醜
乙孕丁    寅
乙孕丙    卯
己孕辛    辰
丁孕己    巳
丁孕戊    午
戊孕庚    未
辛孕癸    申
辛孕壬    酉
戊孕辛    戌
癸孕乙    亥

幹支

幹支是天幹與地支的合稱,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複,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國古代用以記錄年、月、日。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中國,使用幹支來記錄時間。幹支也用於形容60歲的老年人。

曆史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建元年號。

幹支在古代稱幹枝,好比樹幹和樹枝。

幹支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曆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曆史時間。

幹支的一個循環
原則上,天幹與地支的使用上有配對使用的要求,即如下兩組配對且交叉使用。如再配上生肖的話,其使用方法為,例如公曆1984年為一個周期的第一年,即上一組開始的甲子鼠,1985年則輪到下組的乙醜牛,1986年又輪到下一組的丙寅虎,1987年輪到下一組丁卯兔,如此下去。最後形成一個循環。

幹支60年各年份名稱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延伸閱讀: 幹支紀年、紀日、紀時
zh.wikipedia.org/zh-cn/幹支#.E5.B9.B2.E6.94.AF.E7.BA.AA.E5.B9.B4

所有跟帖: 

第一次使用甲子紀年是那一年? -gulala- 給 gulala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31/2014 postreply 11:27:49

籠統的說,是在漢朝。“萌芽於西漢,通行於東漢” -互聯網- 給 互聯網 發送悄悄話 (6467 bytes) () 08/31/2014 postreply 17:28:1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