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餘暉》

農曆除夕了,又到了舊符換新桃的時候了。
 
 
其實人的一生也有“除夕”的那一天,而這也就是後人床前萃取金玉良言的那一刻。記憶中常聽到有瞻前顧後之能力者會在此刻感歎說人生隻是個並沒有什麽“新桃”可換的踏空遊戲——說是遊戲是因了人生最終隻是一場自我設置的無妄之逐。
 
 
意氣風發了一生的蘇東坡在他人生中最後的那首詩《廬山煙雨浙江潮》中感歎道: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他說的應該就是這個意思了。
 
 
看盡世態炎涼的林語堂在他的晚年也曾頓悟過:人生不過如此。這也可以說是生命當歸去之際對追求的一生的回顧總結。
 
據說戎馬一生的蔣介石彌留之際給其太子蔣經國的留言則是“你要多休息”。
 
放眼望去,諸如此類的諄諄之言雖常會是過眼煙雲,但卻也是枚不勝舉的鑿鑿之所在。
 
 
有人認為那些都是落魄之人的頹廢。其實不然。這種在人尚有夜以繼日可能的生活裏不屑一顧而唯有在燈枯油幹之時才會讓人俯首的感悟之見並非頹廢也非偶然,這是在摒除了虛妄心態之後的甄見,這是在認知能力經過生命所受的風雨洗練後才會有的對人性本質高度的概括和深刻揭示,甚至是鞭撻,這樣的認知不是用具有特殊的針對性所意念出來的,而是窮其豐富的一生所洞察到的。如此透徹的肺腑之言,與其被視為頹廢,倒不如說這是醉生夢死的追夢者永遠無法企及的,至今我也不見有能用自己所言所行出其境界之左右的,因為能有如此這般至理名言的都是有機會一覽眾山小的,有過特別精彩人生者。
 
 
記得市麵上曾有過一本題為《人生不僅如此》的書,雖然此書意欲的旨趣貌似頗高,但讀過之後給人的印象是滿篇無力的抬杠充斥著實為尚未閱盡人間篇章的空洞之念或黃毛小兒的夢中囈語。各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會有不同,但凡屬人類的人生本質卻是一樣的。人的眼力是受功夫或者說是閱曆所左右的,目力之所能及不是靠主觀意氣可以達至的,功夫不及是感悟不到的。該書的著者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議論,可能是因為他還有路可以走。班門弄斧的並不都是有意要來被貽笑大方的。
 
 
鳥之將盡其鳴亦哀,人之將盡其言亦善。如果我們能確切地理解到在這些聖賢的世界裏兩點之間最遠的距離是它們之間的直線距離的話,也廣泛且深切地了解過古今中外那些即將油盡燈枯的-----比如凱撒或拿破侖-----曾經不可一世者的心態的話,那麽先人們這些悟盡了世間百態後的話應該是我們可以相信的吧。
 
豐滿的方能通達。李敖能有“三毛式的做作”,“金庸式的虛偽”之論,蓋因他能觀盡東西方文化的紋理。人間善惡究竟會有個分端。倘若窮盡了一生之後尚不能有此見識,此生豈不是白活了?
 
當然,窮盡一生而無所得也是常有的事,不過這裏所謂的“窮”是於無恥的那種。正如我們所見過的那樣,明明是曆經了七八十年的風雨了,卻沒有絲毫的藹藹然長者之風;雖常哼著動人的曲調說著甘甜的恭維話,但往往會情不自禁地以己之寸去度他人之尺,總是不可遏製地對周圍的一切有著下意識的惡意,對眼見的一切都是恨意切切的。人生不過如此,又何須恨意綿綿?
 
遺憾的是愚頑之人總會有。而受愚昧之禍首當其衝的即為人格,最明顯的特征即在於所見之極常顯得既淺亦薄。相對於豐滿的是低賤,豁達的起點為慚愧,而慚愧二字正是那些沉澱於低賤的人所不屑一顧的。說其不屑一顧,倒還不至於沒有聽說過有這麽一回事,否則忙著換什麽新桃?所以,旁人是可以通過日常的檢煉去踱見這些人的心態的,他們急切著換符隻不過是為了擺脫虛度的難堪罷了。
 
有點價值的人生隻不過是有意識的靈魂的玩意兒,謙卑和善念至少是傾聽過曾經“鐵馬冰河”之行者後所應有的收獲。不過也不能一刀切地要人人都去勉為其難,真能有此體悟意識的那一刻可謂是頓悟時刻。許多的頓悟者----即使能及”腰“蘇東坡先生或林語堂先生,可能也要等到人生“除夕夜”的入夢時分了。
 
依稀地已經能望見元宵節的燈光了,貼上一份早前致友人的隨筆,算是對城裏仍在惦念著我的網友的一點問候罷。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