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跟風?為何跟風?----聊聊我們的認知習慣》

來源: 沙夫 2021-05-22 15:09:1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6926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沙夫 ] 在 2021-05-23 03:30:3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一)
 
 
何謂跟風?要不是有讀者問起,我大概是不會就此問題去花筆墨的,因為我也說不上個子醜寅卯來,但要找出一個何為跟風的例子來,我倒是可以提供一點線索的。

跟風是我們族群文化的一個特色且古已有之,東施效顰就是一例。比如現在有人說是做人不過就是活在當下,於是乎就有多如過江之鯽的人就以恍然大悟的姿態認為自己就應該也能夠活在當下的了,人人都會有的一句口頭禪非“活在當下”莫屬,可以說擁躉者無數。

盲從跟風是大多數人在無意識中無可避免會有的選擇,但經驗告訴我們盲目的結果往往會是以悔恨為結局的。這裏麵有很多一言難盡的原因,譬如資訊的缺乏、論證的困難、實踐的盲目、過往的挫折、對虛假的厭惡或者幹脆就是要裝成也算是"一家"的聲音等等。
 
 
"活在當下",今天有酒今天醉,貌似風流實為毀棄,它並不承認昨天的痕跡也含有對明天的漠視,但這可能會是一種幸福的活法嗎?沒有希望的人生是一種什麽樣的人生?那種認為沒有三頭六臂的我們難道還有什麽其它的神通來承上啟下的人認為混好今天就是做人最實際的活法就是一個過程既結局的觀點,換句話說就是有一天算一天的活法。
 
 
但我要說的是,過程就是結局,這是一個赫爾巴特絕對自相一致的實在論式的結論。但無論你喜歡不喜歡,問題是一個過程它無可避免地會對下一個行為-----這裏至少是今天的下一個行為的明天------產生影響,所以它在客觀上又不可能是個孤立的存在,因此,說過程就是結局,除非它不再有延續,或者我們不考慮它的延續,否則這不就是一種"沒有下一次"式的荒唐又不負責任的方式嗎?所以它總有一天會讓你走不下去的。

船到橋頭不會直的情況常常在發生。瀟灑的人到時說一聲"天亡我也"也就算了,但要是換一個糾結成性的,那時交集的百感會讓他去咬掉老娘的奶頭的-----有這樣的一個典故,一個臨刑的囚徒對他老娘說"娘,我走之前還想吃一口奶",他娘寵他寵慣了,所以不假思索地解衣送奶,沒想到那刑徒張口就將老娘的奶頭咬了下來,惡狠狠地對他老娘說:"誰讓你從小事事都慣著我,現今害我去殺頭"。是啊,隻顧眼前當然後事就難測了。

在很多時候,用過程就是結果來掩飾的往往是彷徨之下的無法預測後果的無奈和不願對將來負責的心態。這樣的說法對熱愛生活的人來說似乎殘酷了些,但這無疑是正確的,也是揭示了生命的真理的。追求長生甚至永恒是人性的自然,而自暴自棄則是人生的憋塞。

去西班牙求學前的三毛就曾是這樣自我割裂論點的實踐者,選擇對明天的逃避是當時的她活在當下的辦法,遺憾的是那時埋下的陰影日後直接成為了她厭世尋短的禍源。活在路上,一直都是她的生活狀態,她用自己生命實踐的結果為世人證明了這種處世哲學本身的無定及荒謬。當然,我們並不願意讓自己常常處在半清醒的狀態的。
 
 
人是活在昨天的延續下的,想要的也是明天的不朽,割裂地活在當下既不現實也不可能,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融合。而"過好每一天"就蘊涵著為明天的積累,我們的今天得為明天打算著,即使我們有可能再也看不到明天的日出,但我們留下為迎接明天日出的工作不正是我們生命的延續?為明天的構劃,我們即可以最大程度地擁有明天,又可以最大程度地調校昨天的軌跡,而最明顯的還是我們還可以將今天最大化地活得與眾不同------因為每個人對明天的幸福的期待都是不同的,不是嗎?難道我們除此之外的活法還可以有什麽其它的奢望嗎?
 
 
一天,它即是整個生命的過程,又是一個我們可以把握的結局。是不是這樣解釋?

掐頭去尾地活在當下這不會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共同的體驗,因為人是不可能將生命切成孤零零的碎片的,沒有前一分鍾的底蘊何來的這一分鍾的行為、目的-----今天生活的真實是無法與昨天的延展決然地割裂的。同樣的,沒有對下一分鍾的期盼哪裏會有活好眼下這一分鍾的動力?----這是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去假設著體驗一下的。
 
生活沒有這樣可以割裂的經驗,理性心理學和唯物史觀也無法為此證明,即使是有係統性的宗教對此也不能想象。這隻能是一種虛幻的理念----一種憤世嫉俗後的放棄,是將經院實在論借以變相後遊走在生活範疇裏的幽靈,是需要延續的生活無法實踐的。所以,這樣的的蠢話能風行隻能是無腦者跟風的結果。
 
當然,活在當下除了"隻顧活現在的"之外我們也可以把活字理解為"隻要把握現在的",但顯然這不是這句流行語生發的初衷,因為能把握今天的人是沒有理由否認昨天的傳統和不要明天的希望的。
 
人雲亦雲,沒有共識卻會有共鳴,這大概就是跟風的現象吧?
 
 
 
                                   (二)

既然涉及了概念,那就再來探探為何跟風的原因。為何跟風,說實在的這其中也有許多的因由可以找,這裏隻借一個事例來說明一種可能的原因。

有一種風,從歐洲的學術界刮起連帶著在華人知識界也有不少鸚鵡學舌者一起鼓嘈,說是中國不曾有過哲學。

這裏隻就中國是否有哲學這個問題聊聊。說聊是因為隻想簡潔明了地說明一下涉及的觀點而不作學術式的論證闡述。要簡單地談,比較合適的方式是舉例說明,舉一些中國曾有過的與歐洲哲學相似的觀點來看看中國人有沒有過哲學的智慧。

西方人發現的哲學原理不勝枚舉,華夏大地上有過的天地之論也山積波委,下麵隻取太倉一粟僅以獨立的哲學觀點的方式來說明,因為這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於我們要說明的主題。
 
《中庸》裏的要“執中”就須求“中和”的觀點,說的是要達到矛盾的同一,就要通過心理、情緒的鬥爭、平衡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其實也就是黑格爾的辯證過程,最終達到“中和”的目的-----同一的目的:演進的高級階段-----修養人性;中庸所最求的最高境界是“至誠”,從其“五達道”、“三達德”的內容來看也就是西方哲學中的“善”----黑格爾哲學中也有相關表述;中庸中的“道”,被廣泛地理解為天所賦予的使命,這也和歐洲哲學中的意誌天賦又有不謀而合的相同-----康德、費希特甚至謝林都有意誌天賦的表述;中庸中的“誠意”被解釋為人被賦予的先天本性,這與西方文化中人的最終使命是達成與上帝在善的交集裏的統一也頗為一致。
 
 
莊子在《人間世》裏表達了乘物以遊心的觀點,而我們可以在康德的二元世界的理論裏也可以找到它的翻版。
 
 
在東方文化中-----比如王陽明理學中常常用天地間來表示萬事萬物,甚至將人類也包含在了自然之內。而西方文化也喜歡將作為思考對象的事物詳解為自然和人類,兩者的主體和客體的設定何其相似,進而敘事的範疇關係也就不離其衷了。
 
 
黑格爾說哲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和解析自然和人類的理性的規律-----他認為自然也是具有理性的----的說法,也就是東方文化中用我心與天地對話來表達的人與自然間共通規律的方式。所以,怎麽能說以中國文化為主要代表的東方文化中沒有哲學?解析它們的關係除了哲學----無論是唯心的與否還會有第二條道路嗎?
 
還有,洛采的形而上學唯心主義也與華夏的“境由心生”如出一脈。
 
 
再來看看孟子,他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餓其筋骨,勞其體膚,曾益其所不能。尼采在他的權力意誌的理論裏也闡述說人是隻能用巨大的痛苦去換來終極幸福的。兩者哲理觀點完全一致。
 
 
還有,尼采在他後期哲學中關於人類對於真實和虛假世界追求的觀點所闡明的通過權力意誌範疇下的理性對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在本質上的關係與中庸之道別無二致。
 
 
再說遠一點。亞裏士多德也是中國讀者所熟悉的,他的倫理觀中也充斥著中庸的原理,譬如他認為一個有美德的靈魂是欲望、感情和理性的合理平衡的結果,因為能平衡所以就有秩序,因此才會有智慧。什麽智慧?不就是平衡、選擇、融合、變通出來的所謂的中庸?
 
 
再舉一例。亞裏士多德還認為,人的成功是因為充分使用了自己的所能及他人的不能,這與中國人的人應有一技之長和以己之長克人之短的智慧也是相吻合的。關於這方麵的有關資料還有很多可以提供。
 
 
中國沒有哲學?中國的自然之道的精髓在西方的目的論、機械論和其它的哲學觀點裏比比皆是。
 
其實哲學的發展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其中有前行也會有倒退,相互詆毀甚至否定一直都是在發生著的-----直至今天也是如此,因為實踐能力在變遷的關係。比如以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為例,當時就也有過以自然科學為背景的唯物實證主義對後康德時期思辨哲學的批判甚至否定,隨後又有新康德主義的唯心主義的複辟。。。。
 
各個不同的學說從不同的立場看問題難免會有不同的解讀,歐洲某些學派對東方哲學這樣否定的說法有其因為文化的差異和交流的不暢的原因,所以西方無法確切地理解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和表達形式,再加上中國哲學的發展也有其不同於西方哲學線性敘說的特點和方向----譬如歐洲在用先念的實踐理性來為自然科學鳴鑼開道,中國也異曲同工地用唯心的君權天授為統治者正名或以替天行道來為社會匡扶正義------僅從“曲”上去理解也就難免會有不能準確解讀中國哲學內涵的難處。
 
如果不成體係的哲學觀點就不算是哲學,那麽瓦爾登湖邊的梭羅又怎麽能被稱為哲學家?人類精神的發育因受客觀因素的影響而有著極其相似的過程,但在進程上會有所不同----歐洲並不是什麽哲學觀點都領先,中國也不是什麽認知都落後,譬如內視反觀,早在十六世紀,中國人就提出過“奇經八脈,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的觀點,如果要追根尋源的話甚至可以上溯到《道德經》,但在歐洲晚至十九世紀還在認為反觀內視是不可能的----直到被近代心理學貼上形而上學獨斷論的標簽。
 
所以我們完全不必拿著雞毛當令箭,在特定的階段裏形式與本質並不存在必然的關係-----再舉個例子吧,十七世紀的單子論,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裏,它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觀點被流行在哲學的領域裏、應用在數學的研究上,但在十九世紀中葉它卻和同樣風行在十七世紀的神學政治論一起被揚棄式地糅合進了形而上學唯心主義的泛神論理論中,如此,它們又可以被稱為是係統了,但在各自的時間段裏,它們的表現形式與它們各自所主張的觀點的性質卻沒有絕對的關係。中國哲學的發展總體而言以目前的解析方法來看確實是落後於歐洲哲學的發展,西方哲學也確實有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地方,但這不能說中國就沒有哲學,曆史還是應該要尊重的。
 
思想意識本就是一種隨實踐而風行的東西。再用例子來說明:遠在古埃及的”新王朝“時期,在古希臘文明之前就有了奧塞裏斯崇拜,有了來世永生的觀點,有了末日審判的概念,在古埃及風行的《亡靈書》在當時就是一種從朝廷到民間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永生文化。這是一種遠在歐洲基督文明登上曆史舞台之前的輪回哲學,觀點也與中國喪葬習俗中的亡靈超度文化極其相似,都是神學哲學階段的產物,所以說思想意識都是一定時期內的客觀造化,它們的出現隻是時間的問題----盡管在意義上會有不同的解釋。
 
中國文化的持有者-----這裏主要指跟風者------這樣地盲目跟風鼓吹中國沒有哲學是出於自己對自己社會文化的不了解,也是自己對自己個人素質的不了解。人類循序漸進式的認知能力無時無刻地在為自己劃著大大小小的時間段。認知的目光所及能劃時代或能跨時代正是凡人與聖人的區別之所在。有了這點自知之明,我們就該有不要隨意結論的自覺,更不要說去胡亂跟風了。
 
 
常言道人隻有自己知道自己。不能完全地、正確地解讀他人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自己不知道自己了那是說不過去的。一個人行走在人世間無論其信奉的是何種處世之道,本質上總是會依循眾多哲學觀中的一種處世哲學來過日子的,因為一旦失去了根據-----好比說一種從某個原則演繹而來的習俗、文化,人就會表現為精神分裂狀態。換一種哲學試試是可以的也是可能的,在特定的條件下還是應該的,甚至是必須的,但要說自己一路來活得沒有過依據-----譬如這裏說的跟風者-----毫無例外地會是緣於無自知之明之故了,也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早已是使用著某種哲學的原因。推而廣之,自己不知道自己了-----意識不到自己了所以才會有跟風的癖好。知己知彼,知己是前提,否則別說知彼了,自己成了彼者可能還在鼓裏呢。
 
人雲亦雲,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