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共和國”一詞的翻譯
廖康
“共和國”這個詞是從英文Republic翻譯而來的,而Republic又來自拉丁文res publica;res的意思是“統治”,publica這個後修飾形容詞的意思是“公民的”。這樣的國家不是由世襲君主統治的,而是由人民選出的領導來管理,並有一定期限。也就是說,統治者的權利不是上天賦予的,而是人民賦予的。如果領導不稱職,人民也有權通過不同形式罷免領導。這種政體的名稱為什麽會翻譯為“共和國”呢?
這要感謝日本一位學貫中西的宿儒大槻磐溪。“共和政體”最早出現於日本地理學家箕作省吾翻譯的荷蘭地理學著作《坤輿圖識》(1845年出版),但他注明這是請教了大槻磐溪才得來的妙譯。妙就妙在一種與之非常相似的政體在中國西周時代曾經實行過,史稱“共和行政”。首次在中國的出版物中使用“共和”的是黃遵憲,他在1887年寫的《日本國誌》中介紹了許多日語詞,其中就有“共和”。後來,孫中山大力主張中國應該實行“共和政體”,建立“共和國”,才逐漸推廣了這個概念,並喚醒了我們對近三千年前一段光輝曆史的回憶。
那是在周厲王(?生,公元前828年死)朝發生的一件大事。他是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時期為公元前878年至公元前842年。“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而且他暴虐成性,奢侈專橫,百姓都議論他的過失。“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周厲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5年),他統治更加嚴苛,百姓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隻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他得意地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百姓對我的議論,百姓再不敢有怨言。“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穆公回答,這隻是把他們的話堵塞回去而已。堵住百姓的嘴巴,要比堵住河流的害處更嚴重。水蓄積太多,河流一旦決口,所傷害的人一定很多;不讓百姓說話,道理也是一樣。 “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周厲王終不納諫,百姓也不敢說話。三年後,在其統治第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百姓忍無可忍,起來造反,襲擊周厲王,他逃到彘地(今山西省霍縣)。“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見《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國王被趕走了,國家由誰來統治呢?根據《古本竹書紀年》,鎬京(西安市長安區)的百姓推舉領地在“共” (今河南輝縣) 名叫“和”的素有名望的伯爵來攝政,人們稱他“共伯和”。 “厲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魯連子》等篇有“共伯和稱王,行天子事十四年”的記載。2011年出版的《清華簡·係年》也佐證“共和”就是共伯和。周厲王去世後,共伯和主動退位,讓厲王的兒子太子靜繼位,“是為宣王”。共伯和則回到他自己的領地。他攝政的十四年,公元前841年至828年,史稱“共和行政”。
關於太子靜,還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根據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國人造反,厲王逃命,太子靜逃到召穆公家躲藏。國人圍之,召穆公竟然獻出自己的兒子,代替太子去死。這就是後來“趙氏孤兒”故事的曆史原型。學者們已經證實,後者根本不曾發生,那是趙國史官為遮掩家醜而編造的傑出作品。也很可能是晉景公在削弱卿權後,為自己洗白,拿屠岸賈作替罪羊。
“共和行政”對後世的作用當然不僅限於為翻譯Republic提供了典故。在曆史研究方麵,共和是一個線性坐標。司馬遷在《十二諸侯年表》中,以共和元年為首,這就方便了學者對紀年的追溯和推算。古代紀年是循環的,每個新王上任都以他的名號為元年。如果有人說他的某先祖出生於鹹豐六年,不是曆史學家還難以算出那是哪年。得知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就把其先後各朝各代的年份厘清了。當然,“共和”更重要的作用是,凡不讚成帝製者,都能夠從中看到其偉大、深遠的政治意義。當人民被剝奪了生產資料和資源時,當人民被剝奪了鳴不平的權利時,人民就會揭竿而起,趕走暴君,選出人民信任的領導。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文化基因。
2022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