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 與 Marin Marais , 都是法國著名作曲家和古提琴演奏家
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1640?-1700?)簡介:法國作曲家,古提琴演奏家。
因為曆史遺留下來的資料很少,所以後人對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知道的甚少,很多學者猜測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是法國Lyonnaise或是Burgundian的貴族,而Jean de Sainte-Colombe,Monsieur de Saint Colombe le fils的父親,也正是此人。而後這種假設被接下來巴黎的Jonathan Dunford所作的一係列研究證明是錯誤的。事實上他很有可能是來自於法國最南麵的Pau附近的新教徒,他的姓是"Jean"。他的兩個女兒分別叫Brigide 和 Françoise。Sainte-Colombe主要是作為一個真正的古提琴大師而聞名——因為他不僅能夠掌握這種樂器,而且還能改進它:據稱第七根琴弦就是由他加上去的。
與他著名的超然的性格相一致,據稱他隻是偶爾的音樂會上演奏,而且隻在他的家裏,和他親自訓練的兩個女兒一起。除了她們,Sainte-Colombe的學生包括Sieur de Danoville, Desfontaines, Méliton, Jean Rousseau,以及最重要的,Marin Marais,他在1701年創作了Tombeau pour 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以表達對他導師的崇敬之情 。
Sainte-Colombe的現存作品有67首古提琴二重奏,超過170首的7弦維奧爾琴獨奏曲,這些使他成為Marin Marais之前法國最多產的古提琴作曲家。(verycd)
Marin Marais (31/05/1656 – 15/08/1728),法國作曲家,古提琴演奏家
Marin Marais 跟隨他的師傅古提琴大師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學琴,後來奮鬥躋身於凡爾賽宮樂師,跟法國著名作曲家呂利學習過作曲,也常常指揮呂利的歌劇,他本人作曲的主要作品其中包括:5 book of Pieces of Viol, 四部歌劇,3 book of trio (wiki)
由法國法國作家Pascal Quignard 寫的小說《日出時讓悲傷終結Tous les matins du monde》於1991年出版,同年Pascal Quignard 與該影片導演Alain Corneau一起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劇本, 拍成電影。
影片中的古提琴音樂由西班牙古提琴家Jordi Savall i Bernadet演奏
畫外音(Marin Marais) :《複活節,皇宮派車派人接我的老師: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去複活節的熄燈彌撒演奏《熄燈禱告》, 熄燈彌賽就是複活節的時候,將教堂裏主要位子的蠟燭一根根地吹滅, 每一個位子的字母組成上帝的名字。
老師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 一直停不住地思念他的亡妻,(12年了), 他常常為未能在他妻子臨終時刻沒能陪伴她懊悔不已,他對他妻子的愛依然如故,天也還是像從前那般黑,寒意依然如同從前 .....》
《好了, 我們該回家了》妻子輕聲地說道
。。。。
(Officium Tenebrarum是羅馬天主教廷迎接複活節的一種彌撒形式。彌撒開始時,祭司熄滅所有的燈火,僅隱藏一支點燃的蠟燭。教徒們以尖叫和喧鬧象征耶穌死後的混亂,然後祭司出示點燃的蠟燭,象征基督的複活。是以此儀式又被稱為“熄燈式”。17世紀後的法國,熄燈式所用的彌撒曲開始流傳,並形成一個獨立的樂派。)
/>
/>
短片介紹
英文名: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別名: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世界上所有的早晨
監製: 尚-路易.利維
傑拉爾.德帕迪約
安娜.布羅歇
圭勞姆.德帕迪
Carole Richert
米切爾.布奎特
瓊-克勞德.德賴弗斯
Yves Gasc Jean-Marie
Poirier Myriam Boyer
影片介紹
聖哥倫布以回憶的形式幻想與亡妻相遇,每當他拉琴時妻子就出現在他的麵前,他把和她相會的場景用畫家的筆記錄下來。亡人在天國聆聽天籟般的音樂。
他的兩個女兒與他一同演奏,供貴族消遣。他決定為自己和琴弦還有女兒活著,他的音樂屬於自己。於是他退出演奏,將自己關進小木屋,將自己的靈感記錄下來。但是他並不打算公開他的音樂。
17歲的阿蘭來到他的身邊做學生,他和聖哥倫布的大女兒相戀。但是在有音樂的地方愛情卻異常艱難。女兒最終在失去戀人和幼子的一連串打擊下自殺。留下痛苦的父親與另一個世界的人對話。小屋裏再沒有音樂。阿蘭為宮廷樂師的身份使他蒙羞。直到他意識到這一切的真正意義時,悔恨地走出王宮尋找真正的音樂時,他來到老師的小屋……
相關評價
影片曾榮獲1991年法國愷撒獎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音樂在內的七項大獎,是一部出色的巨著。影片通過對大提琴家科倫細膩的刻畫,表現了一個藝術家對於藝術的完美追求。同時影片以極其優美的音樂和鏡頭語言,讓觀眾仿佛徜徉於藝術殿堂之中。
片中一開始Colombe為亡妻所譜的“墓之悲歌”實在讓人有悲傷的近乎窒息的感覺,他對亡妻的思念已經到了一種挖心掏肺、靈魂完全榨幹的境界。
影片中沒有多少人物的對話,因為音樂可以表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話。有的隻是寧靜的樂聲,還有低回的旁白娓娓道來,琴聲如訴。
[觀後感]
我看電影不多,但這是我看過的法國電影中最美的一部之一吧,我已經反複看過至少5, 6遍, 而且還想再看,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 對於我這個看電影不是那麽多的卻是很特別,那麽是電影中什麽吸引我這麽反複地看這部電影呢?
吸引我的因素很多,音樂,故事,巴洛克時代的法國鄉村美景...... 但最吸引我的還是電影中被音樂包圍環繞的《情》字,音樂和《情》貫穿電影的始終,電影不僅僅是描寫男女愛情,夫妻恩愛,還有父女情,姐妹情,師徒情... 發生在300多年前的法國聽上去很遙遠,可又覺得很近, 就像發生在身邊,電影描寫的人間之情是永恒的,會發生在任何時代,世界的任何角落,人間真情親情是人生的財富。
人生時間不多也不少,酸甜苦辣,什麽《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對不起,借用在文學城音樂快遞看到的ID)都會有,人們都說金錢財富生來帶不來死帶不走,能帶走的可能就是在心中珍藏的真情吧,
有時我在想:如果說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是一場大大小小的各種聚會; 或像莎士比亞說的:Life is a Comedy 人生是一場戲劇, 不管怎麽樣,最後,時光的列車會有情無情地都會載著大大小小有名無名的《人生劇場的演員們》遠去,留下的,在人生的站台上留下的隻有不朽的作品:音樂的,繪畫的,文學的,哲學的...所以在還沒有被人生列車拉走之前,我是很想多瀏覽聆聽站台上的大師之作,音樂,繪畫作品是我的首選。
還是別感慨了,談談給我印象深的片斷:
法國古大提琴家, 作曲家Mr de Sainte - Colomb,喪妻後,陷入痛苦懊悔中,他總是在懊悔在他妻子去世前沒能陪他的愛妻,在喪妻後,獨自養育兩個美麗聰慧的女兒,教她們拉丁語,音樂,拉琴。他性情古怪,脾氣暴躁,少言寡語,一次他幼小的女兒做噩夢醒來要找媽媽,他聞聲焦急忙趕來, 可當小女兒問媽媽在哪,他暴跳如雷地說:《睡覺吧!我不會像你母親那樣能說會笑的》,他不能忍受孩子叫媽,因為那時他永遠的心痛,他非常嚴厲,對誰都一樣,還把女兒關在地窖 ,每日也把自己關在一簡陋的小木屋,每日紅酒古琴陪伴,獨自流著淚拉著古提琴給在另一個世界的妻子聽,他總是想著好像妻子就坐在他的麵前聆聽他的演奏和傾訴衷腸。Mr de Sainte - Colomb 一生有意遠離榮耀虛名,就這樣過著淡泊名利的田園生活,
大女兒善良聰慧,內向執著,對音樂領悟力強;小女兒生性活潑外向,兩種性格,兩種命運......
Mr de Sainte - Colomb 不輕易收學生, 當Marin Marais, 後來成為凡爾賽宮廷大樂師, 慕名前來求學時,Mr de Sainte - Colomb差點把他趕走,他不容許虛榮沾汙他心中的音樂二字,大師的這一段音樂評論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叫Marin Marais拉一段給他聽,才聽一下就開始走眉頭不耐煩了,他說:
《Monsieur, Vous n'avez pas mal joué。
Vous conaissez la position de cords.
Votre Jeu ne manque pas de sentiment, Votre archeur bondit, vorte main gauche saute comme un ecureuil, elle file comme une anguille sur les cordes
vos ornement sont ingénieux, mais parfois charmant , Je n'ai pas entendu de musique.
Vous pouvez aider les gens qui dancent de musique, Vous pouvez accompagner les acteurs qui chantent. Ce que vous ecrirez plair. On vous vaudra jamais.
Vous pouvez gagner votre vie. Votre vie sera entourée de musique, mais vous ne serez pas musicien. Avez vous un Coeur pour sentir? Cependant votre voix brisee m'a emu。。。》
翻成中文就是:
《先生,你演奏了不少,你知道弦的位置,你的演奏也帶有情,你左手運弓彈跳就像一隻鬆鼠,弓就像在弦上行走的帶魚。你的裝飾音也很不錯,有時還挺迷人,但是我沒有聽到音樂。
你的音樂可以引人起舞,你可以給演員們唱歌伴奏,你的譜曲也會讓人愉悅,但不怎麽值錢。
你可以掙錢過得舒適,你的生活也是充滿音樂,但是你不會成為音樂家, 你有一顆感受音樂的心嗎?》
在大師眼裏,音樂家不是樂師,是神聖的,音樂不是樂音,是心音, 我在想,如果時光倒流和快進的話,大師 Mr de Sainte - Colomb 能來到我們二十一世紀看看我們今天的音樂舞台的大腕明星們,有多少音樂家是能符合他心中的標準嗎?我想盡管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同,音樂,音樂家的標準還是相差不大的吧。
最後他的學生Marin Marais還是被他趕走, 後者在眾人麵前應該是成功人士,凡爾賽宮廷樂師,是名家,可電影中的Marin Marais後來卻深深懊悔自己愧對大師及大師的女兒,每晚風雨無阻地騎著馬從宮廷趕來偷偷地躲在大師的小木屋下偷聽大師的獨自演奏, 最後也聽不到大師演奏,從小木屋傳來的常常是老人的自言自語和歎息聲: 《我的手在哪?我的靈魂在哪?》......
當年火氣大的師傅麵對也是一位蒼老的學生了,大師又再接受當年被趕走的學生,Marin Marais 一位榮華富貴都有了但內心懊悔懺悔不一的學生, Marin Marais請求大師給他補上最後一堂課,在大師麵前,這位宮廷樂師謙虛地像個小學生似的提問,師徒一起真誠對話,探討音樂真諦:
M:先生, 請求您給我上最後吧
S:不,更像第一堂課
S;音樂就是表達人的語言不能報答的東西,從這點看, 音樂也不是那麽人性的,怎麽,你最後發現音樂並不是給皇帝的了?
M:我發現音樂是給上帝的,
S: 不對,不對,你搞錯了,因為上帝是說話
M:給耳朵的嗎?
S:不是
M:給榮耀的?給沉默的?
S:沉寂?沉寂是語言的反麵
M:是給像您這樣的音樂家?
S:當然不是,
M:給愛情的?
S:不...
M:遺憾的愛情?
S:不...
M: 拋棄?
S:不......
M: 我不知道了
。。。。。。
最後大師怎麽說還是請大家去看電影吧
整個電影都是在倒述回憶:大師把自己關在莊園裏的小木屋與酒與琴為伴,回憶他的早逝的愛妻, 而暮年的Marais終日也是在凡爾賽宮裏淚流滿麵, 懷念他的恩師......
電影非常精彩,是一部探討人性,音樂的巨作,製作非常細膩優美,1992年法國凱撒獎上榮獲7 個大獎,還有最佳外語片金球獎, 值得一提是:
電影中演員們對話不是太多,但表演非常地道,不論畫外音還是背景古提琴演奏,都讓人感覺這是一部用心在說話的電影,
導演Alain Corneau自己他說他在著手這部影片前對巴洛克音樂基本不懂,而導演在今年八月三十日已經離開人間,
電影裏Depardieu 父子同演大師的學生Marin Marais,年輕的時候Marais是兒子Guillaume Depardieu演的,中年老年的是Gérard Depardieu 的, 很不幸Guillaume Depardieu於2008年在羅馬尼亞拍片時患病毒性肺炎,英年早逝, 讓影迷們難過遺憾。
/>
Mr de Sainte - Colomb麵對亡妻演奏
Mr de Sainte - Colomb兩位可愛的女兒
/>
年輕的Marin Marais在師傅麵前獻藝表演
盡管在這裏我透露了一些電影的細節,希望這不會影響大家看這部電影的。這是一部充滿法式古典美的藝術佳作,人情濃鬱古樸,就是師徒情也讓人感動掉淚, 這也讓我想到《師徒》這樣的人際關係到我們二十一世紀已經變得越來越稀罕了,我們的時代已經遠離一對一的傳藝歲月越來越少,這種富有人情味的師徒關係也在消失,取而代之都是高技術多媒體的遠距離《大批量生產》,人情淡漠,各自都在水泥牆,電腦電視屏幕圍棋的空間, 就像往日富有人情味的可以打欠條的小商家也被超市,大商場取而代之(還好我們家旁邊還有一家小商店), 難道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大》字嗎?難道我們的時代一定要被《大》字包辦嗎? 怎麽辦?喜歡和懷念這樣古典樸素的人情味時代。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