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是中國清朝晚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戰略家。他在中國近代史上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堅定的愛國精神和治理能力而著稱。其最著名的處世忠告之一是:“天下之亂,由於吏治不修;吏治不修,由於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由於人心不正,此則學術之不講也。”
這段話,清晰地表達了左宗棠對國家治理的深刻洞見,他認為,“天下之亂”根源在於吏治(官員治理)不修,而吏治不修的背後,則是由於人才的匱乏。人才匱乏的本質又在於人心不正,最終則歸結為學術(科學)的缺失和不重視。
左宗棠的忠告首先指出“天下之亂,由於吏治不修”。這意味著,國家和社會的動蕩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官僚體係的腐敗和不作為。曆史上的許多國家和朝代,在動亂和內憂外患中衰亡的原因,往往可以歸結為吏治的失敗。當官員階層失去了公正廉潔的行為準則,整個國家的治理結構就會崩潰,社會秩序將難以維持。
吏治,即官吏的治理,是國家機器的關鍵部分。在一個健全的官僚體係中,官員必須具備公正、廉潔、負責的品質,才能有效執行國家政策,維護社會秩序。然而,當吏治敗壞,官員腐敗無能,國家的政治製度就會變得鬆散,百姓的疾苦得不到解決,社會就會陷入混亂。唐宋以來,中國曆代王朝都重視選拔清廉能幹的官員,形成了科舉製度,這一製度的成功維持了相對穩定的吏治。
吏治不修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官員腐敗、貪汙和濫用職權。在一個吏治不修的社會中,官員會為了個人私利犧牲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形成利益集團,阻礙改革和社會進步。清朝末期的吏治腐敗就是左宗棠所憂慮的一個典型案例。官場上賣官鬻爵、貪汙受賄現象極其普遍,導致國家治理混亂、軍事力量削弱,最終埋下了太平天國之亂、鴉片戰爭失敗等一係列社會動蕩的禍根。
左宗棠認為吏治不修的根源在於“人才不出”,這表明他對人才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有著高度的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衰,而人才的匱乏,尤其是高素質的官員缺失,將直接導致吏治的腐敗和失效。
曆史證明,國家的興盛與否往往取決於能否擁有足夠的優秀人才。所謂“治國之本,在於用人”,優秀的官員不僅能夠確保國家政策的實施,還能帶動國家發展。然而,如果國家無法培養和吸引高素質的官員,就會導致整個治理體係的失敗。左宗棠本人就是清朝晚期少數傑出的“人才”之一,他在平定新疆、西北大捷等國家重大危機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左宗棠所處的時代,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體係卻存在嚴重的問題,阻礙了有才之士的出現。清朝的科舉製度雖然在早期有效選拔了一批優秀人才,但到了清末,科舉製度逐漸變得僵化,注重八股文和死記硬背,忽視了官員的實際治理能力和創造力。此外,官員的選拔往往受到權力和利益的幹擾,賣官鬻爵的現象極為普遍,導致真正有能力的學者難以進入仕途,人才選拔出現了嚴重的失衡。
人才的缺失究其根源,則是由於“人心不正”。左宗棠通過這一表述強調了個人道德和價值觀的重要性。官員的腐敗不僅僅是製度問題,也與其個人的道德水平密切相關。如果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降低,個人價值觀趨於自私和功利,那麽無論多麽好的製度設計,最終都會失效。
左宗棠所指的人心不正,不僅僅是官員階層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風氣的反映。道德的滑坡往往會導致人們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忽視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當官員不再以廉潔為榮,而是以權謀私,整個社會的價值體係也會受到衝擊。清朝晚期的社會風氣普遍彌漫著拜金主義、貪婪和享樂主義,這使得真正有道德、有才幹的人往往得不到應有的認可和機會,導致了人才匱乏和吏治不修的惡性循環。
人心不正不僅影響官員的行為,還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當個人道德淪喪,社會將陷入信任危機,百姓對官員失去信任,對政府的公信力產生懷疑。這種信任的崩塌使得社會凝聚力下降,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混亂和不穩定。即使國家出台再多的政策,如果社會成員的道德標準普遍下降,這些政策也難以發揮預期效果。
左宗棠將這一連串問題的最終根源歸結為“學術之不講”。他所指的學術不僅僅是狹義上的學問,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體係、道德觀念以及文化教育。學術不講,意味著社會不再重視知識、道德和思想的傳播,國家治理和個人行為因此失去了方向。
曆史上,許多國家在衰落之前往往伴隨著文化和思想的衰退。學術和思想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它引領著社會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當國家和社會不再重視思想文化的傳播和討論,學術的作用被忽視,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深度會逐漸降低。學術不講的結果就是“人心不正”,而這種道德和思想的滑坡將導致人才的缺失,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吏治和社會穩定。
在左宗棠所處的清朝晚期,學術界麵臨著巨大的危機。儒家經典雖然在表麵上被尊崇,但實際上的研究和討論已經變得僵化。八股文的盛行使得學術界失去了創新和思考的活力,真正的學術討論被形式化和應試教育所替代。學術思想的枯竭導致社會整體價值觀的滑坡,影響了國家的治理能力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左宗棠的忠告雖然是在清朝晚期提出的,但其核心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代中國社會雖然經曆了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仍然麵臨官僚腐敗、吏治不修、人心不公、學術不正的嚴重問題。如果不講科學,隻講政治,忽視學術和“人心”的建設,不重視教育體係的改革和創新,即便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也難以培養出真正具備創造力和道德素養的科學人才。正如左宗棠所說,不講學術(科學),隻講效忠(政治),會造成人心的變異、人性的扭曲和人才的匱乏,最終導致“天下之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