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笑言“木木架子”網友的“ 語言畢竟是表達,達不到溝通的目的 ”這話更像是“紅樓”裏人物所講的話,為什麽會這樣說呢,因為在讀“木木架子”文章的同時很容易地就想起了籠罩在哀怨氣氛裏的紅樓裏那些人和事及他們想說的話。
如果要說“紅樓”裏最可悲的人物是黛玉,那麽最可歎的人物非寶玉莫屬了。今天隻來聊聊“木木架子”提到的寶玉不去“自立”的原因。
寶玉無法“自立”,顯然是社會環境對他的遺憾,那麽當時寶玉自己所處的環境又是個怎樣的環境呢?生於既富且貴之家再加上從小就有的集萬般寵愛於一身的環境。
在言行模式的感染因素上,環繞著寶玉生長的是雅麗且溫嫻,細膩又多情的內向文化,這其中的思考情緒或觀看事物的方法不可避免地會給他帶來有某種定式的格調。
在詩文熏陶的環境方麵----也就是讀什麽書的興趣選項方麵,他喜歡周圍人所喜歡的賞風吟月的詞章而厭倦求取功名的經文,這樣的怠倦使寶玉心不由己地與仕途漸行漸遠。
在人格心理的形成塑造時期,從賈母到王夫人再到鳳姐對寶玉無微不至的溺愛和縱容,常使他在兩府的“世界”裏“無往而不勝”,除了當過工部員外郎和糧道的老子賈政便無人敢管他----而這種傳統的管製在與傳統的溺愛和縱容的“相輝映”之下,不可避免的就在寶玉的心理上打上了憂慮的陰影。這也便成了他不願走“正道”的動力。
寶玉由此養成了好閑又多情,紈跨又不羈,好詩賦而不讀經書以至於有人提及仕途之事他都會避之不及的由傲慢到陰暗的心理過程堆積而成的嬌嗔也頹廢的性格,由此,無法“自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性格就是命運。性格養成了再要按著他的頭另走它途,難矣。所以,在這樣條件下養成的性格自然會是“沒想工作。因為工作本身也是扭曲人性的事情”-----“木木架子”網友說得很準確。從事並非自己所愛的工作如果是為鬥米折腰的原因,當然是被“委曲”了的,但不想被扭曲的話,就得有像寶玉那樣為自己前世帶來的環境,可是誰能選擇自己的降生環境?反過來誰的生存環境不是與生俱來的?就算是立誌又奮鬥有了後天的成績,誰又能說與其降生時的環境沒有內在的關係?於是,我們在後天的環境裏所言所行就很難避免自己成長環境帶來的影響。
所以生存環境對自己認知和行為的影響就可以也應該是一個我們常常拿來自省的問題。
譬如供我們生長的懦家文化中的某些處世哲學觀點就很容易培養出帶有負麵情緒的心理結構來,帶著這樣的心理看什麽都會不順眼,凡是重話也一定是會認為衝著自己來的,還容易錯將猥瑣當高明,誤將嫉妒為上進,說是要有德卻會讓人做出缺德事,說是要寬容其實是狹窄得可以----盡管看沒看清還可另說,說得在不在理也可另講。接一下地氣作比方,此城此壇,在我的理解中本應是個閑情逸致的靈魂散步之處,你有開心之事就來分享與眾,我有鬱悶之時就來尋尋開心,更有相當一部分網友在此攥稿發文是將這裏當作其文墨生命表演的中心舞台的,對他們嘔心瀝血的文筆我們本是應該尊重加愛護,助其成材的。可是我們養成了的心理和性格不允許。
哎,扯遠了。
建在“白茫茫大地”上的“紅樓”是悲情的,含著寶玉而來的聰慧也沒能敵過環境的勢力,所以寶玉的命運是可以同情的,原想說怨不得他的,但性格就是命運,命運構成了人物形象,那麽到底可不可以怨他呢?不怨他又怨怨誰呢?該怎麽怨呢?
“木木架子”的這篇文字裏是含有很多集大成後的具有代表性的哲學觀點的-----比如“它說了的,就在那裏了”,這應該不會是無意識的“偶遇”,就像她對他人引用她的 “語言畢竟是表達,達不到溝通的目的”話語時會以:“這個問題深了”來推搪,-------是的,她意識到了這裏麵會有的世界,就像她會提出諸如“為什麽寶玉不自立”的問題那樣-------畢竟這也是易謬主義大師皮爾士(1839--1914)所研究過的話題。話是說不全的,再加上還有能不能被正確理解方麵的顧慮,以及可能會有的刻意抹黑,所以少說或不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在“紅樓”的研讀上“木木架子”不簡單。噝,“木木架子”呀,我沒有歪曲了你的原著吧?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