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RiKNgnpmkE0DgA14TEKwIw
李小雲:為什麽扶貧幾十年,窮人反倒“越來越多”?
編者按: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少學校開通了網絡課程。這本是為方便學生“正常”學習的舉措,而對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而言,網絡課程卻成為他們的困難。有學生攀山越嶺,在雪山上才尋得網絡觀看課程;也有學生缺少手機等基礎設備,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近年來,多個地區接連宣布脫下貧困的“帽子”,貧困仿佛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但一些因為貧困而起的悲劇卻不時發生。這樣的對比無不催使著我們反思:扶貧幾十年,為什麽感覺貧困人口越來越多?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麽?
而且,扶貧這麽多年,窮人真的是反倒越來越多嗎?
▌數字的迷思和窮人的命運
實際上,貧困既是一個客觀的現實,也是一個政治、經濟社會的再生產品。改革開放之前,從物質角度看,社會存在普遍的貧困。80年代中期,政府開始實施扶貧戰略,但因窮人太多,沒有財力照顧到這麽大的群體,隻能選擇其中最貧困的群體。如何知道哪些是最貧困人口?為此,中央政府製定了一個貧困線,也就是說,收入低於這個線的人就算是窮人。
1978年的貧困線為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低於100元人民幣。過來的人都知道,當時每個月10元錢可以維持基本生活。按照每人每年100元的純收入,1978年,中國的貧困人口數為2.5億。1985年,貧困人口減至1.25億,到1990年,貧困人口減到了8500萬。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90年代的貧困人口就已經降到一億以下了。
1993年,國家實施“八七”扶貧攻堅,目標是到2000年解決8000萬貧困人的溫飽。“八七”扶貧攻堅結束後,國家宣布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這就給公眾留給了我們沒有貧困人口了的印象。這一印象也有其客觀性,改革之前的普遍貧困現象的確有了很大的緩解。但是,認為貧困問題基本解決的印象,則是“數字變化”的結果。
雖然90年代貧困線不斷調整,2000年的貧困線已達到了625元人民幣,但這更多地是因為物價上漲的調整。實際的標準並未提高很多,也就是說,我們一直是按照極端低的貧困標準來估算有多少窮人的。標準低,窮人數量就少,自然窮人數量的減少就會相對容易。
例如,1993年的貧困人口是8000萬,這是按照低貧困線統計的數據。2000年,按照這個數據,政府宣布貧困人口的溫飽基本解決。但是,如果按照現在2300元的購買力平價標準計算,就會有超過5億多貧困人口,按照這個人數,到2000年,政府無法宣布貧困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同時,貧困線的高低,一方麵有著客觀的需要,例如究竟多少錢才能維持生活,但同時,政府也要考慮財政的能力、業績是否可以達到等等不同因素。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數字有專業的機構和專家進行研究,難懂的數據收集和各種數學公式的計算將一般公眾擋在在知情的大牆之外,“貧困人口有多少”這個問題,也借助專業知識,從一個客觀的現實逐漸演化成了複雜的政治經濟社會再生產的產物。公眾迷失於不同的數據,農村的人口則隻能被動地在政府劃定的收入範圍內尋找自己的位置。
長期維持低貧困線造成了公眾實際認同和國家官方宣傳之間的斷層。由於采用低的貧困線,造成很多人口雖然生活在貧困線之上,但仍處於非常貧困的狀態。2008年,政府基於多方麵的考慮,將貧困線調整為1196元,這樣貧困人口增至4000萬。
▲ 不同年份貧困標準線及貧困人口數統計。
2012年以來,新一屆政府秉持“到2020年全麵建設成小康社會”的理念,開始全麵關注貧困問題,實施“精準扶貧”戰略。
如果按照原有的貧困線,就隻有4000多萬貧困人口。但同時,在媒體的報道中,很多農村依然非常貧困。這是因為低的貧困線,給出了窮人少的印象,而實際很多在貧困線之上的人口也很貧困。所以如果不調整貧困線,一方麵將影響政府的信用,另一方麵,到2020年宣布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如果依然還有龐大的貧困群體存在,也會帶來更大的信用問題。
因此,貧困線被大幅提高,按照2011年的購買力,升至2300元。這次調整比較符合中國貧困的客觀實際。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