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以“香港大學冼為堅傑出客座教授”身份到訪港大,以“中國改革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十二五規劃”提出“頂層設計”的問題,意義重大。他指出中央新一屆領導展開新一輪改革,一次比較全麵的改革,而非僅僅是對過去已有改革的修補。
今年中央即將領導人換屆,新一屆領導將要開始新一輪的改革,我對此寄予很大希望。
“十二五規劃綱要”在提出“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全麵推進各領域改革”的同時,要求“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這意味著中央有意推進一次比較全麵的改革,而非僅僅是過去已有改革的修補,所以才需要有“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過去高速發展掩蓋了很多矛盾,正好在換屆的時候都暴露出來了,舊的領導已經開始總結,對過去十年的得失有所反思,希望在總結中,可以找到過去的缺點及今後的方向。
政治改革過去已有兩次。第一次是1980年,是中國改革實際開始的年頭。雖然1978年就開始了思想解放運動,但是實際的經濟改革是1980年秋天,在全國實行農村承包製開始的。當年8月18日,鄧小平在政治局講話,要求進行黨和政府領導製度的改革,這就是政治改革。可是到了80年代中期,改革實際上並沒有按照鄧小平的意思推進下去。1986年政府決定於次年開始進行全麵的經濟改革,鄧小平當時說了很多次:政治不改革,經濟改革也貫徹不下去,所以一定要加快政治改革。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以黨政分開為中心而進行的政治改革,不過1989年之後改革陷入停頓。
第二次是在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推進更加係統和全麵的經濟改革,一直到20世紀末,經濟改革有了很大推進,同時也提出了政治改革問題。政治改革主要是三方麵:一是建設法治國家,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三是提升政治文明。雖然各方麵都有一些進步,但整體來說改革推進得很慢。
21世紀以來,社會思潮發生一種變動,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改革不斷受到來自支持舊體製和舊路線人們的反對。20世紀90年代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到21世紀初期,經濟發展比改革滯後,表現特別好,反倒出現一種消極現象,使得很多先富起來或者掌權的人認為,沒有繼續推進改革的必要性,因為推進改革勢必影響原來的利益格局,於是改革的步伐放緩。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混合的經濟,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權力和市場交織,腐敗滋生。在這個時候,理應繼續推進改革,可是改革放緩,使權力尋租活動日益猖獗,為一些反對市場化改革和要求強化國家控製提供了機會,又使尋租活動的製度基礎得到強化,腐敗進一步加劇,變成惡性循環。
解決難題的方法是:繼續推進上世紀90年代的改革。通過近年來依據理論和曆史經驗進行的辯論,使愈來愈多的人認識到,倒退是沒有出路的。采取“強政府、大國企模式”管理社會和發展經濟造成的嚴重消極後果也正在顯露出來。因此,近來朝野推進全麵改革的呼聲高漲,出現了形成新的“改革共識”的可能。
在中央政府確定改革的頂層設計、決定按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全麵推進改革的條件下,研究下一步改革的總體規劃的任務就提上了日程。首先要總結過去30年經濟、政治等改革的經驗,存利去弊,製定新一輪改革的總體規劃和各方麵改革的實施方案。
在政治改革方麵,不外乎:法治、民主、憲政。要把法治建設放到第一位,因為這比較容易入手,而且具有迫切性,刻不容緩。如果沒有法製,經濟是無法運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