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百家講壇】於丹《論語》心得04_君子之道 (文字版)

序言:【畫外音】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常以君子和小人之分來明辨是非。那麽,何為君子?何為小人?我們如何來分辨君子與小人?於丹教授又是如何解釋《論語》中對君子與小人的界定?……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裏麵做人最經常出現的一個標準就是兩個字“君子”,其實這是我們在今天也經常說到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麽是君子?我們今天就說說《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畫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將為我們講授於丹論語心得之君子之道。

其實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首先一個標準,君子都是那些內心完滿富足,先自我修繕了修養,而後才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說,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和內心。大家知道人格和風格永遠都是相關的,當我們說一個人在風格上表現為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有那麽一副與世不爭與人恭敬的氣度,這種風格的力量一定來自於人格。孔子有一個學生司馬牛曾經問老師:

【畫外音】老師,什麽叫君子呀?

君子就是心中沒有擔憂,沒有恐懼。

沒有擔憂沒有恐懼就是君子了,這也太簡單了….學生很不以為然,一下子沒聽明白,覺得這麽簡單就又追問了一句說: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這就能叫君子啦?老師還是淡淡地跟他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也就是說,我們老百姓的語言係統說,半夜敲門心不驚。一個人夜裏麵睡得踏實,這就叫內省不疚。一個人內心反省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所作的一切的時候沒有愧疚,這就可以做到不擔憂不恐懼。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就是一個君子的標準。那麽這個標準呢,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說高這也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談過這個問題,孔子一上來先很謙虛,他說我們今天來說說君子,說君子道者三,做一個君子有三點是要做到的,然後他很客氣的先謙虛了一下說我無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點呢?叫做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每天行於世間百態之中,真正要做到內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種仁義的大胸懷,讓自己沒有那麽多的憂傷、憂思、憂恐、擔憂,全都沒有。這一切來自於什麽呢,來自於你內心的仁厚,由於你寬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細節不計較,由於你心懷大誌所以你可以不糾纏於這個世界給你小的得失;第二點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其實我們看漢字的構成很有意思,這個“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麵一個或者的或,下麵一個心字底,對吧。其實或者,數學上叫或然率,什麽意思啊,就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此為或者。那麽當世界麵臨眾多的抉擇,你可以這樣走,也可以那樣走的時候,就要看你這個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夠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斷,有定力,你明確你就不至於被世界上諸多的選擇壓垮,對於我們當下的人來講,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在過去有人說區區半個世紀之前,每一個人從職業上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從婚姻上一生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居住上一生就是一個大雜院的鄰居,但是在今天選擇太多,視野廣闊,這是一個繁榮時代給我們帶來的迷惑。怎麽辦呢,我們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們能夠讓自己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這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智者;那麽第三點就是勇者不懼,當這個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畏懼、恐懼、懼怕,這一切壓來的時候,我們記得老百姓的一個說法,叫做“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自己的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自己知道有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那麽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所以孔夫子說,我認為一個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內心的仁、智、勇,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憂、惑、懼。他說就這麽個道理我做不到。他的學生子貢就笑了,說夫子自道爾,您說的這三個標準就是你自己啊,也隻有你這樣的人,真正身體力行了,所以可以把這樣的感受說出來。其實這就是他所說的君子。其實孔子給我們做人的標準是什麽呢,他沒有說你要追緬古聖先賢,你要流芳後世,他所說的就在現世,就在此際就從自我修養做起,做一個真君子。

【於丹心語】就在此際,從自我修養做起,做一個真君子

所以什麽人是君子,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責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這就是孔子所謂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相對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什麽人厚道,厚道不是窩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能夠自內心厚道而去薄責於人,少苛責於人這就是君子,一個真君子,他那種坦蕩情懷是一種由內而外洋溢出來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從來不抱怨,不哭天搶地,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說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沒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這樣嗎?不容易啊。

話外音:其實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有人抱怨社會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懷才不遇,於丹教授認為,《論語》中對於學習的論述很有意思,它認為學習者有兩個目的,一種是為君子學,一種是為小人學,難道在學習的問題上也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嗎?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其實這個觀點後來在儒家的一個大師荀子《勸學篇》中又得到了發揮和解讀。什麽叫古之學問為己呢,說真正尊崇學問的人,遠古的遺風是學術為了人心靈的建樹,真正人去做學問是為什麽,就像今天的讀書,從小讀到大,無非是學會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有內心忠誠的公民,再讓自己能夠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就是為了完成這麽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麽那種為人之學又是什麽呢,就是學了一點知識以後把它當工具,比如說去寫文章、評職稱,作為一種技能謀一份職業,用這樣的知識和學問來取悅他人,在社會上為自己謀得一份福利,這就是被孔子所說的那種為人之學。所以孔子曾經直接了當跟他的學生說:汝為君子學,不為小人學。何謂君子學,就是讓我們更超乎功利一點,讓我們所學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著實用,而要想著修養。因為一個人,隻有你內心修養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了解自己在這個坐標係上的位置以後,你才不能夠有那樣一種起起伏伏的歡喜或者沮喪。應該說這是孔子對於標準一個明確的界定。什麽是君子,君子永遠著眼於當下,君子永遠要做自己內心一個完善的人,君子的目標從來不好高騖遠,我們看到了,孔子從來不說君子就要象誰誰誰那樣,孔子這裏提出的君子永遠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坐標係,從眼前做起,從今天開始學習,讓自己成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其實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說在一條小街上開了三家裁縫店,每一家都在想,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圖把自己說得非常非常大。第一家店說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把這個大牌子掛出去了;第二家一看,覺得我要比他更高一點呢,所以做了一個更大的牌子,說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第三家想了想說難道我還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縫嗎,想了半天,最後他做了一塊很小的牌子擺在那兒,結果那條街上的所有客人都來了第三家,前兩家變得冷冷清清。這第三家牌子寫得是什麽呢?他寫得是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也就是說,他把這個視線放回到眼前,從當下做起。

所有跟帖: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心得04_君子之道 (文字版續1) -=大愚=- 給 =大愚= 發送悄悄話 (7360 bytes) () 06/20/2007 postreply 19:34:35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心得04_君子之道 (文字版續2) -=大愚=- 給 =大愚= 發送悄悄話 (4540 bytes) () 06/20/2007 postreply 19:35:4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