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變故鄉!

 

 

他叫楊波,

18歲孤身一人離開湖南赴上海念書,

畢業後當過老師幹過互聯網,

又在房地產和金融行業打拚了快20年。

 

 

2005年,一腳踏進平江路迂回的小巷弄,

耳邊糯糯的吳儂軟語,

橋下搖曳而過的烏篷小船,

讓他再也沒有了走出去的念頭。

 

 

剛到蘇州時,他最愛幹的事就是鑽巷子,

興致來了,就背起麻布背包,

踩著青石板,在每一條小巷中穿梭。

 

 

看巷口包子店升起炊煙,

人們提著早飯蔬菜走過,

他說,這是上海找不到的人情味。

 

 

朝陽打在水麵,

看阿婆在湖邊浣衣,

悠悠的平江水流淌而過,

一刹那間,會有種身處南宋的夢幻。

 

 

或是靜靜等待樹影拉長,

又是一天過去,

蘇州城裏的每條巷子都不簡單,

都有著自己的風韻。

 

就這麽兜兜轉轉,

楊波被蘇州城迷住了神,

他跟老婆說,下半輩子就是這了,

於是兩人在這裏安了家。

 

 

他們在平江邊上找到一處老房子,

喜愛品茶的楊波把這兒辟成一間茶室。

 

 

晌午時分,喚上好友街坊齊聚,

臨江飲上一杯清茶,

搖椅裏打個盹,舒坦極了~

 

 

 

俗話說,清閑生雅意,

古巷,鄰水,品茶,

引不少書畫家朋友都慕名而來找靈感。

 

動圖

 

屋頂俯瞰,白牆灰瓦,青石小路,

恍恍惚惚幾百年都過去了,

畫在了紙上卻還是那個模樣,

南宋的士子風流好像就在昨天。

 

動圖

 

家安下了,可看著平江路的老房子,

楊波心裏又泛起了波瀾。

 

他想讓更多的朋友,

走進蘇州城的小巷,老房子,

了解這個千百年沒變過的七朝古都。

 

動圖

 

懷著這份期許,他找來了設計師朋友,

一起鑽進星羅棋布的巷子裏,

最後,收到十八間合適的老房子。

 

 

像這一間叫做“竹廬”,除去牆壁,

整間屋子大量采用竹木元素,

門外帶著一間小院,

格外開敞舒適。

 

 

屋頂,桌旁,木門

也全部用竹子做壁,

無論是品茶讀書,

都有種說不出的清幽。

 

 

臥室內也不簡單,

采用了古典園林中框景的手法,

在牆上用圓框掛出一幅園林小景,

留給人無限遐想。

 

 

門口一張木桌,上布新茶一壺,

兩旁輕紗浮起,門外兩顆老樹,

清風一吹,颯颯作響。

 

 

沒事的時候,坐在門前木階上,

可以靜思,也容得發呆。

 

 

離竹廬十分鍾的路程,就是銘廬,

不同於竹廬的淡雅,

銘廬顯得精致而華貴。

 

 

朝南的落地窗引入陽光,

透過竹簾遮掩,

屋子內通透敞亮。

 

 

窗下一席棉墊,

可以席地而坐,

也可以把竹簾拉下,大夢一場。

 

 

物件的擺放極為講究,

一片灰牆前,靜物與生機並存,

技藝高超,節製而不顯單調。

十八間屋子都是如此,各有各的特色。

 

 

倘若待餓了,隻消兩步就走到巷口,

點上一碗蘇州牛肉麵,

口感勁道,湯汁濃鬱。

 

動圖

 

或是去茶樓,上一壺茶,

聽一曲蘇州評彈,

思緒跟著回到幾百年前的盛世蘇州。

 

 

院裏的花悠閑的漫長,

伸到牆頭也是別致的一景。

 

 

幾個姑娘走街串巷,

誤入院子中,立刻駐下,

驚喜的記錄著自己的足跡。

 

 

沒想到,傳到網上吸引了很多人,

有模特,有攝影師,

蘇州城裏新生的小院成了網紅的“私房聖地”。

 

 

楊波說,

蘇州城具有永恒的魅力,

最初本以為自己隻是一個過客,

卻沒想到他鄉終成了故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