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六句話 看清人生真相

來源: lavion 2018-12-29 19:05:1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307 bytes)

六祖壇經》裏有這麽一段話:“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煩惱、壓力和苦悶,這六句話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升華,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會。

一、心平何勞持戒

蘇東坡對佛法有很深的造詣。一天,蘇東坡詩興大發,做了首禪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蘇東坡反複吟誦,覺得自己境界很高了,能跟佛陀一樣,達到心轉物而不為物轉的境界,於是就差人把這首詩傳給好友佛印

佛印看後,提筆在詩上批了兩個字:“放屁!”便叫人送還回去。

蘇東坡滿心期待地打開自己的大作,卻發現隻有“放屁”二字,頓時火冒三丈,決定親自去跟佛印評理。於是乘船過江,到了佛印的房間,隻看見門上貼張字條:“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軾看見此句,才恍然大悟。所謂“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真正遇到事情了,才發現自己與常人無異。我們之所以要持戒,就是因為有貪瞋癡。但是心平如鏡,心中沒有波瀾驚擾,不被妄念左右,就是心中無垢,辛辛苦苦持戒律也就變得不再重要了。

唯有心平,方能八風不動、修得一清靜之心,也才能獲得無上的智慧。但要注意的是,“何勞持戒”,並不是說不需要持戒了,而是內心平和清淨,這樣才不會犯任何戒律。

二、行直何用修禪

修行重在心平行直而不是持戒修禪。“行”的範疇非常廣,不僅是指身體上的行動,還包括言語、念頭等等。行為能公平正直,就是禪。

“直”,乃是道德、品行的“直”。直心正念,若能一生行為正直,沒有妄念虛偽,才能對人生有進一步的領悟。

就如永嘉禪師說的那樣,“行住坐臥皆是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一個人若是行為公平正直,才能把各種毛病一一去除。

三、恩則孝養父母

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報恩是本分,更是義務。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十分孝順。早年間家中非常窮,他自己就經常去吃點野菜充饑,但是卻會去百裏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仲由坐在厚厚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大魚大肉,他懷念雙親慨歎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

孔子讚揚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父母生養我們,是我們永世也報答不了的恩情。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生活,才能不讓父母牽掛,千萬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在。

四、義則上下相憐

“義”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中國儒家,都是不可缺的德行之一。

孔子曰“義者,宜也。”也就是說,行為上要正當、合時宜。其實一般人很難有機會去立驚天之功,所以這裏的“義”,更多的是強調普通人細微的所作所為,平凡的善行義舉。

如果一個人能夠遵守道德,重視自己人格和品德的修養,對上尊敬有禮,對下憐憫助人,不會見利忘義,甚至能做到舍生取義,就是“義則上下相憐”的最佳寫照了

五、讓則尊卑和睦

人要有一顆謙讓之心,不要過分逐利爭鬥,彼此之間相互尊敬禮讓,這樣才能和睦相處。

林肯曾過說,一個成大事的人,不能處處計較別人,消耗自已的時間去和人家爭論,不但有損自己的性情,且會失去自己的自製力。

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妨對人謙讓一點。禮讓不費什麽勁,卻常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當我們謙讓,旁人會從中看到我們的謙遜知禮,會覺得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是件愉快的事情,人與人相互之間的默契和友誼就由此產生。

反之,在社會中,如果不惜犧牲他人利益,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這樣的人際關係,並不能實現長久的維係。

六、忍則眾惡無喧

你若是能忍會忍,那麽人家就算有惡處,也不會經你之口宣揚出來。

《佛遺教經》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這就點出了“忍”在修行過程中的必要性。

“忍”是世間的美德,不僅可以平靜自己的內心,不會輕易被動搖。以能忍之心對治所忍之境,就能防止一切障礙惡業發生。

“忍”還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怨恨敵意,像是春風拂過冰封的江水般,消融人與人之間陰暗的怨恨。

如果世人心存忍讓,多一分謙和,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那麽這個世界就會一團和樂,這或許才是佛教“忍”與“讓”的終極意義。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