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海菲茲的小提琴協奏曲,有一種冰原覆蓋下火山的感覺。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這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首,自古一直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這首樂曲旋律柔美、格調高雅、規模宏大,頗具王者風範。然而,本曲在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前,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考驗。本曲初演以後,幾乎沒有人對它回顧。
本曲完成於1806年。這一年,他對他的學生 ——伯爵小姐萊莎.勃倫斯威克產生了深深的愛情。 樂曲正反映出他這些日子 生活中所充滿的詩意。 貝多芬的協奏曲比莫紮特的協奏曲有氣勢和深度。獨奏小提琴始終處於主導地 位,協奏樂隊則並不處於從屬的地位,而是積極參與發展樂曲的音樂形象。樂 隊的音響效果特別具有一種昂揚振奮的緊張度,因此該曲又被稱為《交響協奏曲》
這部小提琴協奏曲采用傳統的三樂章結構。第一樂章是昂揚著英雄精神的奏鳴 曲。第二樂章是莊嚴壯麗的小廣板。第三樂章是充滿活力的回旋曲。 在第三樂 中,有一個華彩樂段,光輝燦爛,滿目生輝。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這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也是所謂三、四、五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大部分小提琴協奏曲都是用D大調寫成,貝多芬這首也是D大調。
這首協奏曲是那種典型的協奏曲格式,快慢快三個樂章構成,其中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貝多芬的協奏曲(包括鋼琴協奏曲)戲劇性都不是很強,從整體的情緒上來說也是不太激烈的。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這一樂章從定音鼓的五擊開始,因此這首協奏曲也被稱作《定音鼓協奏 曲》,樂隊前奏將呈示部的主題首先演示一遍。其中的D大調主部主題沉靜、安詳,A大調副部主題力度有所加強,並在重音拍上采用頓音,顯得非常堅定、果斷。 整個樂章中一直由主部主題占據主導地位,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有對比,但是沒有激烈的衝突。整個樂章的情緒是沉著、堅定的。
第二樂章,小廣板。這一樂章是典型的貝多芬抒情曲,是一種寬廣的抒情。單簧管呼應著小提琴奏出的樂句,一句一句平緩地流淌,其中間或有小提琴的快速經過句。最後,經過一個簡短的小提琴獨奏不間斷地直接進入第三樂章。整個樂章的情緒是冥想、平靜的。
第三樂章,快板,回旋曲。小提琴一開始就在四弦上奏出主題,這個跳躍的主題充滿歡樂的情緒。隨後,樂隊重複。這個主題在小提琴的各弦上都有表現,最高到一弦高把位的泛音演奏,音域跨度極大,充分表現出歡樂和高昂的情緒。這個樂章的高潮也是整個樂曲的高潮。
據貝多芬年表記載,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06年,並於當年12月在維也納首演。這首協奏曲 是貝多芬專門為當時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克萊門特(Franz Clement)而作,也是由克萊門特首演小提琴。當時一、三樂章中的華彩(Cadence)部分是由克萊門特譜寫的。現在演出的基本是二個華彩版本,一 個是約阿西姆(Joseph Joachim)華彩,另一個是克萊斯勒華彩。
人物介紹
雅沙•海菲茲(Jascha Heifetz 1901~1987)
海菲茲是二十世紀最為耀眼的小提琴天才,他1901年出生於立陶宛,由擔任樂團提琴手的父親啟蒙,但不久他就超越了父親,五歲時已在台上演奏,六歲時便能 演奏門德爾鬆的小提琴協奏曲,七歲時他演奏給奧爾聽,但九歲時才獲準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他在六年的學習期間不斷舉行演奏會,名聲傳遍歐洲大陸。當他首 度在維也納、萊比錫演奏時,連指揮家都歎服於他無與倫比的演奏技巧。克萊斯勒、津巴利斯特等當時已成名的小提琴家,也對海菲茲的演奏讚譽有加。1917年 10月,16歲的海菲茲首次在美國演奏,並迅速征服了新大陸。此後他定居美國,活躍樂壇長達五十餘年,於1972年宣布退休,1987年去世。海菲茲所留 下的形象是巨大而宏偉的,在技巧方麵,他絕對是二十世紀小提琴界的第一人。(Information from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