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場戰爭都有它自己的曆史價值與作用,評價一場戰爭要看其對其後十年、二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影響。要把它放在曆史的長河中,再順流而下看一看它到底激起了幾朵浪花。那麽62年的中印之戰到底誰是勝利者?到底誰在享用這一戰的榮光與利益呢?
首先,戰前中國剛剛建國,相對於國內各種問題應接不暇,當時中國雖然沒有承認麥克馬洪線,也沒有真正控製麥線以南有爭議的領土。戰後,中國軍隊主動退回了實際控製線以南。那麽從戰爭開始到結束,中國的實際控製線並沒有改變(至於那20裏,隻是中國表示誠意之舉)。從戰爭的目的看,這場戰爭本來是印度發起。是印度欲借這場戰爭達到它對領土的野心。而中國是被迫應戰,本沒有借機達到對領土的占領的目的。那麽是誰達到了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其次,每個人都不否認這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印度軍隊基本是一擊既潰,根本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攻擊。雖然這場戰爭的規模很小,但是這一戰給印度人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那些本來雄心勃勃想在這一戰中找回一點民族自尊感的印度人被重新淪為殖民地的恐懼擊倒。邊境的人們甚至開始準備逃離家園,銀行也焚燒了30萬現鈔。那麽是誰在這場戰爭中獲得榮譽,是誰有資格說“我們勝利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中國不論是在戰前還是戰後,從沒有承認過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退回實際控製線不等於是把那9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拱手相送。那麽有人不禁會問既然戰爭已經打勝了,為什麽不趁機奪回本屬於我們的領土?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政治考慮。我們不應該僅僅將目光停留在邊境線上。當時,國內正值三年自然災害,中國人正被饑餓折磨,正有人不斷死去。國力的羸弱可想而知。國際上西方大國正在將武器援助源源不斷的運到印度。而印度似乎也沒有想立即投降的打算。那麽倘若戰爭繼續打下去,中國的負擔會更重,人民的生活會更糟。而最終的勝負仍然未知(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我個人認為,這一戰,中國領導人的判斷是正確的。不溫不火,避免了中國被拖入戰爭漩渦不能自拔的情況。同時亦將印度打怕打醒,讓他們明白中國不是他們隨便找自尊的地方。保證了中印邊境幾十年的平靜。
最後,我希望大家能明白。我們不應該對前輩們的要求過於苛刻。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給他們去做。百年來,我們的先輩已經受了太多的苦了。我們有什麽權力要求他們忍饑挨餓,付出生命的代價去做承受不來的事情。我們有什麽權利要求前輩把百年的恥辱一洗而淨,再把中國的領土完完整整的交到我們的手上,讓我們坐享其成。我們既然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就應該承擔起這一時代的責任。麥克馬洪線沒有被承認,我們就可以隨時可以打回去。這取決於我們的決心、意誌還有力量。我相信中華的崛起是曆史的必然,我們注定要見證這一曆史過程。並為之付出我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