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isfaction】
終於來到了偉大的滾石樂隊麵前,可到了麵前才發現我很緊張,也很露怯,因為,我一點兒都不了解它,我也聽不懂它,更無法體會到它到底偉大在哪裏?
這大概就是專業和非專業的差距!就像一個普通人無法理解一位京劇票友在台下的搖頭晃腦,如癡如醉一樣,滾石樂隊的作品大概就是搖滾界中的“國粹”,是真正的搖滾“票友們”才能欣賞的。
這首【Satisfaction】,據說,搖滾票友們可以在這首歌裏聽到關於搖滾的所有要素。所以,大師鮑勃迪倫這樣評價滾石樂隊:滾石樂隊之後誕生出來的什麽金屬、說唱、朋克、新浪潮、流行搖滾和所有你能叫出來名字的那些,都可以在滾石樂隊身上找到影子。他們領先於所有這些,而且沒有人比他們做的更好!
有大師那樣的評價,咱還能說什麽呢?
可是,當筆者真心去傾聽滾石的那些偉大作品,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們的音樂真的可以且隻可以作為偉大的搖滾時代的背景音樂,它無處不在,可又耳充不聞,僅此而已!所以,這首【Satisfaction】被滾石雜誌從背景音樂中活生生地拖拽到舞台的前方,選為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歌曲的第二位,我實在搞不懂!因為它應該壓不住台麵兒啊。。。
無知者無畏!對於偉大的滾石,筆者稍顯不敬了。但筆者是真誠的,因為確實沒有一首他們的作品能夠真正打動我這樣的一個非專業人士,包括這首【Satisfaction】,很好,但沒覺得有那麽的好!
【Stairway To Heaven】
那什麽樣的歌才能壓得住上個世紀那狂野的搖滾舞台呢?除了前麵筆者推崇的Queen女王樂隊的那首【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亞狂想曲),下麵即將推出的這首也可以。
“一切就像是電影,比電影還要精彩”,這是許巍的【晴朗】中的一句歌詞,用這句歌詞來形容偉大的齊柏林飛艇(Led Zeppelin)樂隊的任何一張專輯都再合適不過了。
組建於六十年代末的Led Zeppelin樂隊跟其他的樂隊都不同,他們很神秘,但並不低調;他們很少接受媒體的采訪,因此,音樂新聞界都厭惡他們;也因此,歌迷隻有通過唱片和演唱會才能了解他們。Led Zeppelin的另一個特立獨行的風格就是:他們確定了一種album - oriented rock(專輯導向搖滾)的概念,即將專輯作為完整的音樂作品,拒絕從專輯中拿出較流行的歌曲單獨發行。因此,人們很少能在各種排行榜中發現他們的單曲上榜。所以我們應該清楚,所謂的那些權威榜單,其實是不完整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製作風格,他們的每部專輯都像一部電影一樣,前後曲目的順序都經過精心編排,及其考究。真正的歌迷是不會隨便截取其中某個自己喜歡的片段或單曲來欣賞的,而隻是會偶爾地(為什麽是偶爾呢?因為他們都視黑膠唱片為珍寶,而黑膠唱片每聽一次,其音質都會略微受損),拿出那張精心收藏的密紋黑膠唱片,然後調整唱機的擺放,去掉防塵罩,將唱針放在初始的音軌,一切準備停當後,恨不得再去沐浴更衣,然後虔誠地盤膝而坐,閉目凝神,用耳朵去“觀賞這部精彩的電影”。。。
這首【Stairway To Heaven】就是出自他們在1971年發行的第四張專輯《Led Zeppelin IV》,無論是這張專輯還是這首歌,都是搖滾史上不可磨滅的永恒經典。筆者甚至相信,女王樂隊的華麗風格都是受了這張專輯的影響的。
除了原唱以外,筆者個人還比較偏愛2012年在肯尼迪國家藝術中心,由搖滾樂壇唯一的女子重搖滾樂隊Ann & Nancy Wilson (Heart)演繹的那版。尤其是那版的視頻,當時的現場令人動容:年輕的總統奧巴馬作為當年的歌迷,攜妻子坐在台下觀眾席上隻得到了一個鏡頭,而大量的鏡頭推給了貴賓席上那三位已年過花甲的齊柏林老成員:偉大的吉他手,樂隊的靈魂吉米·佩奇(Jimmy Page),主唱羅伯特·普蘭特(Robert Plant),鍵盤手約翰·保羅·瓊斯(John Paul Jones)。(鼓手約翰·博納姆(John Bonham)於1980離奇地因嘔吐物卡喉而意外身亡。而這次台上的樂隊鼓手正是由他的兒子來擔當的)。。。看著那樣的畫麵,筆者無法想象,此時的這三位老人,是在以一種怎樣的心情緬懷著他們的青春?
天堂可能已離他們不遠,當他們再度回首,看看來時的那條路,那條路仿佛是一組蜿蜒綺麗的階梯,美到讓人落淚。。。
歌曲鏈接
【Stayin’ Alive】
最早吹入大陸的西方流行音樂並不是搖滾,而是迪斯科DISCO。曾經一度,這種試圖將幾十年來包裹在綠軍裝,藍工作服下的軀體解放出來的節奏,被長輩們視為洪水猛獸。可是,那時候還沒有普及電視,所以,絕大多數人也沒有機會看到這首【Stayin' Alive】的MV,不然的話,這首歌絕對可以作為長輩們教育我等晚輩的絕佳反麵教材。因為後來,當年輕的筆者第一次看到這首歌的視頻時,那震撼是相當強烈的:幾個一臉絡腮胡子的白人青年,用一種近似女聲的攝人心魄的歌聲,“蓬頭垢麵”,邊走邊唱,簡直就是一群妖孽啊!即使作為年輕叛逆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輩,當時的我們似乎也不太能接受。
可是,時代的節奏就是這樣,它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妖,這由不得我們。很快我們就發現,其實我們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我們所謂的堅守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頑強,新的價值觀,新的審美觀其實也是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正能量的。於是很快,我們就欣慰地告訴自己:我們跟上了時代的節奏,我們是與時俱進的,我們Staying alive!
前麵曾在席琳迪翁的那首歌裏提到過偉大的比吉斯三兄弟組合,當時筆者說直到要等到那首歌,才會多說說他們。對,那首歌就是這首【Stayin' alive】。就像剛才說的,這首歌給年少的筆者太深刻的印象了。
活躍於六七十年代的比吉斯Bee Gees是一支非常成功的樂隊,甚至是當時唯一可以在商業成績上比肩披頭士的樂隊。樂隊的成員是三個兄弟,大哥貝瑞吉布Barry Gibb以及雙胞胎兄弟羅賓吉布Robin Gibb 、莫裏斯吉布Maurice Gibb,他們出生於英國所屬的馬恩島,1958年隨父母移居澳大利亞並開始組隊演唱,當時大哥隻有12歲,兩個弟弟9歲。由於三兄弟在澳洲大受歡迎,為了更大的前程,1967年時,父母又帶他們去往英國發展。
盡管那時的比吉斯還是海外僑民的身份而不被視為真正的英國樂隊,盡管當時正是英國人的國寶披頭士樂隊最鼎盛的時期,但比吉斯依舊憑借著【Massachusetts】一曲走紅,並大受英國歌迷的追捧。需要說明的是,比吉斯兄弟在寫【Massachusetts】之前並沒有去過馬薩諸塞州,就像鄭鈞創作他那首著名的【回到拉薩】之前,這哥們兒也根本沒去過拉薩一樣,所以,那些最美的歌唱家鄉的歌曲,其實往往都是外鄉人所為呢!
1976時,DISCO風潮漸起。為順應潮流,好萊塢計劃拍攝一部名為《Saturday Night Fever》的歌舞片。製片方將影片中全部歌曲的製作以及大部分歌曲的演唱工作都交給了鼎盛狀態的比吉斯兄弟。結果影片上映後紅到一發不可收拾,不僅票房大賣、男主角約翰特拉沃爾塔一舉成名,而且影片中的插曲幾乎首首風行,尤其是這首【Stayin' Alive】連續四周蟬聯美國公告牌冠軍,而且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意大利,西班牙,荷蘭,巴西,南非等多個國家也都拿到冠軍。而作為搖滾樂隊的比吉斯三兄弟也因為這首歌,被認為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迪斯科時代。
歌曲鏈接
說到上個世紀歐洲的搖滾中心,肯定是英倫三島無疑,但有一支德國(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西德”或“聯邦德國”,因為在1990年之前有兩個德國並存)的重金屬樂隊絕對不可不提,那就是著名的蠍子Scorpions樂隊。
早在1965年,17歲的西德少年魯道夫斯琴克爾Rudolf Schenker就創建了最初的蠍子樂隊,他本人的主業是吉他,同時也兼任主唱。不過,很多人都願意將1970年視為蠍子樂隊真正的成軍時間,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因為在這一年裏,魯道夫的弟弟、另一名吉他手邁克爾斯琴克爾Michael Schenker以及新主唱克勞斯梅恩Klaus Meine加盟了樂隊,從而真正完成了樂隊的高水準配置。
特別是克勞斯梅恩的加盟,意義尤其重大,一方麵他的標誌性的犀利嗓音攝人心魄,讓樂隊擁有了鮮明的特質,另一方麵則是他和魯道夫兩人包辦了樂隊幾乎所有歌曲的創作。
自從1972年推出首張專輯開始,蠍子樂隊就開始引人注目,而他們真正的輝煌還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至於這首力度與柔情完美結合的【Still Loving You】,就是出自他們鼎盛時期的80年代。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另類搖滾,當這個名字成為一個搖滾類別的時候,另類搖滾樂本身已經不另類了。
另類搖滾開始叫做垃圾搖滾,這是主流音樂對地下非主流音樂不友好的稱謂。70年代,他們在地下;80年代,他們是半地下;直到九十年代,涅盤樂隊NIRVANA的專輯《Nevermind》橫空出世,才刮起一股另類搖滾狂潮。尤其是專輯中的這首【Smells like teen spirit】(少年心氣或乳臭未幹),攜帶著地下搖滾的亂哄哄以及主流音樂的旋律橫掃一切排行榜。
其實,另類搖滾的成功是地下搖滾與地上搖滾(非主流與主流)妥協的產物。當然,這種妥協不是刻意和事先預謀的妥協,事實上,《Nevermind》的突然成功令涅盤樂隊也有些不知所措,幸福來得太突然。就好像暴富的窮漢還沒來得及換件體麵的衣服就去參加紳士們的晚宴一樣,成功的他們接下來在舞台上的一係列舉止,如火燒吉他,搗毀器材,隊員在台上接吻。。。讓主流的紳士們大跌眼鏡。
然而,時代變了,在這些紳士們還沒有察覺時,這個時代已經不屬於他們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這個時代開始屬於廣大的屌絲群體。所以,當時還沒有人可以意識到這群曾經頑劣的地下青年,會懵懵懂懂地革了主流的命。而當1994年,涅盤樂隊的靈魂人物柯特柯本Kurt Cobain不堪病痛舉槍自殺的那一刹那,那刺耳的槍響竟奏響了搖滾史上最絢爛最悲壯的旋律,而涅盤樂隊也以這樣一種涅槃的方式升華成一個搖滾新時代的標誌。
從此以後,再無地下音樂,再無另類音樂,音樂是平等的。
【Silent All These Years】
這首歌是美國才女歌手多莉艾莫絲(Tori Amos)的代表作,她出生於1963年,3歲前就開始接觸鋼琴,4歲時就可以在教堂唱詩班演奏,5歲時進入音樂學校進行正規鋼琴訓學習,可謂音樂神童。
由於受到當時的搖滾熱潮影響,年幼的她就開始顛覆傳統的古典音樂演奏方式,因此10歲那年被校方除名,而多莉艾莫絲此後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開始在酒吧、俱樂部演唱及演奏流行音樂。
80年代後期,多莉艾莫絲的才華開始被唱片公司發現並挖掘,曾經以樂隊的方式推出過一張唱片,可惜反響平平。直到90年代初期,多莉艾莫絲在91推出首張個人專輯《Little Earthquakes》終於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就有這首經典的【Silent All These Years】,這也一舉奠定了她在另類搖滾樂界的地位。
多莉艾莫絲將清新的鋼琴風格融入她的演唱中,而歌曲的內容則犀利大膽,充滿了女權主義的色彩,對全球範圍內的宗教性歧視婦女、大男子主義以及家暴、強奸等社會現象都有觸及,同時其歌詞中的強烈的文學色彩、暗喻等元素也為多莉艾莫絲帶來了自己的特色。
多莉艾莫絲甚至影響了90年代的多名華語圈女歌手,像王菲、尤其是孫燕姿,對其風格多有模仿和借鑒。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