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兩次立憲看日本怎樣脫胎換骨

 

2017-03-16 許錫良 睿見

點擊上麵↑↑↑藍色字免費訂閱

 

文|許錫良

 

日本的現代化過程,曆經兩次立憲才得以完成的。第一次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憲法從無到有,在引進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同時,又在傳統儒家文化影響下,為軍國主義侵略戰爭開辟了前進的道路。第二次是日本二戰戰敗,日本由美國代管,日本憲法由美國占領軍司令部下屬的民政局製定,完全徹底改變了天皇至上,忠君愛國,皇國皇民的政治格局與意識形態。日本從此從政治上徹底擺脫了儒家文化的影響。

 

 

先說第一次憲法的製定。話說日本曆史上“大政奉還”,意味著德川家族幕府統治的結束,政權回歸日本天皇。日本明治天皇組建的明治政府內閣曾派出近半數的高級官員花了近三年時間,去歐美十幾個國家考察,深入調查研究,對日本明治政府應該組建怎樣的政府,建設怎樣的日本,心中逐漸清晰明朗。回國之後,建國的籌備工作,從1871年到1881年,又花了整整十年時間。

 

在十年時間裏,日本民間組建大量的黨派社團,提供大量的建政方案。取得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西方國家的政治製度之所以有巨大的活力,是源於其國民自願給予政府普遍的支持。而這必須靠憲法賦予國民以公民權利。否則,這個國家就將永遠是一盤散沙,團結不起來,也就無從避免受到外國列強的幹預。時任明治大臣木戶孝允在1873年回國之後,就設想要以天皇為權力核心,國務大臣以天皇的名義行使權力,兩院製議會履行職責的立憲體製。

 

18752月,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在大阪舉行了一次討論立憲政體的會議。決定設立由貴族組成的元老院。由元老院提供的提案,給予了天皇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是,反對權力過於集中於天皇的地方團體也不少。當時,由歐洲傳入日本的思想著作很多。比較有影響力的比如英國的約翰.洛克的《政府論第二篇》、讓——雅各布.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論自由》和《代議製政府》等。一些日本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讀了這些著作之後,自行擬定日本憲法。當時私人團體擬定的日本憲法達30個私擬憲法。這些由私人擬定的憲法,在分權製衡方麵都比當時明治政府官員們擬定的考慮更為周到,而且要求更為急迫。

 

 

“伊藤憲法”的出台過程。 18811012日,日本天皇下詔書促使執政者積極地行動起來,盡快出台日本憲法。在這之前,日本右大臣岩倉具視,依照當時普魯士的憲法製定了一個憲法的基本原則。即確定日本係君權神授、天皇萬世一表,對日本有至高無上的絕對統治權,天皇有任命所有國務大臣和高級官員的權力,規定內閣獨立於議會,即議會對於內閣的財政預算的控製僅限於原則上的指導意見,而沒有否決權。這種顯然仍然在確保天皇權威的憲法,顯然遭受到當時西式立憲派的嚴重不滿。

 

比如當時的福澤諭吉及其學生犬養毅就主張日本執行英國式議會製度下的虛君製,還有創辦早稻田大學的大隈重信在這個時候,也成立了“立憲改進黨”,並且策劃了著名的“福島事件”,導致暴力衝突的發生。但是不幸的是自由黨派的示威活動遭受到了鎮壓,自由黨宣布解散。

 

18838月伊藤博文再次從歐洲考察憲政回國,歸國後的考察報告認為,日本憲法應該確立國家主權應歸天皇,而統治權則由天皇授予國務大臣組成的內閣,而且內閣隻對天皇一人負責,且完全獨立於議會,而內閣成員及議會裏的上議院由天皇指定的貴族成員組成,下議院由民選,但是權力非常有限。

 

伊藤博文於188477日頒布《華族令》,建立新的貴族製度,指定全國範圍內有508人為華族身份,華族又分五個等級,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成為華族的首要條件是“祖先顯赫,出身名門”,同時又功於明治新政府。在這次分封中,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成為伯爵,木戶孝允和大久保利通的後代成為侯爵,而大隈重信依然是平民身份。所有的華族都領受世襲俸祿,有資格成為上議院議員。

 

188512月,伊藤博文組閣,廢除傳統的太政官,成為首相製,規定各省事務與職責。同時又設立地位在內閣之上的樞密院作為解釋憲法、為國家大事提供谘詢建議的毅然谘詢機構。

 

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係的規定是這樣的:一方麵規定允許當地居民通過選舉任命一些自己的官員,以便培育民眾的忠誠;另一方麵,作為這麽一點點政治參與的交換,下層民眾必須絕對服從明治新政府,而且每一下級政府都必須無條件服從上級政府的領導,接受上級官員的監督。伊藤憲法最後給予了議會一點點監督權,即議會有提出、討論和表決法律的權力。

 

 

“伊藤憲法”的出台經曆了漫長的醞釀過。當時儒家思想在日本根深蒂固。因此,這部憲法雖然規定要構建日本的合格公民,但是,日本的合格公民隻是傳統儒家的君子人格要求,即:平靜的、溫順的、誠實的、勤奮的,樂意為了鄰居而犧牲個人利益的“普通人”。是建立一個強大國家的絕好材料。堅決反對個人主義與個人利益至上。忠誠與愛國心是公民的兩大核心要素。

 

為了使憲法中賦予的忠君愛國思想能夠深入民心,明治天皇在執政的45年時間裏,先後在全國巡遊102次,幾乎巡幸遍了整個日本,包括每一個島嶼。所到之處,地方政府官員紛紛表示效忠。當時日本的儒家學者紛紛跳出來,對福澤諭吉倡導的“天不生人上人,也不生人下人”的理念進行抵製與批判。天皇的老師、當時著名的儒家學者西村茂樹嚴厲批評伊藤博文在促進傳統的儒家道德方麵做得遠遠不夠,而儒家學者元田永孚怒斥伊藤博文及其同人,攻擊伊藤博文他們要把日本人變成“黃皮膚的歐美人複製品”。儒家學者當時開出的藥方很簡單,那就是:回歸經受了時間考驗的儒家價值觀。堅守上下尊卑的等級森嚴的秩序。西茂樹認為,要使整個日本有道德,就必須堅守“自古以來即為我國傳統基礎的忠、孝、禮、義、勇、恥的精神”。

 

作為儒家君主至上與西方侵權治理的折中,一方麵強調國家主權歸天皇,另一方麵規定天皇統治人民時,他並不親自管理政府,而將管理國家的權力交給國務大臣組成的內閣。天朝臨朝,但不當政。同時又規定“憲法的首要原則是尊重天皇的統治權”。同時確立有日本特色的憲政,伊藤博文明確提出,日本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根據日本的國情與自身的曆史條件,按照與過去最神聖的傳統相一致的方式進行。

 

188214日頒布並實施《軍人敕諭》,規定天皇對軍事有最高領導權,“忠節”是軍人的“本職責”。敕諭規定:“切記,國家的保衛及其權力的維護取決於國家的武裝力量,其力量的消長不論好壞勢必影響國家命運;因此,勿被輿論引入歧途或插手政治,而應一心一意恪守忠節,獲得此等榮譽重於泰山,肉身之死則輕於鴻毛。”

 

1890年秋又頒布《教育敕語》,規定:“念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世厥美”。由此又引出一係列的規定:日本人應該孝順父母,關愛手足,真誠待友。最重要的是告誡學生要做“忠臣良民”、“廣行公益,力行公務,常遵國憲,毋違國法;一旦危急,則忠勇奉公,以撫天壤無窮之皇運。”這些條文被發到每一個學校,要求師生共同背誦。在莊嚴地誦讀敕語的同時,還要向天皇像鞠躬和高唱《君之代》,並且成為學校中最重要的典禮中必須完成的儀式。概括地說,日本憲法規定的日本公民道德就是:順從天皇;忠於國家;盡職盡責;把個人利益讓位於國家和集體利益的道德升華。宣揚武士道精神,強調為國盡忠犧牲。將日本的神道教立為國教。這些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起源的源頭。

 

 

“伊藤憲法”的內容。第一章的標題為“天皇”,共有17個條款。第1條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係之天皇統治之”。天皇“總攬統治權”和“神聖不可侵犯”。憲法賦予天皇如開帝國議會的權力,還可以令其閉會、休會、解散。根據第6條,天皇有權“批準法律,並令其頒布執行”。第8條授予天皇在議會閉會期間“可發布敕令代替法律”。天皇是當然的海陸軍的最高統帥,擁有宣戰、媾和及締約的大權。同時對天皇的權力作了一點點的限製,比如敕令應於帝國議會下次開會之前提出。而且任何敕令都不能夠改變現行法律。

 

第二章是關於“臣民權利義務”的。兩項主要的義務就是納稅和響應號召參加海陸軍。權利包括:日本臣民擁有自由居住權和住宅不被非法入侵或搜查的權利;財產不受侵犯;享有宗教自由,以及言論、著作、集會、結社的自由。同時這些權利附帶了“在法律範圍內”以及“不違背臣民的義務條件下”這樣的語句加以限製,而且國家出現緊急狀況時,任何權利都可以取消。“當國家處於危難之時,不得不毫不猶豫地犧牲部分法律和臣民的權利。”議會在受到限製的情況下對內閣的財政預算有監督權,但是,對於出自天皇的預定預算,帝國議會不得廢除或削減。當議會沒有通過新的預算時,內閣可以執行上年度的預算。這些都為日後日本成為一個侵略國家預留了巨大的空間。

 

 

從以上史料來看,日本第一次立憲顯然帶有濃厚的封建思想。這部憲法仍然強調,國家主權歸天皇,天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強調新的以華族為標誌的貴族身份等級製。雖賦予了日本臣民一些自由權,但是,這些自由權不是天賦的,而是由天皇賜予的,而且在特定時期,天皇及政府內閣可以隨時收回這些權利。日本的明治維新改革,雖然吸納了不少現代憲政法治理念,但是,顯然是不徹底的。日本伊藤憲法,帶有明顯的“具有日本封建特色的資本主義”。這種革新折中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就是日本成為一個法西斯的軍國主義國家,中國及許多亞洲國家的人民,成為其受害者。這也是福澤諭吉始終不在新成立的明治政府裏任職,也不接受明治新政府任何的獎賞和榮耀的重要原因。

 

同時,日本二戰之後,為什麽不將明治天皇與伊藤博文的頭像印在日元上的原因,其實也就不難理解了。顯然,日本第一次立憲的脫胎換骨,並不成功。日本現代化之路的真正完成是二戰之後的美國代為立憲。這一次立憲將日本天皇的神聖不可侵犯的至高無上地位,拉回到人間,成為一個象征性的國家禮儀。在美國人的幫助了,日本真正完成了現代化過程,完成了現代民主憲政。日本由臣民轉變成了真正的公民。

 

 

日本在二戰戰敗之後,實際上是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民主法治之路,二戰之後,日本人雖然仍然幻想以明治維新時期的憲法為藍本進行有限的修憲重建的活動,但是,日本作為一個無條件投降的戰敗國,在美國人麵前哪裏有討價還價的本錢與資格?因此,一部全新的憲法竟然就那樣在美國幾個中下級軍人的談笑風聲中出台了,並且延用至今。這部憲法,對日本明治政府時期的“伊藤憲法”基本上是否定了。這使得日本有了一個徹底革新洗麵的機會。正是二戰之後的這部日本憲法,使得日本在政治體製上徹底擺脫了軍國主義的陰魂的纏繞與束縛。重新思考日本這部新憲法產生的過程,確實是一件有意義的曆史事件。

 

一、美國人接管之下的日本——饑餓得“虛脫”,過“筍式”生活的日本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以無條件投降而告終。所謂無條件投降,就是對勝利者百依百順,隻求保存爛命一條。那時整個日本,都處於一片廢墟之中,處於一片戰火之後的饑餓中。在戰敗之後的頭兩年時間裏,整個日本都因為饑餓而“虛脫”了。所謂過“筍式”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物品,包括衣物一件件像剝筍一樣剝下來,用來換食品,以維持生命。當時的日本,什麽都不能說,什麽都沒有資格談,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夠有飯吃,能夠把命保存下來。

 

當時,在日本的占領軍最主要是美國的軍隊。最高司令官是著名的麥克阿瑟將軍。這個指揮美國太平洋陸軍,不斷地用蛙跳戰術,橫掃日本太平洋軍隊的三星上將,實在是一個精明過人的人。照說,日本在這樣一位外國將軍的統治之下,是不會有什麽出路了。雖然日本曆史上,一向有將軍幕府統治的傳統,但是,在一位藍眼黃毛的西洋人將軍的統治之下,這還是曆史上的頭一次。

 

這位全權代表美國政府的最高司令官,一到日本,就擁有主宰整個日本的大權,包括日本最神聖的天皇的生殺大權。日本投降沒有幾天,日本天皇裕仁就幾次三番去跑去拜見麥帥,這不僅是帶著他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其實,更關係到整個日本的前途與命運。那時日本的報紙刊登出了日本天皇拜見麥帥時的照片。照片上的麥帥高高大大,足足高出日本天皇一個頭,神氣活現地叉著腰,審視著比他自己足足矮一個頭,也年輕二十多歲的天皇陛下,而天皇一副完全臣服的神態,顯得猥瑣不堪,毫無精神與主見,眼神裏顯示出一片茫然的氣色。

 

當時,這幅照片刊登在日本最重要的報紙《讀賣新聞》上,立即引起了整個日本的一片嘩然。自然,當時日本的臨時政府是千方百計地阻撓這幅照片刊登出來的。無賴,美國軍方不同意,要求一定要刊登出來。可見,當時整個日本的境遇是多麽悲慘。但是,正是日本天皇的這種低姿態,贏得了麥帥的好感,從此奠定了麥帥對天皇,乃至對整個日本的大政方針與政策的態度,甚至憲法修改時的基本原則。

 

二戰結束時,日本雖然名義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重大決策都要征求美國占領軍麥克阿瑟將軍的旨意,完全要看美國人的眼色行事。而美國占領軍也不是直接統治日本人,而是通過一個盟軍司令部下設的GHQ(GeneralHeadquarters的縮寫,意即占領軍。)民政局來指導日本政府內閣的行政工作。

 

戰後,日本的憲法修改提案,也就是正式生效的這份提案,就是這個民政局組織編寫出來的。這個民政局看來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民政局,因為他直接指導日本內閣的行政,甚至也可以命令日本天皇,(1948年就下令要日本天皇在全國各地進行以憲法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巡查宣傳),也可以直接發號施令,日本的一切重大決策,都來源於這個民政局。這個民政局的權威除了來自於美國強大的占領軍之外,還得到了絕大數日本平民的擁戴。這是後來這個民政局能夠順利地製定憲法並且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國占領軍,要徹底改變日本,就必須在政治製度上,通過憲法的修改來達到讓日本民主、自由、人性化的社會改造目的。這樣重新改革日本的政治體係就非常必要,而日本政治統治體係的改變的頭等大事就是日本天皇的去留與重新安放的位置。

 

二、日本人企圖保持原來的明治憲法——建設有日本特色的民主政治流產

 

二戰結束,日本在美國占領軍的直接領導下,組建了臨時政府,這些政府成員,內閣成員到首相,都是戰時的政治精英,與舊的體製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利益關係。對於他們來說,舊憲法並沒有什麽不好,沒有任何條款是需要修改的。在得知美國占領軍有修改憲法的意圖之後,這個臨時政府也組建了一個憲法修改委員會。

 

起初,修改日本明治憲法的核心成員包括有重大戰爭甲級戰犯嫌疑犯、兩次任日本首相的近衛公爵首相。直到近衛首相被列入了甲級戰犯嫌疑名單,然後自殺之後,近衛首相才被清除出了憲法修改的領導地位。雖然近衛首相是甲級戰犯嫌疑,但是近衛的憲法修改意見卻是比較符合美國占領軍的意思的。他明確建議,修改後的憲法要提出:國民的自由要先於法律。廢除日本貴族院。限製天皇的特權,僅將日本天皇當成一個國家的禮儀象征。等等。卻因為近衛的自殺而中斷了。

 

因此,日本另起一個臨時政府修憲指導委員會,委員長叫鬆本,因此日本政府的這個修改憲法小組,又叫“鬆本小組”。鬆本作為一個舊貴族,仍然保留了日本貴族的偏見與傲慢。他提出了修改憲法的“四項基本原則”:

 

第一,天皇總攬統治大權的原則不可變更;

 

第二,擴大議會的決議權,並相應對天皇大權進行限製;

 

第三,國務大臣承擔一切國務責任,同時,國務大臣對議會負責;

 

第四,強力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權利,考慮對自由和權利侵害的賠償方法。

 

關於天皇的去留,這個製憲會議並不打算作任何改變,唯一的改變就是把原來明治憲法中的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改變為“至尊不可侵犯”,而且鬆本的這個原則根本沒有與麥克阿瑟將軍商量過。

 

這樣修改憲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要保住天皇,恰恰是要在憲法中變更天皇的權力關係及其在日本政治中所起的作用。如果這個不能夠改變,那麽反對天皇的國民勢力會過激到把天皇完全廢除,甚至處死。物極必反,如果要真正保住日本天皇,那麽完全徹底地改變天皇在日本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是完全有必要的。頑固保守的日本臨時政府及其製憲會議注定了要流產。其實,當時日本的臨時政府組成的閣員,並不是軍國主義者。像幣原首相,是親英派人物,從小愛讀莎士比亞與彌爾頓的著作,而且即使做了首相也是手頭必備的常讀之物。吉田茂外相更是長期駐英大使,對英美國家有著天然的感情。鬆本也是在年輕時就準備做一個“全心全意的自由主義者”。但是,思想是一回事,實際上的身份利益是另一回事。

 

鬆本當時試圖說服占領軍司令部不要對日本明治憲法進行修改,理由是要建設有日本特色的民主政治。因為日本文化傳統與日本國民不會適應歐美國家的自由、民主法治政治。他在致GHQ當局的報告中這樣寫到:“法律製度非常像某種植物。如果從本國的土壤中移植到外國,就會退化甚至死亡。歐美的有些玫瑰品種,在日本種植,就會完全失去香氣。”鬆本在這裏仍然堅持明治憲法中的德國立法與行政法和“國家機構論”。建設有日本特色的資本主義論調,顯然是不能夠被美國人所接受的。美國人不相信這個論調,是基於對普世價值追求的自信。

 

三、《明治憲法》究竟是怎樣一部憲法——德國為父本,英國為母本,日本武士為接生婆

 

要修改《明治憲法》,就必須明白明治憲法究竟是一部什麽樣的憲法。這部憲法頒布實施於1890年,到1945年日本戰敗時,實施了不過65年時間。要說日本的發展與這部憲法無關實在是說不過去的。但是,日本走上戰爭的泥潭與這部憲法也是密切相關的。這部憲法是一部“雌雄同體的生物”,也就是以德國專製的憲法以父本,以英國的君主立憲為母本,再由日本武士接生的混血兒。這部憲法最明顯的特色就是神化了天皇,同時提供武士道精神為日本人的精神,神道教被尊為國教,而神道教正是以儒家文化為精神內核發展起來的。這樣一部憲法正是促使日本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的根源。不來一個徹底的修改,日本又必然會走一次大戰之後的德國納粹之路。

 

因此,當時的《波茨坦公告》明確地提出:“必須永遠消除那些欺騙和誤導日本人民征服世界的權力與勢力”,“日本政府為日本國民民主傾向之複興強化去除一切障礙。應當確立言論、宗教和思想自由,以及對基本人權的尊重”。因此,隻有日本達到了建立順從日本國民自由意誌,有和平傾向與負責的政府,那麽盟軍才可以從日本本土撤離,從而讓日本人自治。當時美國華盛頓白宮對日本憲法修改的主意也早就定了,這個主意現在看來顯然是遠比占領軍司令部更為激進。他要求一定要修改日本憲法,而且要“應當鼓勵日本人廢除天皇製,或是沿著更為民主的方向對其進行改革。”因此,日本人的憲法是在美國人的強迫命令之下展開修改工作的。

 

四、美國人與日本人各建一個修憲隊伍——GHQ民政局製憲會議與鬆本製憲會議

 

美國人對日本修憲的旨意,是沒有討價還價餘地的。不過,方式與方法卻是可以謹慎斟酌的。美國盟軍給了日本臨時政府一個修改憲法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日本政府顯然是沒有能夠很好利用。在完全不征求美國占領軍的意見的前提下,自行搞一套。這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美國人不動聲色。當時的日本雖然是在美國人的統治之下,但是,日本所有的媒體都是相對自由的。也就是,新聞輿論不必看日本政府的眼色發表新聞報道,但是必須遵循占領軍司令部頒布的新聞報道的底線,因此在報紙上自由討論戰後日本憲法修訂的做法,得到了美國占領軍司令部的支持。事前通過充分的醞釀與討論,美國占領軍司令部下屬的民政局,很快就讓整個日本國民明白了美國人的意思。並且取得了日本廣大民眾的認同與支持。

 

當時的日本最大媒體《每日新聞》,常常把各家各派的修改憲法思路與方法,整版整版地刊登出來,供大家充分討論。當時最激進的要算日本共產黨與自由民主黨派人士的修憲方案了。這些方案不但要堅持廢除日本天皇製,而且還要把日本像美國那樣設置成一個互相獨立的聯邦,各聯邦都有自己獨立的政府、憲法與議會。對日本國民被卷入戰爭的罪惡之中的曆史與思想根源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許多不同的聲音同時出現在日本的各種大小的報刊上。這個過程對日本製憲會議的內容與主題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根據當時的媒體調查,至少有90%以上的日本國民,擁護美國的改革指導方針。當美國人看到日本臨時政府對憲法修改草案之後,完全徹底地失去了對日本臨時政府的信心,因此,在日本國民、臨時政府,甚至包括華盛頓白宮都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GHQ民政局秘密組建了另一個臨時製憲小組。玩起了類似於美國當年在費城的五十五人製憲小組會議的遊戲,而且所用的時間更為短暫。這個製憲小組共二十四人,沒有一個日本人參加。由當時民政局局長惠特尼準將親自領導與指導。這個製憲委員會必須搶在由多國組成的“遠東國際委員會”生效之前,製定出日本的憲法。製憲會議地點就設置在東京第一生命大廈第六層的舞廳。把舞廳圍起來,十分像一個巨型的牛欄。後來,這個製憲小組的討論地點就幹脆叫“牛欄”。

 

民政局製憲小組由24位官員組成。16位武官,8位文官,全部是美國軍隊的軍官。官階最高的是惠特尼準將,職位最低的是猶太女郎,年僅22歲,剛剛大學畢業的女孩子西羅塔,但是,她也是唯一有在日本定居生活與學習經曆,對日本社會有切身體驗的美國人,也是製憲小組中唯一精通日語的人。將她納入製憲小組,顯然是考慮到如果沒有一個人懂日本,而來製定日本憲法這樣重大的事情,顯然也是不太合情理的。這24位製憲人員雖然全是美國軍隊的軍官,但是卻沒有一位是職業軍人出身。包括惠特尼準將在內。製憲人員包括:四位律師出身的陸軍上校查爾斯.凱德斯,指揮官小阿爾弗雷德·哈西,陸軍中校邁洛.羅威爾和陸軍中校弗蘭克.E.海斯。

 

普林斯頓大學行政學博士米爾頓·埃斯曼中尉,報紙編輯兼發行人、海軍中尉奧斯本.海格,華爾街的投資家,陸軍上尉弗蘭克.瑞佐等等,類似這樣身份的人,占了二十個,真正法律出身,有律師資格的僅四人。就是這樣一個臨時班底,他們的效率卻是奇高的,他們在討論過程中,完全排除了官階與年齡的限製,每個人都能夠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完全是平等、自由、開放的探討。因此,僅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在完全不參考日本明治憲法與日本曆史的情況下,就把一部在戰後六十多年時間裏讓日本得以迅速發展的憲法製定出來了。也就是這部憲法,後來成就了日本今日的樣子。當然,憲法雖然是他們親自草擬出來的,但是,思想靈魂卻是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的,其實說到底日本這部憲法的背後是美國的憲政精神與自由思想。

 

五,新憲法究竟是個什麽樣子

 

麥克阿瑟將軍在製定憲法之前,作了一個簡短的指示,也可以說是後來日本憲法的基本指導思想。

 

第一、天皇處於國家元首的地位。皇位世襲。天皇的職務和權能將基於憲法行使,並為憲法所示的國民基本意誌負責。

 

第二、廢止天皇作為國家主權的戰爭權力。日本放棄以戰爭為手段解決本國紛爭及至保持本國的安全。日本的防衛和保護,依靠的是打動當今世界的崇高理想。不批準成立日本海陸空軍。日本軍隊不被授予交戰權。

 

第三、日本的封建製度將終結。貴族的權力除皇族外,以現在者一代為限。華族今後不再享有國民、市民之外單獨的政治權利。預算模仿英國製度。

 

這個由當時美國中下級軍官組成的、年輕的、充滿活力的GHQ民政局日本憲法起草小組,對最高統帥的指示,作了最合乎自由主義的解釋,天皇的位置雖然被定位為國家元首,但是,卻與英國國王一樣,完全是一個虛君。隻是在禮儀上代表國家,隻起到一種國家的“象征”作用。由於唯一女性西羅塔的介入,因此,日本憲法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男女兩性之間的完全平等。這對日本也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由麥克阿瑟將軍規定的“日本的防衛與保護,依靠的是打動當今世界的崇高理想”,被作了較大的修改,允許日本成立不叫軍隊,而被稱為“自衛隊”的憲兵與海岸警備隊。因此,日本後來出現的軍隊,實際上有中國人的一份功勞。

 

如果按照美國當時的意思,日本將永遠沒有自己的軍隊。盡管如此,美國製定的憲法仍然嚴格限製日本的自衛隊的獨立交戰權與保持海陸空軍的權利。也就是永久性放棄戰爭。而且,為了使日本憲法能夠得到較為穩定的執行,還決定在1955年美國駐軍退出日本之前,不許可任何憲法修正案出現。日本從此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教育領域,都在美國的這二十四個年輕人,在“牛欄”裏,僅用一個星期製定出來的憲法規定之下發展,並且在現實中促成了今日發達之日本。日本的曆史在幾個年輕的美國軍官的談笑之聲中得到完全徹底的改寫。

 

日本的憲法的成功,或許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一個國家最大的潛能來源於一個國家成功的公民教育。憲法無非是成就公民,並且保護公民。一個國家的政治,其實也不過如此。在公民教育麵前,在憲法中所蘊含的普世價值中,其實既不會有什麽美國特色,也不會有什麽日本特色。那麽,中國特色呢?應該是由中國人自己來思考了。

以上關於日本二戰後的憲法製定過程的相關資料全部來源於美國約翰。W。道爾著,胡博譯,《擁抱戰敗》,三聯書店,20089月出版,第324352頁。

 2008113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