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
-
最美的聲音是人聲,而最美的人聲是合唱。
-
嗓子就是最好的樂器
-
如果你喜愛A Cappella無伴奏人聲演唱與「國王歌手」樂團,那麽你絕不能錯過擁有超過50年曆史的經典「史溫格歌手」無伴奏人聲合唱團!
中文名:史溫格歌手
英文名:The Swingle Singers
形式:無伴奏人聲樂團
無伴奏合唱:是指僅用人聲演唱而不用樂器伴奏的多聲部音樂表演方式,也包括為此寫作的聲樂曲。
被稱為“人聲交響樂團”的史溫格歌手,是開創無伴奏人聲風潮的始祖天團,成立至今已有50多年的曆史,他們的演出超越各種音樂界限,悠遊於巴洛克、古典、流行、爵士、民謠及現代音樂,更擅長於以人聲模仿樂器,他們用人聲模仿禮炮聲隆隆的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更被譽為音樂史上的一絕。他們曾五次贏得格萊美獎,並為《欲望都市》和《歡樂合唱團》等著名影片製作原聲帶,而時裝大使聖羅蘭曾為他們設計服裝,寫下了樂壇佳話。
半個世紀以來,史溫格歌手已舉辦超數千場音樂會,歎為觀止的和聲響遍全世界各大重要音樂廳,包括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柏林新愛樂音樂廳、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等,亦曾受邀至白宮美國總統國宴以及摩洛哥國王的夏宮演唱。史溫格歌手的名字已經成為了“不可思議的精湛聲樂技藝”、“協調和靈活”、“完美出色”與“高水準娛樂”的代名詞。在無伴奏人聲音樂的世界裏,這隻樂團一直以來受到追隨者們的崇敬。
Swingle Singers
Swingle Singers 在曆史上分為2個階段,1963-1973稱為法國組合,1973年法國組合解散,同年Ward Swingle在英國重組Swingle Singers,一直沿襲至今稱為英國組合。
史溫格合唱組的創始人瓦德 史溫格(Ward Swingle)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的摩拜爾小城(Mobile, Alabama),他多方麵的音樂才能來自於父親,父親堅持小兒子一定要學各種各樣的樂器和音樂門類,瓦德被訓練出一雙靈敏的耳朵,絕對音高。這些基礎,對瓦德 史溫格後來組建合唱組,很關鍵。史溫格從小熱衷爵士樂,高中前,一直在當地一個爵士大樂隊中演奏。從辛辛那提音樂學院以最佳成績畢業後,史溫格得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到巴黎跟隨鋼琴大師瓦爾特 吉塞金學習鋼琴。這趟巴黎之行,沒有誕生出一個鋼琴家,反倒催生出六十年代轟動一時的跨界合唱組,the swingle singers。
六十年代早期,史溫格在巴黎組建了一支小合唱組,名為Double Six,六位歌手,都是自由職業。主要為電台節目伴唱。當時巴黎電台最熱門的是流行歌曲和早期搖滾樂。Double Six常常擔任歌星的背景伴唱,多為無詞吟唱。當紅法語歌手阿茲納武和皮亞芙都和他們合作過。後來鼎鼎大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萊格朗(Michel Legrand)那時才剛剛起步,曾為Double Six寫過一些爵士風格的合唱小曲,頗受歡迎。可惜不久,萊格朗去好萊塢發展。搖滾風潮來臨,伴唱機械簡單,地位隨之降低,Double Six合唱組需要另覓新路,才能逃脫解散的命運。
(Double Six)
一天,史溫格在鋼琴上練習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歌手們都在場。有人靈機一動,發現巴赫器樂作品很適合改編成小組合唱,且用不著另配歌詞,合唱組以前就擅長無詞伴唱,幹脆用沒有什麽意義的元音來吟唱。於是史溫格開始大膽嚐試,用巴赫原作,配上爵士搖擺的節奏,無伴奏,無詞,小組合唱,效果出奇新鮮。史溫格去找飛利浦唱片,錄製了一張巴赫作品的合唱專輯。1963年,這張巴赫專輯發行。史溫格後來說,當時錄唱片的目的,頂多想拿來送送親朋好友,讓他們聽著玩。唱片在法國的發售情況並不理想,但美國銷售情況卻一路攀升,電台的DJ特別愛播這張結合了古典與爵士元素的專輯,結果史溫格合唱組的首張專輯獲得空前成功,足足有一年半時間,高居唱片銷量榜的前十位。後來錄製的兩張專輯都獲得格萊美最佳演藝獎。巴赫的合唱精選專輯為他們贏得格萊美最佳新人獎。後來,史溫格合唱組一共獲得了五項格萊美獎。
(史溫格一代)
史溫格合唱組之所以能在巴赫專輯上一炮成功,在於抓住了巴洛克音樂和爵士音樂的一個精妙共同點,基本律動和即興色彩。兩者都有一個比較平均的律動,而且允許演奏演唱者在旋律線條上加花即興。史溫格第一次把兩種相距久遠的音樂融為一體,刺激了大眾的想象力。史溫格自己認為,巴赫專輯的成功在於巴赫的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史溫格合唱組用無詞合唱來傳達巴赫音樂,也同樣跨過了語言的障礙。
首張巴赫爵士專輯獲得商業成功後,激起各方反響。有非常喜歡的,譬如離經叛道的巴赫演奏家格倫 古爾德,爵士天後艾拉 菲茨傑拉德,小提琴大師梅紐因,爵士小號手Dizzy Gillespie,都非常欣賞史溫格合唱組的改編方式。負麵反響也有,譬如一位德國評論家的抨擊觸目驚心,瓦德 史溫格在自傳中加以轉述,但沒有提及評論家的名字,評論認為史溫格對音樂施加了魔鬼式的影響。報章評論也有正麵的,《倫敦時報》就說史溫格的改編,體現了“對十八世紀音樂實踐的出色理解”。
史溫格首張專輯巴赫作品一炮走紅,之後整整火了十年,到處旅行演出,十年內錄製了十二張專輯,改編的曲目從巴洛克,擴展到古典時期,莫紮特、貝多芬、肖邦和二十世紀西班牙作曲家作品。史溫格演唱組在六十年代如此火爆,甚至還吸引了現代作曲家的矚目,1969年,意大利作曲家魯恰諾 貝利奧就為史溫格合唱組寫過一首名為“序曲(Sinfonia)”的混聲合唱。這首作品由紐約愛樂伴奏首演,之後由史溫格合唱組在全球演出,大概是貝利奧當年演出最頻繁的作品了。
1973年,瓦德 史溫格突然宣布,解散史溫格演唱組,根據他自己的說法,是厭倦了旅行演出,以及想有一個改變。第一代史溫格就此宣告結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