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何求》

常聽到有不少做父母的抱怨說花了那麽多的心血養大了的孩子,隻願意聽老師的話,卻很少願意聽家長的指導
 
這話雖讓人心酸,但隻要仔細想想這其中的緣由也不難探析。
 
首先是知識學習方麵的企盼。其實,就孩子知識長進而言,不同的社會都會按照對社會發展的預期而製定相應的教學大綱的,學校正常的教學也是在這樣的框架下進行的,在學校裏,老師教的都是最新教育大綱所要求的現代知識----除了數理化,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藝術的洗練讓學生充分了解和接觸流行的社會形態,這是讓孩子進入社會的第一把鑰匙。
 
在家裏,家長們可以對孩子傳授的文化知識方麵的資訊並不可能太多,因為相對於孩子該有的"與時俱進"的要求,以普通家長所掌握的技能而言在大多數時候是愛莫能助的,最多能拿來傳教的應該還是社會經驗,但作為一個"涉世不深"的移民家長,可以拿得出手的又能適用於當地的社會經驗可謂是不多的,原有的經驗由於社會環境的不同,能用得上的實用道理也至多是鳳毛麟角的自掃門前雪之術,要想講講高大上的人生哲理-----一是尚在"聲色"階段的孩子的理解力還跟不上,二是自己真能掌握的可能也不會多。所以,所謂的管教,除了力不從心的"老生常談"外,基本上也就隻剩下生活上對孩子從頭到腳的關照了。
 
說到這生活照顧,能跑能崩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自己喜歡的一套,當地學校裏的規矩再加上同學間的臨摹比肩,家長的諄諄關照隻會是多添麻煩的畫外之音,按著家長老式的生活習慣-----說穿了家長的潛意識裏還有那麽點的控製欲望,還讓不讓人融入社會了?老師除了教授知識之外,並無控製人的具體演繹,該教的都教你了,要不要那是你的選擇,在充分發揮人的主觀意識上並沒有規範性的前提。想想吧,在充分尊重個人選擇的老師那裏,需要釋放天賦的孩子該有多爽心多自由啊。
 
將心比心,意識上需要自由,生理上需要自然,這些都是人性最基本的要求。別以為用"可憐父母心"就可以詮釋父母的作用了,抽象些的教導做不來而管頭管腳的"枷鎖"倒不缺,家長們用過去自己身受的老一套來束縛新環境下的新一代,這隻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孩子們不"舍近求遠"地奪門而出,難道還等著你們困死他----事實求是地說,在孩子們的潛意識裏也不是沒有文化歧視的成分的,但我們也該實事求是地承認,這怨不得他們。不願聽老人言的孩子是被家長們的"無微不至"的"人性剝奪"的傳統習慣嚇跑的。
 
傅雷說:“年輕人最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望著前麵,饑渴一般的忙著吸收新東西,並不一定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心理的人很少”。遺憾的是不懂得這樣心理的家長們卻往往還會以為自己是深諳生命的人。
 
家長們還會感到的不適,更重的一頭還在於對孩子與自己的價值觀之間的差距。在原居地時習慣的是自掃門前雪的處世觀、好死不如賴活的價值觀,這在家長們為孩子選在大學的科目就可見一斑,比如大多數會選會計、醫科、金融等等,很少會選地質、考古、藝術、航天、礦業或軍校的。從這樣選擇的意識讓人可以看到我們的文化是習慣於用長度來衡量生命的----這樣的價值觀在百柯爭流的環境中讓創造的可能性失去了先決條件,如果我們回頭看看就應該明白,其實我們的生命並不精彩,也許我們有了不俗的學術表現 也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但遠還不能揚名立萬,也許這正是個原因。
 
那麽先進社會對生命又是如何衡量的呢?讓我借用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的一句話來概括吧:“去挑戰偉大的事業,去贏得光榮的勝利,即使不幸失敗,也遠勝於那些既沒有享受多大快樂也沒有遭受多大痛苦的平庸之輩”(Far better is it to dare mighty things, to win glorious triumphs, even though checkered by failure, than to rank with those poor spirits who neither enjoy nor suffer much),----先進文化是用高度去衡量生命的。那麽他們又是怎樣看待以“長度”論的生命意義者的呢?還是讓老羅斯福來說吧:“他們(隻是)生活在一個既沒有勝利也沒有失敗的灰色世界裏”(they live in a gray twilight that knows not victory nor defeat)。家長們,你們打算賦予孩子們以怎樣意義的生命呢?我願意提醒的是,個人意誌在這方麵是值得尊重的。
 
如果我們能換一個角度想想,隻要孩子不是去嫖去賭去吸毒,以我們舊有的眼光看去所看不懂的看不慣的,不正說明孩子們正在邁進一個新時代新環境嗎?我們成名成家的希望也許正由他們實現著呢。
 
所以,別再抱怨了。怨,一者往往隻能說明是我們做家長的自己"見少"了,再者,這樣的抱怨也隻會成為嚇跑孩子們的精神牢籠。
 
哈佛大學花了七十五年的時間去研究人類的幸福到底為何物,前不久他們終於公布了調查的結果,發現的一個所謂幸福人群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擁有良好的關係。我認為作為去擁有幸福的一種手段、工具這樣的發現當然是不錯的,尤其是當這樣的調查是來自在當代的社會文化裏、在以幾乎單一的倫理的背景下----我的意思是這裏麵還是有相當濃厚的主觀意誌須讓位與客觀環境要求的意味,這就會給真正的幸福帶來了玷汙的情況下----這樣的結論隻能勉強地說是一種手段,所以作為幸福本質的來源·我並不認同哈佛的結論。
 
當我們放眼過往的曆史----我們應該懂得絕對的認知隻能來自於對曆史的回顧,----在除了現世人群的自我感受之外的、由曆史鑒定過的無數可驗證的人生現象來作對比和補充的條件下來作一個概念性結論的話,我願意提供與讀者分享的對人生幸福的定義應該是:讓各人自己最大限度地去實現和完成自己的天賦,隻有自然脾性才能符合普遍的和必然的要求,這才是終極的幸福觀。
 
當年不少的家長為了兒女們的發展前途選擇了攜兒帶女漂洋出海,今天,為兒女們的將來營造一個怎樣的成長環境以便讓他/她們達至幸福的目的,這仍是家長們要麵對的選擇。說到底無論是於己還是於孩子,如何地選擇相互間的關係的本質乃是在為己為兒孫選擇幸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對~ -青鬆站- 給 青鬆站 發送悄悄話 青鬆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21 postreply 09:13:39

有幸又結識了一位網友。謝謝。 -沙夫- 給 沙夫 發送悄悄話 沙夫 的博客首頁 (339 bytes) () 03/25/2021 postreply 20:57:55

-:))... -青鬆站- 給 青鬆站 發送悄悄話 青鬆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7/2021 postreply 12:25:54

多謝老師鼓勵,…… -青鬆站- 給 青鬆站 發送悄悄話 青鬆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7/2021 postreply 13:50:04

很參考! -古樹羽音- 給 古樹羽音 發送悄悄話 古樹羽音 的博客首頁 (2047 bytes) () 04/07/2021 postreply 21:48:08

是的!該怎樣就怎樣才對呀,老了才懂 -古樹羽音- 給 古樹羽音 發送悄悄話 古樹羽音 的博客首頁 (2047 bytes) () 04/07/2021 postreply 21:49:17

"老了才懂",是因為這時才遇上了時間與空間的交織問題,怨 -沙夫- 給 沙夫 發送悄悄話 沙夫 的博客首頁 (17 bytes) () 04/10/2021 postreply 06:36:1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