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精神的本質
[專題] 陳季冰:中國人離真正的貴族精神相差甚遠
物質上富裕起來的人們總是對更為高級和豐富的精神生活充滿向往,這是一種普遍人性。
這些年,當“土豪”這樣的貶義詞日益充斥於媒體和眾人之口的時候,越來越多有追求的國人開始思索如何過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於是,他們紛紛把目光投向在他們心目中代表著“高大上”的歐洲貴族。然而,他們中的許多人聽說過所謂“一個貴族需要靠三代人養成”這樣的格言(據說,這句話是法國作家巴爾紮克說的)。他們深知,自己這一輩子是來不及了,他們中富有責任心的人將希望寄托於下一代。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趁早把兒女送到英國和法國的那些著名學府去求學,而國內的一些教育機構也看準這種心態,紛紛推出了價格昂貴的“貴族式教育”,以圖一圓他們自己的成功夢。
不過,在素來缺乏貴族傳統的中國,絕大多數人對於“貴族”的理解恐怕是存在重大偏差的。的確,我們今日從文學作品和大眾媒體上看到的歐洲貴族,大多是舉止優雅、禮儀周全、品位高尚的形象。這使得許多人直觀地認為,所謂“貴族教育”,就是一些經典人文藝術方麵的熏陶,輔之以合適的禮儀訓練。
這些當然都是一個培養“貴族”所需要的,但它們僅僅是膚淺的表麵,距離真正的“貴族精神”相去甚遠。如果你真正見識過英國“貴族學校”的日常生活,你會發現,它與大多數國人的想象截然不同。所謂貴族學校,與一般公立學校不同並不在於它那裏有多麽高級和全麵的人文藝術和生活禮儀教育——這些,在歐美的普通教育機構都普遍存在。10多年前我在瑞典學習時,那裏的人告訴我,他們的普通中小學生都受過一些基本的古典文學、古典音樂和古典繪畫教育。因此,隻要是中學畢業的瑞典人,大多會演奏一種樂器,畫幾筆素描之類。
如果簡單總結一下的話,貴族學校的最大特點其實差不多相當於我們這裏的“吃苦教育”,它們試圖通過日常生活中各種艱苦嚴苛的磨練,來培養學生堅韌、頑強的習性以及重視責任感、珍視榮譽的品質。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對於歐洲那些君主立憲國家的王室男性成員來說,到軍隊服役是一條幾乎固定不變的生活軌跡。在英國,年輕的王子們還總是被派往危險的海外戰場。而且,每當有什麽大型的慶典或禮儀活動時,王室成員和貴族們的正式服裝一般都是樣式古老的軍服,胸前佩帶著數不請的軍功勳章。
這與歐洲貴族的源頭有著著密切的關係,在古代,他們之所以受到冊封成為貴族,無一不是憑借著在戰場上的立功。因此,今日歐洲貴州的許多做派,其實與這種尚武的“軍事傳統”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簡言之,貴族精神的本質並不在於地位和財富,而在於對榮譽的執著信念。一個真正的歐洲貴族,就是那種將榮譽看得比生命更重的人。著名的英國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古代德意誌的條頓騎士的傳奇故事曾經被人長久津津樂道,正是因為他們都是一些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譽而不惜犧牲生命的勇士。而到了近代以後,這種古老的榮譽感又轉化成了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與對遵守契約的信譽……這些品質也成為歐洲現代化曆程中的寶貴精神資源。
在更寬的視野裏,歐洲的貴族精神與中國古代儒家士大夫的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是高度相通的。其本質,都是一種上無愧於天地(宗教信仰)、中對國家民族充滿使命感、下對黎民百姓肩負責任感的情懷。
這種騎士精神或士大夫情懷雖然傳承自遙遠的古代,但對於轉型中的當代中國社會來說,依然是一種極為珍貴的財富。在任何社會裏,總是需要有一些人——雖然永遠隻能是少數——比眾人擁有對自己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從而引領社會邁向更高的境界。這便是貴族或騎士精神在今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