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見證】基督徒的榜樣--德蕾莎修女

(2014-03-31 01:16:47) 下一個

    1940年代的印度,大英帝國在印度的殖民地統治已告結束,印度教徒與回教徒爆發內戰,血腥衝突不斷,加爾各答的緊張情勢升高。加爾各答遍地充斥著窮困、廢疾和孤獨者的絕望哀嚎;但就在這哀鴻遍野的景象中,出現了一位屹立不搖的修女,她受到神的感召,決心幫助這群受苦受難的眾生,她就是--德雷莎修女

  靠著幾位滿懷報負與熱情的朋友及年輕修女的支持下,德雷莎修女成功的創立了仁愛修會,但考驗並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去,其中一件中傷她最深的事情,就是一位英國記者對她的不實指控。

  但那次的事件並未擊垮德雷莎修女,他仍然努力不懈地一步步完成上帝的使命,如此義行終於讓她在1979年獲得國際間的認可,當年她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往後的歲月她仍持續奔走各國,為的就是宣揚神愛世人的理念。

  德蕾莎修女簡介:

  五十年前,德蕾莎修女三十七歲,已經是加爾各答一所天主教貴族學校的校長,但她決定放下努力了前半生的成就,舍棄已經習慣了、舒適的生活,去服務「窮人中的窮人」,與街頭上滿身是病、渾身髒臭、衣不蔽體的流浪者生活在一起,和他們吃同樣的食物,穿同樣的衣服。

  隻因為,她強烈感受到基督對她說:「我饑餓、我裸身、我無家可歸」,來自內在深沉的召喚,召喚她走上加爾各答老舊、髒亂的大街小巷,走近窮人中的窮人,侍奉他們,如同侍奉基督。她的信仰和她的憐憫,讓她毫不遲疑地放棄一切,以笑臉響應上帝的召喚。

  她總說:「在每一個人身上看見耶穌」,對於這句話,凡夫俗子如我,能夠體會到的是,我們當以敬虔、奉獻、舍身的愛,看重每一個生命的價值、服侍每一個人。而當我們以不為自己成就什麽的無私、不忍有人受苦的憐憫、不分別貧富貴賤的謙卑,去醫治世上的貧窮、自私、冷漠、剝削...時,就能夠吸引人心甘情願放下一切種族、語言、貧富、國界...的隔閡,誠心地用一顆單純的心,一份簡單的行動去付出愛。

  活著就是愛:德蕾莎修女

  在德蕾莎修女房間掛著一塊木板,上麵刻著這樣一些話:

  ★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不管怎樣,還是愛他們;

  ★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還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不管怎樣,還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會被遺忘,不管怎樣,還是要做善事;

  ★誠實與坦率使你容易受到欺騙和傷害,不管怎樣,還是要誠實與坦率;

  ★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不管怎樣,還是要建設;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不管怎樣,還是要幫助;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可能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還是要將最好的東西付出

  德蕾莎的一生,都在帶領仁愛修女會一起服侍世人。她並沒有達官顯要在背後作為支持,修女會也沒有獲得社會名流的積極讚助,她隻是單純地依靠她那份幾乎是無限的、但卻是堅韌的愛。

  外表毫不起眼

  生活樸素無華

  生命卻迸發出閃爍光芒

  她的生命演繹了她的信仰

  ——熱愛人類生命

  ——滿足人的需要

  ——喚醒人性尊嚴

  她創建的組織有四億多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捐款給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員,還有數不清的追隨者和義務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個國家;她認識眾多的總統、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巨子,並受到他們的仰慕和愛戴……

  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電器是一部電話;她穿的衣服,一共隻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換;她隻穿涼鞋沒有襪子……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

  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隻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在這個世界上,古往今來有不少富豪,對窮苦人慷慨解囊,有不少慈善家,開辦了不少孤兒院養老院……然而,她不是富豪,因為她沒有留給自己一分錢,甚至她不去掙錢,不去募款;她也不是一般的慈善家,因為她的目的,不是僅僅為窮人和鰥寡孤獨者提供衣食住處,不是僅僅為病人和遭災遭難者提供醫療服務,而是要在這一切之中,這一切之外,給這些人帶去愛心,讓他們感到自己有尊嚴、感到自己被人愛!

  為此,她願意向這些人下跪;她立誌要服侍窮人,所以先變成了窮人;她放棄了安適的修女和教師生活,穿上窮人的衣服,一頭紮進貧民窟、難民營和各種各樣的傳染病人之中,五十年如一日;她的追隨者們為了讓服侍的對象覺得有尊嚴,也仿效她的榜樣,過著窮人的生活,以便成為窮人的朋友。

  這種遠遠超過一般慈善事業的宗旨,體現在她的這句話中:除了貧窮和饑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孤獨也是一種饑餓,是期待溫暖愛心的饑餓。所以,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懷大愛心,做小事情。

  她,就是被稱為貧民窟的聖人的德蕾莎(亦譯德肋撒或特雷莎修女)。她也被世人親切地稱為德蕾莎嬤嬤。1979年,諾貝爾委員會從包括促成埃以和談的美國總統卡特在內的56位候選人中,選出了她,把諾貝爾和平獎這項殊榮授予了這位除了愛一無所有的修女。

  授獎公報說: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舍的姿態。公報還說:她個人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鴻溝,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建設了一座橋梁。

  她的答辭是:這項榮譽,我個人不配領受,今天,我來接受這項獎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所以,把這筆巨額獎金全部用來為窮人和受苦受難的人們辦事,這對她來說是最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一向克己的她還向諾貝爾委員會請求取消照例要舉行的授獎宴會。諾貝爾委員會當然答應了這一請求,並且把省下來的7100美元贈予了她領導的仁愛修會。與此同時,瑞典全國掀起了向仁愛會捐款的熱潮。自此以後,她的事業得到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支持。

  從印度偉大女兒獎到美國總統自由勳章,從卡內基獎到史懷澤獎,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個國家的元首、首腦、政府和各大領域的機構以及各個方麵的國際組織,都向她頒發過崇高的榮譽和獎項。她的態度從以下兩例可見一斑:1964年,羅馬教皇贈給她一輛白色林肯牌轎車,她將車作為抽彩義賣獎品,用所得款項建了一座麻風病醫院;1992年,美國哥倫布騎士團將喜樂與希望獎牌授予她,獲獎後她立即打聽在哪裏可以出售獎牌,以便將出售所得和獎金一起交給修女會,和於救助窮人的事業。

  德蕾莎1910年生於南斯拉夫境內的一個阿爾巴尼亞族農家,本名阿格尼絲。她的家鄉位於現在脫離南聯盟獨立的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裏,那一帶至今還為貧窮、混亂和民族矛盾所困擾,她小小年紀就開始思索人生,12歲時感悟到自己的天職是幫助窮人,這決定了她被稱為活聖人的一生。

  17歲時,她發了初願,到愛爾蘭的勞萊德修女院學習,隨後到印度大吉嶺受訓,27歲時發終身願成為修女。結業後在加爾各答修會辦的聖馬利亞女校教授地理和曆史。加爾各答的貧民窟又多又髒,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出了名的,以至被印度總理尼赫魯稱為惡夢之城,德蕾莎所住的修院就位於其中最貧窮最肮髒的地區。

  在這位在女子學校和修院高牆內過著優雅的歐式生活的歐洲女子看來,周圍那個淒慘破敗、可怕肮髒的環境,那些瘦骨嶙峋、皮膚黝黑、衣不蔽體、臭氣薰人的乞丐、孤兒、老弱、病人和窮漢,不但是不應逃避的,而且是不能漠視的;不但是不能漠視的,而且是必須幫助的;不但是必須幫助的,而且是值得去愛的!

  於是,出於對受苦受難者的愛,出於幫助他們的願望,她退出了勞萊德修會,成立了一個專門無償地服侍受苦人的修會,即仁愛傳教會。她身無分文,隻有兩名誌同道合的修女作幫手,先是到一個美國醫護修女會學習醫療護理,然後向加爾各答市政府申請到一間舊神廟中的兩個房間,收治被遺棄的危重病人,給予細心的護理,讓孤苦的瀕死者在修女們的愛撫中得到臨終的關懷,最後還按死者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辦理後事。

  這是仁愛傳教會創辦的第一個機構,被稱為純潔之心。隨後,她又設立了一所露天學校,收容失學兒童和流浪孤兒,一麵給予教育,一麵為他們尋找願意收養的人家。不久之後,她又開始關注麻風病人的境況,這種已可治愈的疾病被人們視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圍的人遺棄,心靈的痛遠勝於身體的病痛。德蕾莎為此開辦了許多麻風病人收容診療中心,多年後竟使孟加拉大城市吉大港的麻風病漢愈率達到了百分之百。

  當艾滋病開始被人們視為新瘟疫,一般人對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時候,德蕾莎又奔走於歐美各國,設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在醫生治療的同時,她和她的修女們則給予護理。在所有這些事情中,德蕾莎不僅僅表現了罕見的組織才能,更重要的是表現了本真的愛心。她細心地從腐爛的傷口撿出蛆蟲、親切的撫摸麻風病人的殘肢……所有這些深深地感動了全世界的人們。

  靠著這種愛心,也僅僅靠著這種愛心,她贏得了成千上萬的追隨者,在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建立了近千個類似的機構,把食物、衣服、住房、藥品、醫護、教育……送到了千百萬窮人、孤兒、災民、病人和被遺棄者的身邊,使他們感到有人在愛著他們。

  在這些事情中,德蕾莎和她的追隨者的愛心已達到自我犧牲的程度,否則我們就不會看到,越是人們的自私自愛之心阻擋人們前往的地方,他們越是要去:大城市裏的貧民窟,荒涼貧瘠的高寒山區,饑荒和瘟設流行的窮國,隨時有生命危險的震區和戰區……

  為了這些,有時她甚至得冒險犯難去克服一些政治上的障礙,例如,為了幫助海灣戰後的伊拉克人民,她曾同一位神父兩位修女前往巴格達;為了到切爾諾貝利核汙染地區幫助受害者,她曾到當時禁止宗教團體辦慈善事業的蘇聯去提出建立工作站的願望,並終於在兩年後得到批準……

  德蕾莎也曾經上法庭打官司。1984年,她同一個名叫讚助德蕾莎修女基金會的組織對簿公堂,目的是要向全世界宣告:她反對任何人以她的名義募捐籌款;她希望人們不要關注她而隻關注她要去幫助的那些人。確實,她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慈善事業及其資產,都來自她個人的奉獻和人們自願捐獻。

  她要求手下的人隻為受苦的人們服務,絕不要操心金錢的問題,因為,要讓人感到被愛,需要的隻是充滿愛心的行動,其餘的事聽憑主的安排。她經常對手下的人說:你們不必注重成果數字。凡是有益於窮人和被棄者們的愛的行動,不管怎樣微小,在耶穌看來都是重要的。

  1969年,被這種精神感動的人們成立了德蕾莎嬤嬤合作者國際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workers of Mother Teresa),現有會員數十萬人。這個組織不要求會員繳會費,也不籌集資金,隻是通過祈禱、克己和為窮苦人服務來支持仁愛傳教會的工作,被稱為世界上最無組織的組織。

  德蕾莎從少年立誌到彌留之際,幾十年如一日奔波操勞,身患重病時依然毫不停歇,隻是為了世界上最底層、最悲慘的窮苦人們。所以,在另一位以慈愛之心感動千百萬人的婦女,英國王妃戴安娜的葬禮正吸引世人目光的時候,德蕾莎去世的噩耗傳來,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震動:在印度,成千上萬的群眾冒著傾盆大雨走上街頭,悼念他們敬愛的德蕾莎嬤嬤,政府宣布為她舉行國葬,全國哀悼兩天,總統為此宣布取消官方活動,總理親往加爾各答敬獻花圈、發表吊唁演說;從新加坡到英國,從新西蘭到美國,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紛紛發表講話,為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聯合國都教科文組織專門發表聲明向她致敬,羅馬教廷專門舉行彌撒為她追思;菲律賓紅衣主教梅辛稱她為代表和平、代表犧牲、代表歡樂的象征,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伊斯蘭教長布哈裏也說,她是一位永生的偉大的聖人!

  要學習耶穌的愛,最好和最明確的途徑是家庭

  神按他的形象創造了我們——人類。

  天父創造兒童是為了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愛與被愛。

  從最初

  從有生命的時刻

  從懷孕的時刻

  天父的生命就存在——也就是活著的神的生命。

  因此毀滅生命是非常錯誤的——也就是毀滅父神的形象。

  無論你為:

  你的孩子

  你的丈夫

  你的妻子

  在家庭裏所做的任何事情你都在為主耶穌而做。

 我們怎能去愛那與我們隻有一麵之緣的人呢?

  愛,表現於為他人設想--

  善待他人

  與別人分享喜悅

  與別人分享值得高興的事......

  是透過日常細微的事表現出來的。

  小孩子容易愛人

  心內沒有愛的屏障。

  這正是耶穌所指,

  “除非你的心像孩子一般......”

  有一次,一位女士來到我跟前,她心裏有極大的憂傷。她告訴我她女兒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女兒把心中的怨憤都發泄在她身上。她甚至不想看見母親。

  因此我告訴她:“現在你試想一想你女兒童年時所珍惜的一些小玩意。也許是一些花朵或特別喜好的食品。把這些東西送給她,而切莫指望回報。”

  她依我的話去做,把她女兒喜愛的花朵放在桌子上,或留給她一塊漂亮的花布;她並沒有期望女兒的回報。

  幾天後,她的女兒對她說:“媽媽,來我這裏,我愛你,我需要你。”

  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這母親所做的事,喚起她女兒童年時的歡樂,使她聯想起她的家庭生活。她必定曾有一個愉快的童年,因為隻有這樣,她才能重新領會母親對她的愛是何等令人歡樂愉快。

  父母必定要讓孩子聽神的事情,好讓孩子能夠問有關神的事。

  有一次,我教一個人祈禱,他回家後跟孩子一同祈禱。

  他再次見我時說:“德蕾莎修女,你沒法想象你的禱文使我的家庭產生如何重大的變化。孩子們都想知道神是誰;他們想知道為什麽德蕾莎修女會這樣說。”

  孩子都在渴慕神。

  這正是父母需要和孩子一同祈禱的原因。

  假若父母以身作則,孩子就懂得--

  如何祈禱

  相親相愛

  分擔愁苦

  分享快樂。

  兒童不斷在觀察......不斷觀察......

  他們就是這樣成長的。

  透過觀察他們父母所行的事,

  孩子會知道生活會有顯著的不同。

  家人若能一起祈禱,家庭將更有凝聚力。家人會相親相愛。就花五分鍾一起祈禱吧。

  可用主禱文開始,就是這樣簡單!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祈禱--

  “我們的天父,我愛你

  我們的天父,對不起

  我們的天父,我相信你

  我們的天父,我依靠你。

  請幫助我們彼此相親相愛,如同

  你愛我們一樣。”

  當我們在互相禱告中教導對方,我們便得到力量。

  天父透過家庭中各成員——丈夫、妻子、孩子——來展現他的愛。

  有一次,我在街上找到一個大約六七歲的小女孩,然後把她帶回施舒柏瓦(Shishu Bhavin),我給她洗了一個澡,並給她衣服及好的食物。當晚,這孩子跑掉了。

  我把她尋回,但她一而再,再而三的逃跑了。

  她這樣逃跑三次後,我派一位修女跟著她,看她往哪裏去。修女在一株樹下找到她,她和她的母親、姊妹坐在一起。那裏有些食物;她的母親正用她在街上撿來的食物做飯。

  她們在那裏做飯

  她們在那裏吃飯

  她們在那裏睡覺

  那裏就是她們的家。

  直到那時,我們才明白她逃跑的原因。她的母親愛她,而她又非常愛她的母親。她們在對方的眼中都是美的。

  那女孩說:“我的家!”——那裏就是她的家。

  她的母親是她的家

  一顆純潔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饑餓的人中

  在赤身露體的人中

  在無家可歸的人中

  在寂寞的人中

  在沒有人要的人中

  在沒有人愛的人中

  在麻瘋病病當中

  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德蕾莎修女之默禱

  【聯合國秘書長也做不了的事】

  1982年,以色列和死對頭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發生激烈戰鬥,德蕾莎修女來到戰地指揮官跟前問:“為什麽你們要互相屠殺呢?村莊裏一些婦女和兒童被圍困著無法出來。”

  戰地指揮官回答說:“對方不停火,我想停也停不下來啊。”

  於是,修女說:“那讓我領她們出來吧,她從容地走進雙方的交戰區,麵對這位舉世聞名的修女,雙方暫時停火,直到她帶領出37名兒童,戰鬥才再次爆發。”

  聯合國秘書長聽聞此事,歎了口氣,說:“這事連我也做不到啊”

  除了貧窮和饑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

  德雷莎修女,1979年,諾貝爾委員會從包括促成埃以和談的美國總統卡特在內的56位候選人中選中了她,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這位除了愛一無所有的修女。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她從來不為自己,而隻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懷大愛心,做小事情”。

  在有仇恨的地方,讓我們播種友愛

  在有傷害的地方,讓我們播種寬恕

  在有絕望的地方,讓我們播種希望

  在有憂苦的地方,讓我們播種喜樂

  在有黑暗的地方,讓我們播種光明

  不求他人的安慰,但求能安慰他人

  不求他人的諒解,但求能諒解他人

  不求他人的寬恕,但求能寬恕他人

  不求他人的付出,但求能為他人而付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jesusmary 回複 悄悄話 很喜歡你的博客,繼續啊!
願神多多使用你!
jesusmary 回複 悄悄話 如果每個基督徒都有她的心態去服侍人,可能主耶穌來得更快,因為那時福音真的傳遍地極了!
jesusmary 回複 悄悄話 如果每個基督徒都有她的心態去服侍人,可能主耶穌來得更快,因為那時福音真的傳遍地極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