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古代農業社會, 人們無節製的生育,其實古代也有計劃生育,在唐朝的一個什麽筆記裏,就記載了當地底層人生育了幾個孩子後,再生新的小孩就淹死的情況,因為實在沒能力養活。不管什麽樣的社會,人撫養後代都是有個極限的,隻是社會發展水平不同,極限不同而已。
進入工業社會,生產力提高,養小孩的能力提高,一個家庭應該比農業社會多生才對,比如佘太君和楊業就生了七個兒子,這還是老太君一個人,如果把妾加上,非得有幾十個兒子不可,推理下來,現在社會一對夫妻,起碼得有十個小孩才合理,但實際上隻有一,兩個小孩,不僅中國是這樣,日本,韓國,都是這樣,不知道台灣的情況如何,估計生育率越會慢慢下降,進入工業社會都是這樣,你要麽不進入工業社會,要麽就得生育率下降,不能二者兼得。
為什麽進入工業社會出生率就下降呢? 不是特別清楚,但是大概分析就是以前農業社會,人們需要的技能不多,可以早進入勞動力市場,同時農業社會也需要大量低技能的勞動人口,同時嬰兒死亡率高,多生防止意外,可能計算出錯,多過頭了。那時大部分人務農,也有讀書的,但是比率很小,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考個秀才都很難,舉人一個縣城一年都不見得有一個,普通人家不會把這個當成出路的,讀書的叫從事舉子業,屬於成功比率很小的職業,不是什麽高雅的事,就像如果一個美國人在中國就業,美國的朋友問你在中國靠什麽混飯吃? 他回答我是做愛國生意的,老美一定一頭霧水,什麽生意? 其實我們中國人知道這個老美的生意就是在網上用怪腔怪調的中文說“厲害了,我的國”,然後就有人給錢.
工業社會需要的技能多,得多年培養,年紀很大了還在讀博士碩士,有點像古代的範進,都禿頂了還背書包上學,這樣養兒的成本反而比農業社會高,能養幾個小孩的極限反而降低,同時現代社會各種科技發達,表麵效率高,其實人的時間更少,養兒的時間都沒有了,比如古代,你的老板讓你去一百公裏外辦個事,你如果條件好還有頭驢騎,條件不好就得走路,好幾天才回來,不是說在路上你就可以提高生育率,那也得看有沒有緣分,但是也沒別的事做,悠哉的度過美好時光,現在你上午出發,下午就得回辦公室,中間哪有時間去繁殖後代? 現代社會效率高,其實人也是其中的一個工具,效率也得跟著提高。
中國的老齡化,出生率低恐怕是沒辦法的,我覺得延遲退休,降低退休金可以緩解一些,現在退休金高是為了安撫老人,但為什麽要安撫他們?維穩嗎? 其實老人很少造反的,不需要安撫。另一個奇怪的事就是現在科技的發展,提高了老年人的壽命,但是提高的是無效的生命,比如從80-100歲,靠各種藥物,科技活著,沒給社會做什麽貢獻,反而要搭個人伺候,從個體,老人自己,老人的直係親屬,當然希望活得越長越好,但是從人類社會進步的方麵,是相反的,人類發明科技,不是進步,反而把自己套進去,阻礙了自己的進步,這樣的事越來越多,誰都沒辦法。
老齡化,城市化,工業化既然不能避免,就應該為這樣的社會做準備,現在在三線城市發展房地產,建高鐵,可能是浪費資源,從其他國家的情況來看,日本,韓國,人口都集中在大都市,英國也分成了兩部分,一個叫倫敦,一個叫英國,據說英國的年輕人工作地點隻有兩個,一個是倫敦,一個是國外,沒有在英國其他地方的。中國也應該更多果斷放棄邊遠地區,大力發展大都市周圍,不是這樣好,而是沒辦法,隻能這樣,這可能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