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迂腐二字成了茶肆裏的熱門“茶道”----確切地說是成了拋來丟去攻擊對方的“敝履”。
要說迂腐,麵對著一個自己都不知道明天的飯碗在哪裏的窮夥計卻願意用指尖蘸著黃酒為這樣寒酸夥計的“掌櫃將來”耐心地寫下四種“茴”字的孔乙己在一陣陣要改朝換代的呐喊聲中可說是知了名的“迂腐”了吧?但問題是那真的是迂腐嗎?
迂腐,不難理解,是過時的,老朽的,不諳時潮的,沒落的。它可以是實際體現在行為結果上,也可以表現在思想藝術上。
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藍領們說要打到走資派打到學術權威,結果在台上作報告喊口號的是藍領,在計劃處做計劃的還是原來的走資派,在車間出圖紙的也是原來的學術權威。這還不算,一“改開”,結果全民都成了走資派,有資格在台上踱著方步套著微型話筒為社會畫遠景的也非學術權威莫屬。
十八世紀末,在盧梭政治理論的影響下發生的法國大革命,鼓吹著推翻迂腐的封建君主製,憧憬著理想完美的高級社會,嚷嚷者宣稱自己代表了公意,還威脅並確實是對反抗者和不合作者下了手,結果呢?僅僅二十多年後的1815年,“腐朽”的又全麵地回潮了。這說明了什麽?說明了對該推翻的“腐朽”的定義定錯了,或者說想從中漁利的攪局者失算了。現在的政治學的研究表明這場運動對日後法國的曆史地位所發生的影響並不理想-----我在這裏說得很婉轉了。
所為對比,稍早於法國大革命的美國獨立戰爭中的利益各方可謂是錯綜複雜,利益與實力交替著發生作用,但美國開國元勳們頭腦異常地清晰,立場異常地決定,他們定義的“迂腐”是英國的殖民當局的統治管理,針對了確定的對象,該聯合的就堅決聯合,該驅逐的就堅決驅逐。這樣的結果是明顯的----疆土的劃定是沒有異議的,效應是長久的----政治基礎一直是穩固的。他們采用的是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理論。
從時代上看,美國革命戰爭要比法國大革命要早,但後來的法國運動卻搞錯了,從思想脈絡形成的時間看,霍布斯和洛克的理論要比盧梭的思想老舊得多,但後生的盧梭也想錯了。所以,迂腐與“新舊”時代無關,而與“正確”與否有聯係。
應該說所有的這些勝負都不是出於執行者的對錯,而是源自於對追求的理念的定義的正確與否。
再“茴”到孔乙己那裏去。我覺得我們的良知應該為其善行正名了,因為正是有了這樣正直和善良的“迂腐”才使得我們的文明流傳了下來的。盡管迂腐總為臭不可聞之物,但細想想古代文明要能走到今天成為今天的文明那也是需要有明確地看得見將來走向的“老底子”強韌的生命力才能一代接一代地沒有斷了香火的,瞧不起文化老底子的“新底子”----諸如小夥計淺薄到不因隻會寫一種“茴”字而自責卻因“沒有用過”而在沾沾自喜,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憑他的眼光他能想象到自己的將來嗎?對於這樣的“新底子”能將我們的文明升華發展的希望寄托在他們的身上嗎?
是不是這樣呢?隻要看看那些心裏識貨,嘴上說是迂腐暗地裏悶聲撿實惠----在悄悄地撿起“敝履”來給自己穿上以添身價的,我們就可以明白“老底子”的價值了。
轉到茶肆,我曾惋惜地勸誡那些我認為值得我惋惜的人:不要為小人所誘導----不要讓自己心理中的“小夥計”發出嘲笑聲,別讓自己意識上的缺陷占了上風----在破綻百出地出醜而不自知,和為貴善為上吧,畢竟無知又乏味的“新底子”是不會有當上掌櫃的希望的。對此我就不舉例來說明了,因為有的心靈需要空間,有的則需要時間,而有的則根本就是無望的。也是身為教師爺的康德隻會幫助成績中流的學生,他認為上遊的學生自會激勵自己,下遊的則根本沒有成才的可能。
遺憾的是在是非顛倒的時代裏,良善被定義為了迂腐,被譏笑了幾十年直至今天,在今天特定的空間裏這樣的錯位應用又有了新的市場。明顯地,這也不是我們的錯,而是顛倒者的錯,他們至少是混淆了理念世界裏的應然和實然的界限----否則又該怎麽解釋呢?那麽接下來的問題就更明顯了:思考一下誰來定義到底什麽是迂腐呢?因為這對茶肆的長治久安及其重要,也是給與尚能自省的人完善自己人格的一個機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