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名曲:小結,兼談全球視野中的國樂

來源: Chang_Le 2020-10-14 04:40:0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81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Chang_Le ] 在 2020-10-15 05:43:4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前麵我們簡談了國樂的曆史以後,先後欣賞了琴,箏,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管子,嗩呐這些主要樂器的代表性曲目,又欣賞了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這兩個著名樂種,還欣賞了近現代改編創作的一些著名的合奏曲。作為這個係列的小結,這次我們簡談一下全球視野中的國樂。

國樂,或稱中國音樂,是全人類音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中,中國音樂有其自身的特點。同時,中國音樂並不是一個封閉的存在,而是與其它地區和民族的音樂不斷地進行著各種交流和互相影響。那麽中國音樂在全球視野中究竟有什麽不同於其他音樂的特點?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比較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通過比較,才能更清楚地認識到各自的獨特之處到底是什麽。這裏為了方便,主要把歐洲音樂,或稱西方音樂,作為比較的參照。但必須說明,這種比較是要更清楚地認識各自的特點,而不是要比出高低貴賤對錯好壞。人類社會的不同文化是沒有“高與低”或“先進與落後”之分的。

我們欣賞中西音樂,往往能聽出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在風格上有所不同。這種風格的差異實際是由音樂中的很多方麵綜合而形成的,包括樂律,音階,調式,旋律,結構等方麵的特征,當然還有演奏的工具 – 樂器。下麵就分幾個方麵來看放入全球視野的中國音樂。

 

樂律

首先,在樂律方麵,歐洲傳統主要是運用畢達哥拉斯律(Pythagorean tuning),而中國傳統主要是運用三分損益律。這兩種律製大同小異,都是把“一個八度”之內分為12個音,但具體計算方法有些差別。關於歐洲和中國傳統的這兩種律製,詳見拙文“關於‘一個八度’之內分12個音的問題”: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9916/201910/32473.html

此外,還有一種律製叫做純律(Just intonation 或 pure intonation)。據介紹,純律起源於歐洲,據說是從畢達哥拉斯律派生出來的。中國也有純律的實踐,即古琴上一些徽位所反映出的律製與純律一致。由於純律在中西音樂中都有運用,在此不多贅述(關於純律的更多信息見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AF%E5%BE%8B )。

當然還應提到的如今應用廣泛的十二平均律。簡言之,無論是歐洲的畢達哥拉斯律,還是中國的三份損益律,在一個八度內12律之間的差都不是等比的,說白了,就是12個半音大小不一,不平均,使得音樂不能自由轉調。在十二平均律的精確算法產生之前,中西的音樂實踐中都有近似平均律的運用,最典型的就是有“品”(柱位)的撥弦樂器(如吉他,琵琶等)由於“品”都是直的,在多根弦上運用,產生出的半音音差隻能是平均的。而在十二平均律的精確算法產生之前,這種平均隻能是近似的,所以是近似平均律。同時,中國和歐洲都不斷有理論家探索十二平均律的精準的計算方法。

眾所周知,最早精準計算出十二平均律的是中國明朝的朱載堉(1536-1611)。他於1584年完成的《律學新說》中,第一次精確計算出十二平均律中各律的數值。52年後,法國數學家馬林·梅森(Marin Mersenne, 1588-1648)在1636年著的《諧聲通論》(Harmonie universelle,又譯作“宇宙和諧”)中發發表了對十二平均律相同的算法。有人提出,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算法可能是傳教士利瑪竇傳給梅森的,但這種看法缺乏證據,隻能是猜測。
 

音階和調式

在調式方麵,歐洲中世紀是用教會調式,從文藝複興時期,大小調式的體係逐漸占主導地位;而中國傳統是用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在音階方麵,大小調體係中有自然大小調,和聲大小調,旋律大小調;而中國傳統音樂中有古音階,新音階,和清商音階。這些詳見拙文“中國傳統音樂的音階和調式”: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9916/201201/18882.html

 

旋律與結構

音樂的旋律與結構取決於音樂創作(或製作)的思維方式。根據一些學者的總結,中國傳統音樂基本是“線性思維”或“橫向思維”,即注重旋律的“單音性”  (更多討論見“中國音樂的線性思維是‘落後’的嗎?" https://www.sohu.com/a/273709939_339152 ) ;而歐洲音樂的思維方式,我覺得,在總體上是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思維方式,特別是中世紀以後,音樂中的和聲與複調等更體現了這種縱橫結合的思維。

在較大型作品的結構方麵,中國音樂常用變化重複,曲牌連綴,板式變化等方法擴展樂曲;而西方音樂則在結構方麵出現了一些規範的曲式,如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等。這些概念在音樂的工具書以及“曲式與作品分析”這類教材中都有介紹,這裏就不贅述了。

 

樂器

以上這些方麵大部分是理論上的,下麵我們看實際的東西,最直觀的就是樂器。如今被通常認為是“中國的樂器”中,從來源上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國本土產生並延續至今的樂器,如琴,箏,笙,鑼等;另一種是曆史上從其它文化傳統傳入中國,並延續至今的樂器,如琵琶,二胡,管子,嗩呐等。當然,還有一些樂器最早的起源還有待研究,比如笛,中國雖然發現了八千多年前的骨笛,但在德國發現了三萬年前的骨笛(見本係列關於笛的那一節);還有各種鼓,根據現有資料很難說清哪種鼓是中國本土起源的,哪種鼓是外來的。關於全人類樂器的曆史,有不少需要研究的課題。

還有一個方麵是中國樂器的對外傳播,這與受外來影響有時是連在一起的,例如琵琶。中國的琵琶是從中亞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而後又從中國傳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中國的箏也傳到了日本和朝鮮/韓國,在日本叫Koto,在朝鮮/韓國叫Gayageum。當然這些樂器在各國又有些演變,其音樂也具有當地的特征。

還想提一下以曾侯乙編鍾為代表的中國早期的青銅編鍾,確實很神奇,在那個年代是中國獨有的。歐洲後來出現了相似的樂器 bell chime,可能並不是受中國的影響而產生的。

 

西樂大規模傳入中國的影響

中國音樂從二十世紀初前後,也就是清末民初,開始經曆了一次大的變革,即大規模引進西方音樂,包括樂器,記譜法,音樂教育,大小調調式體係,等等,對中國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這次大變革,至今存在不同的認識和評價。有人認為西方音樂是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後進入中國的,中國人是被動地接受了這種音樂上的變革;也有人認為西方音樂是因中國人主動向西方學習而傳進中國的,中國人是主動地進行了音樂上的這種變革。當然這兩種看法對變革的評價也很不同,前者認為中國傳統音樂因此遭到巨大損失,對這種變革多持否定態度;而後者則認為變革雖然有缺點,但促進了中國音樂的發展,對這種變革基本持肯定態度。這些不同看法和評價至今存在,並沒有取得一致意見。

由於這種變革,不斷產生出運用西方樂器,借鑒西方音樂的新型作品,例如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鋼琴協奏曲“黃河”,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管弦樂曲“春節序曲”,等等。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這些不是中國音樂,但這種看法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這些作品的創作者是中國人,音樂表現的也是中國的事物,如果不是中國音樂,又該算哪國的呢?然而,人們通常說的“國樂”或“民樂”是不包括這類作品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國音樂”到底包括什麽,應如何界定,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

 

以上簡要討論了放入全球視野的中國音樂的幾個方麵。由於篇幅所限,沒有展開談,基本是點到為止吧。正如本係列開始時所說,如果這些能使以前不常聽國樂的朋友們有一種“蜻蜓點水”式的了解,我就滿足了。至此,這個“國樂名曲”欣賞係列就告一段落。感謝網管,網友們的支持與關注,謝謝大家!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