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
文/貫明
人生的真諦在於修德,有德者自能長存於世間。古往今來的賢人聖者都知道修德的重要性,但是許多現代人由於沉迷於物質享受之中,已經忘卻了德為何物。英國文藝複興時期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論學問》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
通讀中國古代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一書,則能感到《史記》既是史,也是詩。今天信手翻到《史記》卷六十五之中的孫子吳起列傳,看到了《山河之固》這一節,其內容對於修德有一段極其精妙的論述。
《史記》中說:吳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龍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武侯曰:“善。”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魏武侯泛舟黃河順水而下,船到了河流中間,他回頭對吳起說:“山河險要,易守難攻,真是我們魏國的瑰寶啊!”吳起說:“真正的瑰寶,是仁德而不是天險。過去以為能靠天險而不修仁德的三苗氏,被夏禹所滅;夏桀不修仁德,雖有山河險要卻被商湯流放;商紂不施德政,雖有山險卻被武王所殺。由此可見,在德不在險。如果大王不修仁德,同船的人都能變成敵人。”武侯回答說:“說得好。”
在中國曆史上,秦始皇為禦外敵驅動民力修建了萬裏長城,隋煬帝為自己享樂修建了京杭大運河。萬裏長城不可謂不險,京杭大運河不可謂不長,但是秦朝與隋朝都是中國曆史上短命的王朝,雄偉壯觀的萬裏長城在抵禦外敵時並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
在現代,中共為好大喜功耗費巨資興建了三峽大壩,事實證明這也是勞民傷財之舉,這個麵子工程不僅留下了巨大的隱患,也嚴重破壞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孟子曾經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實為至理名言。沒有人民,何來國家?“得人心者得天下”。如果統治者善德不修,仁義不施,全國人民都能變成其敵人,縱有山河之固和堅槍利炮,也會“失人心者失天下”,反夷為險,四麵楚歌,難逃滅亡的結局。
記得以前曾在河北承德的圍場縣看到過一篇資料,內有一段清朝康熙大帝對萬裏長城的議論。大意是說秦始皇盡管枉勞民力民財修築了萬裏長城,卻由於未得民心 而在短期內導致了秦王朝滅亡,以此證明“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因此後來清朝一改明代修城築壘,轉而修廟,遍收天下民心,和好四方民族,後來果然出現了近兩百年的“康乾盛世”。承德一帶至今仍流傳著“明修長城清修廟”的諺語,承德周圍廟宇無數,默默的驗證著隻有敬神敬天、廣修善德者才能大得福報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