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宗演義 連載之37 遂州克幽, 建陽雙傑

來源: 不換肩200 2021-11-24 06:53:4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1854 bytes)

作者 四川紅塵洗夢

讚 播梵音於禪話,傳大悲於有緣

 第七節 遂州克幽

  禪宗淨眾派的龍頭老大無相禪師除了有無住禪師這個得意弟子以外,他還有另一個著名弟子克幽禪師在遂州(今四川遂寧市)弘法,且頗有聲勢。
  不過,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現在已經不知道克幽禪師真正的法名了,因為“克幽禪師”的法號,來自於唐代宗的賜名,而並不是他真正的本來法號。
  克幽禪師生於公元728年,俗家姓李,祖籍隴西(今甘肅隴西縣),因為他的父親到四川擔任官職,所以,他們一家人便遷到了遂州長江縣(今遂寧市大英縣)定居。
  因為父親在政府部門任職,所以克幽禪師從小就被父親言傳身教,對於儒家學說,那是孜孜不倦的學習探究。克幽禪師那個時候的理想,就是長大後去考取功名,像父親一樣在政府部門混個一官半職。
  不過,有一天克幽禪師突然生病了,而且病得非常嚴重。克幽禪師躺在床上,那是異常的難受啊。就在恍恍惚惚之間,克幽禪師忽地看到自己的周圍燃起了異常猛烈的大火,而且大火一點點的往自己的身上燃燒過來,克幽禪師不由得驚恐萬分。一番掙紮後,克幽禪師終於回過神來,剛才的猛火原來是自己的幻覺所致。
  不過,這一把猛火也把克幽禪師徹底燒醒了。猛火是虛幻不實的,哪麽自己的這個身軀,同樣也是虛幻不實的啊。而且自己的身軀被猛火燒得一幹二淨後,那個真正的自己最終還在嗎?如果在的話,哪麽自己又會在哪兒呢?
  這些問題,自然是在儒家經典中找不到答案的。這些問題,隻有在佛經中隻有在寺廟裏才能找到最終的答案啊。所以,克幽禪師便立即發願,自己病好後,一定出家為僧,學習佛法。
  經過較長時間的調理,克幽禪師的病終於好了。自然,克幽禪師要兌現自己的諾言,準備出家為僧學習佛法去了。
  而在當時的四川禪宗江湖,聲勢最為顯赫,市場份額最大的,當屬無相禪師的淨眾派。
  於是,時年二十五歲的克幽禪師立馬收拾好行李,來到了成都淨眾寺,找到了四川禪宗江湖的龍頭老大無相禪師,表達了自己願意終身追隨無相禪師闖蕩江湖的願望。
  無相禪師和克幽禪師兩人在方丈室裏喝茶聊天,一番交流後,無相禪師覺得克幽禪師人品端正,出家意願異常堅定,並且學識淵博,不由得對克幽禪師刮目相看。要知道那個時候讀書人是比較少的,不像現在遍地都是大學生。
  自然,無相禪師立馬就收下了克幽禪師,並且對他悉心指導,把自己肚裏的禪法一股腦的全部傳授給了克幽禪師。
  克幽禪師本來就是個好學之人,而且理解能力又非常出眾,所以沒用多久,就完全領悟了無相禪法的心要。
  看到有人能繼承自己的禪法,無相禪師不由得非常的高興,他對克幽禪師道:“你就如同香象過河一般啊,我的禪法你已經完全領會了。我們淨眾宗這派的發展傳承,以後就全靠你了啊。”
  智詵禪師傳下來的“南詵”派係,不論是處寂禪師,還是無相禪師,或是無住禪師,他們都是非常注重悟後保任功夫的,都是十分熱衷於苦行坐禪的。
  所以,無相禪師看到克幽禪師已經領悟了自己的禪法,於是便安排克幽禪師到四川彭州白鹿山去修行禪定。
  克幽禪師遵從師命,來到了白鹿山上,找了一個僻靜之處,自己搭建了一個茅屋,然後就在那兒隔絕世緣修習禪定。有名師的指導,有靜幽的環境,克幽禪師的禪定功夫自然突飛猛進。
  克幽禪師雖然擁有禪宗正宗的畢業證書,而且禪定功夫精湛,可是為了精益求精,他又來到了河南南陽淅川縣白崖山黨子穀,找到了他的師叔祖慧忠禪師學習深造。
  慧忠禪師作為慧能大師的親傳弟子,不論是對於馬祖一係、神會一係,還是處寂一係的傳人,隻要有機會,他都是非常熱心的對他們指點和提攜的。所以,對於找上門來的克幽禪師,慧忠禪師同樣傾心指教。自然,克幽禪師在當時最為頂尖的禪宗大師之一慧忠禪師的指導下,禪學修為又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克幽禪師學識淵博,禪功精湛,而且又受到過無相禪師和慧忠禪師的親自指導,自然知名度那就與日逐增了。就連深宮中的唐肅宗也聽聞了克幽禪師的大名。於是,晚年的唐肅宗馬上派出使臣,把克幽禪師迎請到了皇城中居住說法。
  唐代宗繼位後,對克幽禪師依然尊崇有加。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宗把克幽禪師請到了禁宮之中,為自己以及眾多的皇室成員說法。克幽禪師於是來到了禁宮,為唐代宗宣講了《仁王般若經》。
  不過,在京城待了三四年的克幽禪師,終究覺得京師這種繁華之地不適合自己,於是便向唐代宗寫了份辭職報告,請求回到彭州白鹿山繼續清修。
  唐代宗看到克幽禪師去意已決,也隻好在他的辭職報告上簽了字。不過,當克幽禪師離開京城的時候,唐代宗竟然親自帶領著滿朝的王公大臣把克幽禪師送到了京城的光順門,算是給足了克幽禪師麵子。不過,這也反過來證明克幽禪師在京城弘法,是受到了朝廷的高度支持和讚揚的。
  克幽禪師回到了長期修行過的白鹿山,不過,他在山中也沒清淨幾年。唐大曆二年,公元768年,當時的東川節度使杜濟,把克幽禪師迎請到了遂州石佛寺(今遂寧市光德寺)擔任主持。
  克幽禪師來到石佛寺後,廣開禪法,致使學徒雲集,石佛寺一時間名震江湖。
  這天,克幽禪師來到教室裏,給同學們講道:“你們都是參禪悟道之士,千萬不要跟那些凡夫俗子學習啊,因為他們不學正法,追名逐利深陷泥潭而不自知。他們成天追逐著那些外在的事物,每天雜念叢生欲望不斷而無有窮盡,如此流浪生死,實在是可歎啊。我們佛門弟子,都需具備福智二門,行住坐臥,皆不離此心,如此則能六識清靜,妙周三界。所以經中言道:‘所見色與欲等,所聞聲與響等,但心不生,則諸法空寂。’”
  從克幽禪師的上課內容來看,他所弘揚的,還是比較正統的佛教教義,和同時期風靡天下的石頭宗和洪州宗的南宗頓教學說,還是有相當的區別的。
  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克幽禪師在寺院中坐禪,忽然自己的周圍出現了很大的一圈圓光,而克幽禪師就端坐在圓光中,顯得異常的端莊和神異。不但如此,周圍所有的花卉,竟然全部神奇的變成了蓮萼。
  寺院裏的僧人也好,前來燒香拜佛的信眾也好,一個個看見後,都是驚異得不得了,都覺得克幽禪師簡直就是菩薩下凡啊。
  克幽禪師在禪定中出現這種瑞相,消息傳開後,自然受到了僧人以及廣大善男信女的狂熱追捧,前來石佛寺參學之士和燒香拜佛之人,那就更是絡繹不絕了。
  不僅如此,當時的皇叔李樸、遂州刺史鮮於叔明等人因為敬仰克幽禪師的禪法,也常常來到石佛寺向克幽禪師請教佛法。如此一來,克幽禪師在川東地區就穩穩地坐上了禪宗江湖的頭把交椅。
  自大唐開國以來,皇帝們一會兒把佛教排在第一,一會兒又把道教排在第一,一會兒又兩教並尊。皇帝尚且如此,佛道兩家自然是互相爭寵,鬥爭不斷,並且誰也不服誰。
  而唐代宗繼位以來,雖說也信奉道教,不過在佛道兩家中,又有點偏重於佛家,這就更引起了道教人士的強烈不滿,所以他們便頻頻向佛教發起各種各樣的挑戰。
  這不,京城裏道教界的知名人士史華,又向佛教界發起了挑戰。這個史華道士,曾經在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九月,和法欽禪師的徒弟崇慧禪師在京城裏互相鬥法,各自在公開場合展示著自己的修行功夫,不過,這場爭鬥最終以史華失敗告終。
  但是史華並沒有吸取教訓,他回去後想到,自己在修行功夫方麵輸給了佛教界人士,哪麽也許在耍嘴皮子功夫方麵,可以勝過對方。所以,史華又在京城裏上躥下跳起來,要和佛教界人士耍耍嘴皮子功夫,看看到底是佛理深奧,還是道理玄妙。
  唐代宗李豫知道消息後,不由得非常的高興,因為這下又有好戲看了啊,看這些東西,可比看那些奏章舒心多了啊。
  所以,唐大曆九年,公元774年,唐代宗下詔,邀請克幽禪師馬上到京城來,和史華道士耍耍嘴皮子功夫,看看到底是佛理高明,還是道理奇妙。
  唐代宗親自派人來邀請,克幽禪師自然馬不停蹄的就來到了京城。然後在朝廷的安排下,克幽禪師和史華兩個人坐在一起,雙方唇槍舌劍鏖戰多時,最終史華理屈詞窮,滿臉羞愧的告辭而去。玩真實的修行功夫鬥不過崇慧禪師,耍嘴子功夫贏不了克幽禪師,史華實在是羞愧難當啊。不過,技不如人,不服不行啊。
  唐代宗看到克幽禪師取得了勝利,非常的高興,看來自己沒有看錯人啊,看來自己傾向於佛教,是英明之舉啊。自然,克幽禪師受到了唐代宗特別的尊崇。
  所以,當克幽禪師回川時,唐代宗對克幽禪師那是給予了豐厚的獎品的。
  克幽禪師從京城載譽而歸,在四川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對於這種學識淵博的高僧,對於這種當朝天子眼裏的紅人,從地方政府到普通信眾,有誰不喜歡呢?所以,此時的石佛寺,前來參禪悟道燒香拜佛的各界人士,又比以前更多了啊。
  克幽禪師雖然回到四川弘法去了,可是唐代宗對克幽禪師始終念念不忘。他於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六月,除了給克幽禪師送來了一件紫衣,還把石佛寺名字改成了“禪林寺”,更賜予克幽禪師“克幽禪師”的法號。所以,“克幽禪師”並不是克幽禪師的本來法號,而是來自於唐代宗的賜名。
  過了兩年,唐德宗繼位,他對於克幽禪師同樣尊崇有加,特意下詔,又把克幽禪師的寺院改成了“善濟院”。皇帝能給一個寺院賜名,那是對這個寺院和寺院主持天大的恩寵啊。
  沒過兩年,遂州大旱,寺院及其周圍所有的井水和泉水都徹底幹涸了。沒有水喝,所有的人都開始驚慌起來。
  不過,還是有一個人沒有慌亂,而且還非常淡定的,他就是克幽禪師。
  克幽禪師拿著柱杖,來到了寺廟的院子裏,然後往四周打量了一番,然後盯著寺院西北方的山上看了一會兒,隨即就拄著柱杖往那個地方走去,自然,一大幫弟子立馬就跟著克幽禪師一起來了。
  克幽禪師來到這兒後,瞧準地方,然後把自己手中的柱杖重重的戳了下去,這一下,竟然有奇跡發生了,隻見柱杖戳下去的地方,崖石居然裂開了,隨後泉水就從裂縫裏湧了出來。跟隨在克幽禪師後麵的那些人不由得大喜過望,隨即一個個高聲歡呼了起來。
  有飲用的水源了,整個寺廟和周圍地區自然又安穩了下來。
  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7年)五月,克幽禪師在一次集會中,忽然毫無征兆的對大家說道:“我在這個紅塵俗世的緣分已經到頭了,不久後我就會離開這個世界了。”
  大家一聽,不由得感到莫名其妙的,因為克幽禪師才六十歲,而且身體一直好好的啊。
  不過,既然師父都這樣說了,那肯定不會欺騙大家的。這種事情,誰敢張起嘴巴亂說的啊。
  當時的遂州刺史韋成武聽到這個消息後,趕緊帶了一幫政府工作人員來到了石佛寺拜見克幽禪師。克幽禪師在當時已經成為了遂州地區佛教界的頭號老大,而且還受到了唐肅宗、唐代宗和唐德宗三朝的尊崇,並且還擁有皇帝的敕號。這種人隨便有個什麽情況,地方政府自然會是高度關注的。
  韋成武見到了克幽禪師,立即懇請克幽禪師不要“離開”這兒,應該久住世間,以便能更好的濟度世人。
  克幽禪師笑著道:“我從來就沒有離去啊,隻是我和你們的緣分盡了而已。”看來,克幽禪師還是深諳佛家不來不往不生不滅真意的。
  到了九月十一日,克幽禪師把大夥兒都召集到了大殿中,然後告訴大家道:“我離開這個塵世的時間到了,你們各自珍重。”說完後,克幽禪師就在座位上圓寂了,享年六十歲。
  遂州刺史韋成武得知克幽禪師圓寂後,立即命令克幽禪師的弟子們在寺廟裏修建墓塔,並且把克幽禪師全身安葬在墓塔裏。
  不過,僅僅五十多年後,到了唐會昌年間,唐武宗在全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克幽禪師身前主持過的石佛寺以及他自己的墓塔,都沒能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幸免。除了石佛寺被徹底摧毀外,克幽禪師的墓塔也被推翻了。不過,克幽禪師的墓塔地基不知為何深深的沉陷了下去,形成了一個蓮池。大家隨時都可以看到池中有蓮花盛開,可是當有人走過去想摘取的時候,盛開的蓮花卻又忽然不見了,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議。
  唐昭宗天複三年,公元903年,當時的遂州刺史王簡在自己的辦公場所老是見到一個老和尚徘徊在庭院中,多看幾次後,王簡不由得感到疑惑不解,於是安排衙役去把這個老和尚帶過來問話。
  不料這個老和尚看到有衙役過來,拔腿就走,衙役自然緊追不放。就這樣,雙方你追我趕一路奔波,一直來到了廢棄的石佛寺。到了寺裏,這個老和尚直接就跳進了克幽禪師墓塔沉陷後形成的蓮池中。
  衙役自然不敢跟著跳下去找人啊,於是就在池邊守著,可是很長時間過去了,什麽動靜都沒得,衙役沒辦法,隻好跑回去給王簡匯報情況。
  王簡一聽,居然還有這種怪事。於是他立馬帶人來到了石佛寺,隨即馬上命人放幹了蓮池裏的水,然後掘地搜尋。
  這一下,還真有成果出來了。老和尚雖然沒找著,但是卻在池子裏掘出一具如金鎖相連的異骨,上麵赫然還有“觀音大士”四個字。而這個地方是克幽禪師墓塔之地,這具異骨,那自然就是克幽禪師的遺骨了。所以,大家都認定克幽禪師就是觀音菩薩轉世啊。
  麵對這種神奇的事情,王簡自然立馬就用特快專遞上報給了朝廷。
  唐昭宗李曄一看,有菩薩轉世,這是好事啊。於是立即從國庫中調撥出一筆龐大的錢財,下令馬上修複石佛寺以及克幽禪師的墓塔,並且還在墓塔前新建一座觀音殿。不過,裏麵的觀音菩薩塑像,並不是傳統的女性觀音造像,而是以克幽禪師的形象塑造的觀音菩薩造型。這樣,這座觀音殿,就成為了全國非常罕見的男觀音殿。而克幽禪師,也就變成了“男觀音”。
  明朝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敕與石佛寺“廣德寺”寺名,從此後,廣德寺這個名字就再也沒有改變過而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克幽禪師作為禪宗淨眾派的高僧,雖然在禪法上不能和同時期的石頭宗和洪州宗媲美,但是,正是因為他的存在,使得廣德寺在曆史上前後十一次受到皇帝的敕封和嘉獎,這在全國的寺廟中都是不多見的。這對於佛教在川內的傳播,那是有巨大的引領作用的。而且克幽禪師被朝廷認定為觀音菩薩轉世,從而在當地形成了觀音信仰和觀音香會,更是對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經濟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第八節 建陽雙傑

  大約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學業大成的馬祖道一離開了南嶽衡山,來到了福建建陽佛跡嶺。當然,馬祖道一到這兒來,可不是來遊山玩水的。此時的馬祖道一,那可是個一身絕技的頂尖高手,他現在要做的,除了行走江湖,和那些同樣身懷絕技的高手交流切磋外,就是要找個理想的根據地,把自己渾身的絕技傳承下去。
  馬祖道一來到佛跡嶺後,便在此處建造法堂,開始聚眾收徒。
  誌賢禪師和明覺禪師都是本地人,他們看到馬祖道一在佛跡嶺開始招收學生了,非常高興,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啊,他們自然就趕在別人的前麵,來到了佛跡嶺求學,從而成為禪宗史上有記載的馬祖道一最早的嗣法弟子。

  一、甘泉誌賢
  誌賢禪師,建陽本地人,俗家姓江。
  誌賢禪師小時候就是一個意誌非常堅定的孩子,而且對於各種法律法規族規家規都是非常遵守的。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出家了,自然,對於佛家的那些戒律,誌賢禪師更是絲毫不敢觸犯。
  馬祖道一從南嶽衡山來到佛跡嶺弘法,誌賢禪師聽說後,立馬就趕到佛跡嶺來參拜馬祖道一,從而成為了馬祖道一最早的學生之一。
  馬祖道一因為剛開始在佛跡嶺聚眾授徒,所以學校的條件自然是有些艱苦的,但是誌賢禪師從不在乎這些,他每天除了跟隨馬祖道一上課學習禪法外,還抓住任何機會任勞任怨的幹著擔水拾柴之類的各種雜活。對於這樣的學生,馬祖道一自然是滿心喜愛的。
  雖然馬祖道一在建陽佛跡嶺隻待了兩年就轉到江西臨川西裏山弘法去了,但是,馬祖道一依然在佛跡嶺培養出了諸如誌賢禪師、明覺禪師等優秀學生。
  誌賢禪師從馬祖道一那裏畢業後,便四處遊蕩江湖。後來誌賢禪師遊方到了浙江金華山赤鬆洞,這裏原來是赫赫有名的黃初平(黃大仙)修道之處,而且金華山曆來都是佛儒道三家都非常看好的地方,風水極佳。
  誌賢禪師看到這裏山嶺俊秀林木茂盛,而且百步之外就有小溪以及泉水匯聚而成的湖泊,而且人煙稀少清幽異常,所以立馬就喜歡上了這裏。
  於是,誌賢禪師就在山頂上搭建了一間茅屋定居了下來。
  附近那些淳樸的山民看到又有高僧在山中隱居了,便利用砍柴打獵采藥等等進山的機會,常常背著米糧和蔬菜來供養誌賢禪師。
  看到這些虔誠的信眾跋涉著山路背負著食物來供養自己,誌賢禪師每次都是默默的把東西收下,然後繼續坐著禪。
  日子就這樣平靜的一天天過去了。
  這一年,老天爺不知怎麽了,整個金華地區忽然幹旱起來。誌賢禪師在山上還好點,山中還有點溪流。可是老天爺一滴雨都沒下,那些山民可就非常痛苦了,人畜要喝水不說,特別是地裏的莊稼,隻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慢慢的幹枯死去啊。
  山民們抬著豐盛的供品來到附近的神廟給龍王爺燒香叩頭,可是天上還是沒下一滴雨,這可怎麽辦呢?
  忽地,有人想起了山頂上隱居的誌賢禪師來,這個禪師幾乎沒看見他下過山,一天到晚都在修煉,應該是個深有功夫的人啊。而且聽說他還是禪宗江湖的頭號老大馬祖道一的高徒,那就更應該是佛法高深之人啊。想必他應該可以使老天爺下雨吧。
  於是,大夥們來到了誌賢禪師居住的茅屋,懇求誌賢禪師施法降雨。
  對於這些虔誠的信徒,對於這些常常不辭辛勞背負食物前來供養自己的淳樸山民,誌賢禪師早就想找機會報答他們的供養之恩了。
  於是誌賢禪師拄著拄杖走出了茅屋,一邊用拄杖敲打著旁邊的岩石,一邊望著天空大罵道:“你們這幫孽龍,怎麽可以如此無能呢?怎麽可以一滴雨都不下呢?我佛如來明確要求諸菩薩、天龍八部、護法神靈等眾要保護救助老百姓的,你們怎麽膽敢違抗佛祖的法旨呢?”
  等到誌賢禪師敲著石頭剛一罵完,天空忽然神奇的嘩嘩嘩就下起了大雨。大夥兒在旁邊看得簡直是目瞪口呆啊,這也太神奇了吧。看來,這個馬祖道一的高徒,果然是個了不得的高僧啊。
  大雨來了,這真是及時雨啊,這對於在幹旱中艱苦度日的金華百姓來講,這場雨簡直就是甘露啊。大家後來知道這場雨是從從來不犯任何戒律的誌賢禪師“破口大罵”而來的,一個個都對誌賢禪師感激不盡,自然,誌賢禪師在金華山那是聲名遠揚了。
  金華山是座非常有靈氣的山脈,所以自古就有很多道教和佛教的人士在此隱居修煉。
  在誌賢禪師隱居的赤鬆洞東峰,也隱居有一位禪師,這位禪師法名神暄,和誌賢禪師同是建陽老鄉。
  神暄禪師是個非常神異之人,他在金華山上隱居,每天都在一心一意的念誦七佛俱胝神咒,而且日夜不輟,自然,通過修習念咒法門,神暄禪師獲得了很多的感應,也出現了很多的祥瑞。
  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神暄禪師來到了誌賢禪師居住的地方,來拜訪已經頗負盛名的誌賢禪師。
  神暄禪師雖然修行功夫自覺深厚,不過誌賢禪師在和他交談一番後,就發覺他還是沒有領悟佛法真諦。
  於是誌賢禪師對他道:“師兄如此持咒,以後一定會有魔事發生的。你想要滅除魔事,必須識得自己的根本才是,你如果明了自己的本來麵目,你就會發現原來無佛無魔啊。”
  古往今來,修煉走火入魔之人,那是比比皆是啊。因為大凡修煉之人,都是一天到晚尋思著要出感應的,都是想著要有某種功夫某種神通的。殊不知你認為有“佛”在,那麽就一定有“魔”在,沒有“魔”也就不會顯示“佛”。這就好像有歡樂,就一定有痛苦存在一樣。因為如果沒有痛苦的話,那麽你的歡樂怎麽能夠顯現出來呢?佛和魔,痛苦和歡樂,實在是一體兩麵的東西。任何人稍不注意,就會求“佛”得“魔”,適得其反。所以《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而禪師們在此基礎上則更進一層,強調魔來打,佛來亦打。就如前麵講過的玄素禪師道:“非但僧,佛來亦不著。”後來的臨濟義玄禪師別說魔,就是佛、祖來了都不好使,因為他“逢佛殺佛,逢祖殺祖”。所以,高明的禪師在修煉時,都是不著魔求,更不著佛求的。從而無佛無魔,一念不生。但是就在這一念不生中,自然會生起正念,獲得正果。但是這個正念和正果,恰恰是你不能起心去追求的。這就和道家的無為而後無不為有點類似,你先要無為,然後你才能無不為。
  不過,一個人要想體悟到無佛無魔之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還好,神暄禪師修行多年,根基深厚,聽聞了誌賢禪師一番話後,不由得恍然大悟,他對著誌賢禪師拜謝不已。
  回去後,神暄禪師既然在“理”上已經領悟了,自然在“行”上麵那就更得心應手了。他每天依舊念誦神咒,不過神暄禪師感覺到功效和以前相比簡直是大有進步啊。看來,聽君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書啊。
  沒過多久,誌賢禪師離開了金華山,來到了長安遊方。對於這樣一個頗負盛名的禪師,而且還是禪宗江湖頭號老大馬祖道一的高徒,京城裏那些禪宗江湖上的知名人物立馬就會同一些社會名流,來邀請誌賢禪師去給京兆尹當師父。誌賢禪師在山野隱居慣了,自然不會去官府處當老師的,所以立馬就拒絕了。
  第二天,誌賢禪師離開了長安,來到了山西五台山遊方,沒兩天他又來到了太原的甘泉寺居住。
  那些行走江湖的禪客們和眾多的信眾,聽說誌賢禪師在甘泉寺居住了下來,一個個都跑到甘泉寺來找誌賢禪師學習禪法。弄得甘泉寺一天到晚熱鬧非凡的。
  後來,誌賢禪師在甘泉寺無疾坐化,被朝廷賜予 “大遠禪師” 的諡號。

  二、千頃明覺
  明覺禪師,俗家姓猷,祖籍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市)。他的祖父在嶺南為官,後來隨著祖上遷居於福建建陽。
  明覺禪師生於官宦之家,自然是不會輸在起跑線上的。所以他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對於儒家的經典非常的了解。更為重要的是,明覺禪師還是個非常愛好學習的人,有什麽不懂的問題,他都會不辭辛苦去請教他人。所以對於任何求學方麵的事,明覺禪師從來就沒有懈怠過。
  後來,明覺禪師不知怎的,又喜歡上了佛經,並且一看之下就被佛經裏麵高深玄妙的佛理給吸引住了。
  公元742年,馬祖道一來到了建陽佛跡嶺開山弘法,明覺禪師知道消息後非常高興,反正馬祖道一就在自己的家鄉,也不遠。於是明覺禪師立馬趕到了佛跡嶺參拜馬祖道一。
  見到馬祖道一後,明覺禪師對於馬祖道一那是欽佩不已啊。於是馬上跪拜在地,請求馬祖道一為他剃度出家。馬祖道一見他學識淵博,而且是真心求道之人,於是也就為他落發了。
  明覺禪師在馬祖道一的悉心指導下,很快的就領悟了禪法大意。
  從馬祖道一手中畢業後,明覺禪師便開始闖蕩江湖去了。他先後來到南嶽、天台、四明等地遊方參學,遍訪當地的高僧,並且與他們切磋交流。
  隨後明覺禪師又來到了徑山參訪高僧,在徑山,明覺禪師從不以自己是禪宗江湖的頭號老大馬祖道一的法嗣自居,他每天照樣和大家一起幹活,乃至於手腳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也毫無怨言。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明覺禪師來到了浙江天目山隱居,當地的信眾看到大名鼎鼎的明覺禪師居然來到了天目山定居,於是大家合力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千頃禪寺,供明覺禪師居住和修禪。
  公元823年春,整個天目山地區方圓數百裏開始大旱,直到第二年二月都沒有好轉。
  天幹物燥,自然是非常容易引起火災的。這不,明覺禪師居住的山上,這天就忽然引發了野火,山火越燒越旺,蔓延的麵積也越來越大,眼看就要燒到明覺禪師居住的千頃禪寺來了。
  寺裏的僧人們一個個都非常的恐慌,卻又毫無辦法。他們隻得來到方丈室,一個個無助的望著依然安坐在禪床上的明覺禪師,都想看看明覺禪師能不能想出辦法來避開這場大火。
  看著大夥們驚慌的麵孔,明覺禪師平靜的道:“大家無需驚慌,我和居住的天目山有緣,所以我會一直在天目山居住的,而且以後我也會永久的安身於此處的,所以,沒有什麽外在的東西能使我離開這兒,這場大火同樣也辦不到。所以,這場大火會很快就熄滅的。”
  說完後,明覺禪師閉上雙眼,又繼續坐禪去了。
  沒一會兒,原本晴空萬裏幹旱異常的天空,忽地烏雲密布,繼而雷聲大作,緊跟著瓢潑大雨從天而降,滿山的野火自然很快的就被澆滅了。而持續了快一年的幹旱,也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及時雨中結束了。消息傳開,整個天目山地區的人們,一個個對明覺禪師都驚歎不已。
  唐文宗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十九日,明覺禪師在天目山千頃禪院圓寂。如此的話,明覺禪師就應該是個非常長壽的人了。
  因為即使明覺禪師在二十歲的時候,來到建陽佛跡嶺跟隨馬祖道一學習禪法,那麽他就出生於公元722年,到他圓寂的那年,明覺禪師也是一百一十歲高齡了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