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於丹《論語》心得04_君子之道 (文字版續1)

來源: =大愚= 2007-06-20 19:34:3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360 bytes)
【畫外音】做好自己的事,當一個善良的人,這是《論語》對於君子的第一條界定,但是不是做一個善良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君子呢?於丹教授認為光做一個善良的人是遠遠不夠的,君子還要有第二個標準,這是一個什麽標準呢?

也就是說第一個標準他隻是一個善良的人,但是第二個標準他是一個偉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須得是胸有大誌,是宏闊的。那麽這種宏闊之誌可以要求一個人不是太顧及眼前的生活,孔子曾經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麽樣,自己過的日子怎麽樣,那麽這個人他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君子應該是胸懷天下的。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這樣的一份擔當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我們想一想,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從來不是徹底分立的,甚至是針鋒相對的兩個流派,它其實是人格理想的兩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講: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這就是我們經常的一種表述,叫做達則兼濟天下,而窮則獨善其身。一個人在發達的時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個人在窮途末路困窘於一個不堪境地的時候還要不放棄個人修養,這就是君子了。一個君子隻有在困境中不斷的完善,磨礪自己,然後他走到真正發達的時候,他才有可能去幫助別人。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在孔子之後,經過唐宋,我們能看到諸多名士,他們都是在自己極其窮困潦倒的時候還能做到胸懷天下,這點其實你想來是不可思議的。比如說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說自己的家裏麵,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樣一片窮困潦倒的時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麽呢?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蔽天下寒士盡歡顏,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讓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說範仲淹,範仲淹說一個人他即使是處江湖之遠的時候,他不可能居廟堂之高的時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麽這樣一些情懷都是什麽呢?就是君子大誌。

其實一個人有如此的一個誌向,有如此一種宏闊的眼界,這在論語中是一直得到鼓勵的。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牽掛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繕的怎麽樣了;而小人懷土呢,每天就惦記自己家的房子,他不會想到大蔽天下寒士,他想的都是說我怎麽樣能夠多買一套房啊,我怎麽樣能夠再利用一下福利分房,另外我商品房自己還可以再多得一點啊,每天就在算計著衣食居住,所有的物質生活這些人。這被孔子或者說被整個儒家學派稱為是小人的心思,當然這也沒有太大的過錯,但是如果人心就居囿在這麽一點點利益上,而沒有道德的話他就很危險了。它會導致什麽結果呢,這就是下一句,所謂君子懷刑,而小人懷惠。君子從來是尊重法製的,這個刑就是刑法,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規矩、尺度,所以君子懷刑就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這個社會的製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走路過過街天橋、走人行橫道、等待紅燈,這些看起來都會給我們生活多多少少帶來一點限製,但是這點限製讓你在一種尊重製約的前提下,可以形成一種社會默契,尊重他人,保障自己的安全,這就是君子懷刑。但是小人是幹嗎呢?懷惠。這個惠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說鑽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兩次,這裏麵潛藏的危機肯定要吃大虧。一看說紅燈跟綠燈中間閃著黃燈,可以跑過去,就趕緊跑過去吧,一看說車趕緊刹車了等著我過去了,覺得這件事情占了個小便宜,久而久之,這裏麵有多大的隱患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什麽是小人呢,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麽說回到君子,今天要做一個君子不妨從倡導的恒心開始,恒心二字不容易啊,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由於有了多元選擇,所以我們是興奮的,我們是歡喜的,我們是激情的,我們是在眾多選擇中跳來跳去尋找眾多價值的,在今天我們都是一個聰明人,但是我們缺少的是什麽呢,是在浮華選擇中真正的恒心,而恒心是成為君子的前提。讓我們多一點恒心與定力,這就讓我們接近了君子的標準,其實每一個人,當他走向這個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番誌向,希望建宏圖偉業,希望能夠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但是很快這個幻影會象肥皂泡一樣一一破滅,為什麽呢?因為我們恒心的那個光環沒有足以支撐我們做下去,所以做一個君子我們不見得都能夠做到無恒產有恒心那麽高的境界,但是如果我們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個宏闊的境界那麽離君子已經不遠了,這是第二個標準。

孔子還有第三個標準。

【畫外音】於丹教授認為,論語中所說的君子並不是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及的,君子其實永遠是我們的鄰居,我們的朋友,而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恰恰能使我們在同事之中、在朋友圈裏辨別出君子與小人的不同,這第三個標準到底是什麽呢?

一個真君子的第三個標準就是好處事,他的人際關係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這個人最終在團隊的合作中有所作為,所以孔子曾經說君子跟小人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君子啊群而不爭,矜而不黨。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裏麵他從來是不爭的,不跟別人有太多的糾紛爭執,他一個人內心可以是驕傲的,可以是矜持的,但是他決不結黨營私。什麽是黨,我們今天有一個詞叫做黨同而伐異,就是結黨營私,君子從來不結黨營私,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這是什麽標準呢,和而不同,這麽多人大家在一起,我們的觀點肯定不一樣,當我們說出自己觀點的時候,一個真君子會認真的傾聽他人,然後他能夠理解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但他仍然能夠堅持自己的標準,這叫和而不同。孔子有一個表述,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第二】。什麽概念呢?周就是這麽多人在一起,大家是周全的周到的,一個真君子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象空氣裏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但是他不張揚自己,他讓所有的人都受到照應;但是小人是什麽,是比,我們看比這個像形字是兩個相似的匕放在一起,也就是說,小人聚小圈子,他不會照顧大家的情緒。比如說開一個聚會,一個君子會讓這裏麵遠近親疏所有人都覺得很舒服,但是那些道德標準稍微低點的人呢,他就會來了以後找他最意氣相投的人,然後到一個角落去嘀嘀咕咕,他會覺得說我跟你好的不得了,但是不過他人的感受。所以這就叫君子周而不比。而這種人的前提就是我們說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為什麽會出現那種比啊,會出現結黨營私啊,就是因為他自己心裏嘀嘀咕咕,他老希望也有人跟他一起嘀嘀咕咕,而君子不屑與此,坦蕩蕩的人就是要目光看到所有人的眼睛,想到所有人是不是都是歡欣的快樂的,這就是一個坦然的人。其實中國一直所倡導的古典美是一種和諧為美,而和諧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於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注。其實這就是一個君子之道,君子從來都是好處事的。所以孔夫子曾經有這樣一段很生動地描述,他說: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論語·子路】。一個君子他容易處事,但是你難以取悅他。大家能夠在一起做事,做得很好,但是這中間他喜怒不形於色,不會說輕易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大開後門。說之不與道,不說也。你想取悅他,但是你不合乎道理,你給他一點賄賂,你給他一點個人私利,他是不會高興的。及其使人也,器之。等到這個君子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把你量身訂做安排在一個位子上。我們知道每個人能力都術有專攻,一個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定有他自己能力不及的地方。真君子用人從不勉強別人,而是審時度勢,根據這個人的材料去放他的一個功能,這就叫器之,把你自己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不刁難你。這種人就是很容易處事,但是你很難取悅他的人,這就叫君子。好,再看相反的例子。論語的這種敘事方式特別容易懂,就是因為它老是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換一個相反的角度你就知道什麽叫小人了。小人難事而易說也,小人就是那些特別容易高興,能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處事的人。我們想想,就這個“難事而易說”這五個字勾勒出來的多生動,我們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吧,比如說你給他施一個小恩小惠,你幫他一個小忙,你投其所好,哪怕你請他喝一頓酒,或者說請他去桑拿,去按摩,這個人很快他就高興了,一個真正這麽容易被收買的人就能夠好合作嗎?這個人是不容易共事的,為什麽呢?因為你取悅他的這種方式是不合乎道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說之雖不以道,說也。你取悅他的雖然不合乎道德但他也高興,那麽你取得了一時的歡心,你以為他以後就會非常忠誠的一路給你開綠燈嗎,等到真用人的時候,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備是完備的備,什麽意思呢,就是求全而責備,你這個時候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接上了關係,終於有一天他來為你辦事了,你決定他會為你鋪開一條坦途了吧,這個時候他該求全責備了,他開始覺得你這兒不夠格了,那兒不達標了,你為什麽不怎麽怎麽樣,你還可以更好一點嗎,當提出所有這些要求的時候,會被對方覺得很尷尬,很為難,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所有跟帖: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心得04_君子之道 (文字版續2) -=大愚=- 給 =大愚= 發送悄悄話 (4540 bytes) () 06/20/2007 postreply 19:35:4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