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共產主義 I - 給共產主義作個簡明定義

本帖於 2017-11-16 09:58:35 時間, 由普通用戶 苦難與榮耀 編輯

 

 

零、前言

 

0.1 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探討各種稱謂、各種類型、不同變種的共產主義社會,力圖揭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色社會主義等等共產主義實踐共同的本質、特征、必然性和前途。

 

文中的共產主義一詞,在文章第一部分作了詳細的定義與說明;您也可以將其簡單理解為共產主義各階段的泛稱,包括社會主義。它語義上涵蓋但並非專指共產主義的最高階段(即或作為所謂最高理想的共產主義)。

 

0.2 為什麽要談?

 

共產主義和我們有什麽關係?

 

共產主義不隻是一種願求和想象,共產主義也是活生生的現實。億萬人正身處在共產主義的社會主義階段;

 

共產主義對非共產主義型態的社會有相當大的影響、輸出和滲透;

 

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把人類社會作為超級試驗場的理念和製度。

 

談共產主義,不是談空中樓閣,海市蜃樓,既要談共產主義的理念、“理論“,又要談共產主義實踐的本質、特征、必然性和前途。

 

 

一、基本概念

1.1 給共產主義作個簡明定義

 

共產主義最基礎、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公有製,共產主義的其它特征與內容,要麽是公有製衍生出來的,要麽是為配合或服務公有製而存在的,要麽是一些非本質的裝飾、點綴成分。基於這樣的認識。給共產主義作出如下的定義:

 

實行公有製的社會製度統稱共產主義(製度)。

 

這個定義囊括通常所說的共產主義的三個發展階段(初級、中級、高級),自然包括通常所說的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

 

第二個定義:

 

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極大豐富,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階段,稱為理想共產主義(階段)。

 

理想共產主義即通常所說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直至今天,它仍被許多人視為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理想共產主義的對應著徹底的共產,絕對的公有化。然而,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曆史經驗一再表明,到少在當前和相當長的時期內,如果實施徹底的共產,絕對的公有化,巨大的災難就會發生,社會很快將無以為繼,瀕於毀滅。通常的解釋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水平都將遠遠不足以支撐理想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想要讓人活下去,讓社會繼續發展下去,就不能跨越搞理想化的共產主義形態,在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基礎不改變的前提下,必須不同程度地允許、容納局部的,受限的私有成分存在。

 

共產主義“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經列斯毛等人所發展的。共產主義理論本身一直存在很大的不明確性,提出和發展共產主義理論的一係列人物所持的理論彼此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共產主義理論的不明確性既給共產主義實踐帶來了迷茫,也給共產主義實踐者們更大的操作空間。不同地域,同一地域不同時期的共產主義實踐往往探索著模式,出現了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實體。但是,這些社會主義實體仍然擁有如下共同點:

 

一、都實行公有製,即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大公有化模式。

二、都(至少號稱)以共產主義作為其為終極奮鬥目標。

三、(至少口頭)稟持共產主義理論的偉大、光榮、正確性。

 

當然第一個共同點是最基本和關鍵的。

 

第三個簡明定義:

 

具有以上三個共同點的非理想化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統稱為準理想共產主義(社會),簡稱準共產主義。

 

在本文中,準共產主義是共產主義初中級階段的合稱。準共產主義包含社會主義,它比社會主義外延更廣,它既涵蓋了曆史上、現存中的社會主義,也囊括未來可能存在的,使用其它稱謂的非理想共產主義的共產主義現實實體或變體。

 

本文中,從概念層麵上講,共產主義=理想共產主義+準共產主義。準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現實,而理想共產主義代表著共產主義的未來。

 

澄清一個問題。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或特色社會主義這樣,不僅存在私有經濟成分,而且,私人經濟和權貴資本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的社會,還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嗎?他們是打著共產主義招牌的其它類型的社會,如權貴資本主義社會嗎?從表象上可以這麽說,但從所有製屬性上來看,其公有製,公有經濟的絕對主體地位在其所謂的改革前後始終沒有改變,私人經濟的範圍和比例完全在公有製權力係統的控製之下,龐大的權貴資本完全是寄生在公有製之上的,是對公有財富進行的轉移結果,沒有公有製與公有財富,就不會形成這樣的權貴資本。所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或者特色社會主義,本質上仍然是社會主義,也仍然是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

 

準共產主義與理想共產主義在公有化程度、私有經濟的比例,生產方式、分配方式,社會組織管理形態等等各方麵有大大小小的不同;準共產主義與理想共產主義又互相依存,彼此依賴。它們之間存在著共生性、孿生性。

 

理想共產主義是準共產主義的目標、前途和歸宿,招牌和燈塔;

理想共產主義可以作為準共產主義不成熟的天然理由,和準共產主義持續試錯的良好擋箭牌;

準共產主義賦予了理想共產主義現實意義,準共產主義實踐著與理想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征:公有製,準共產主義理論上的前進方向,就是向更深化、更純粹的理想共產主義推進的方向。

 

準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與理想共產主義必須作為一個統一體共同討論。不能離開共產主義的現實存在--社會主義去探究遙遠的理想共產主義,也不能隻談社會主義的當下而避談其前途和歸宿。回避任何其一隻關注另一,要麽失於空談,要麽在眾多表象中迷失,得不到本質、透徹的結論。

 

強調一下,在本文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是前後相接不相重疊的,社會主義本身就是共產主義的一個階段,一種實踐形態。本文不隻是談談當下的“社會主義”,也不隻是談談“共產主義理想”,努力抓住各種共產主義實踐的本質和共性,揭示它們的種種必然性以及未來前途,是本文的目標。

 

本文第四部分將闡述,理想共產主義不具有現實可能性。因此,準共產主義實際上承載著共產主義的全部現實可能性。或者說,共產主義,隻能是準共產主義(如社會主義)的形態存在。

 

簡明起見,如不特別說明,以下將準共產主義近似地等同於社會主義,並用社會主義替代準共產主義一詞。


 

1.2 公有對象的探析

 

在本文中,公有製指取消或極大程度地剝奪、限製私有製,使未明確私有的公有成分在社會中居於絕對主體,絕對強勢,絕對控製地位的大公有經濟體係與製度。

 

關於公有製中的公有對象,我覺得非常有必要作專門的闡述與澄清。

 

通常認為,公有的對象是指生產資料。這種對公有對象刻意設限的觀點我不能認同。刻意區分生產資料與非生產資料,刻意強調生產資料的公有性而淡化或隱匿非生產資料的公有性,不知出於何種動機,實在是沒有客觀合理性。理由如下:

 

第一,馬論中明確提及的生產資料,從所有自然資源(特別是土地)、房屋(廠房工具)、資本、原材料、直到人力等等等等,已經涵蓋了幾乎所有重要的資源與財富了;

 

其次,生活資料,要麽自然來自於生產資料(如土地、江河的自然產出物),要麽是以生產資料進行生產得到的成果。或者說,生活資料決定於生產資料,控製生產資料,也就控製了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公有,必然導致生活資料也決定於公有,即導致生活資料的本質上的公有。

 

第三,人必須有駐足立身之所,任何財富、財產、物品必須有安置之地,僅僅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就足以使人的生存、生活完全依賴於公有,使個人的一切財富、財產、物品喪失作為生活資料而獨立私有,為個人自主支配的意義。

 

第三,生產資料和非生產資料(如生活資料)實際上無從嚴格區分,它們極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為規定。幾乎所有(通常認為的)生活資料,甚至垃圾,都有作為生產資料或再生產資料的可能。

 

第四,生產資料目前沒有經濟學權威、公認的定義(請參考維基百科“生產資料”詞條)。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判定現實中將由話語權的掌握者決定。

 

所以,(被)公有的對象並非隻限於所謂生產資料,任何社會財富、(社會或自然)資源,甚至包括人在內,都是公有製下的公有對象或潛在的公有對象。是收緊還是適當放鬆公有對象的範圍,是提高還是適度降低公有成分的比例,完全由共產主義的權力係統決定。公有製並非隻是生產資料的公有製,公有製是資源與財富的公有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