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扒糕和涼粉都是熱天吃的小吃。扒糕是用蕎麥麵做的,黑蕎和白蕎都行,當然做出來顏色不一樣。製作:將鍋中水燒開,再將蕎麥麵慢慢倒入開水中,邊加熱邊攪和,直至成為糊狀,再加入純開水使蕎麥麵成為團塊。撤火後。手沾涼水直接撈出一塊蕎麥麵團,放在平盤上冷卻,如此反複。帶有顧客來買,用專門的“茶刀”現切成象眼塊,以便於調料滲透,而且不能在案板上切,必須在手上切。加的調料是芝麻醬、醬油、醋、鹹胡蘿卜絲、蒜泥、芥末醬、辣椒油等,吃起來筋道、開胃。講究的是在春夏吃涼扒糕,也可以加熱後吃。由於蕎麥性涼味甘,清熱解毒,可以降血脂、血糖,現在與蓧麵同為保健食品。但是脾胃虛寒者少吃。山西的“碗禿則”,即碗坨子與北京的扒糕是一種東西。
涼粉全國各地都有,如山西渾源的土豆粉“小媳婦涼粉”極有特色。北京的涼粉講究是綠豆粉,用漏盆漏成“魚兒”。調料與扒糕基本相同。吃的時候不能細嚼慢咽,應該往嘴裏“吸溜”,謂之“喝涼粉”。
豆汁兒:絕對是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真正老北京的標誌。郭德綱說得好:把一個人按在地上灌豆汁兒,起來就吐了,絕對不是老北京,起來一抹嘴問“還有焦圈嗎”,這才是真正老北京。豆汁兒是製作綠豆粉絲或澱粉所餘得粉漿發酵而成,一般自己做不了。用砂鍋慢火熬開謂之“清豆汁兒”,絕對不能用鐵鍋和大火熬。再熬製過程中略加澱粉,使之呈細糊狀,謂之“稠豆汁兒”。再熬製過程中加入泡發的米和剩飯,最好是陳米,謂之“豆汁粥”。別看這不值錢的怪味飲品,喝時講究極大:配焦圈、燒餅,窩頭、貼餅子也可,關鍵是鹹菜必須是“水疙瘩”(即醃芥菜)或大醃蘿卜,絕對不能就八寶菜、醬甘露等高檔鹹菜,但是要滴些辣椒油。某位清皇族後裔對於喝豆汁兒就八寶菜表示“十分憤怒”。喝豆汁兒必須趁熱痛飲至少三碗,腦門冒汗,而不能小口細抿。還有夏天應該喝熱豆汁兒還是喝涼豆汁兒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夏天喝熱豆汁兒容易中暑,本人體會恰恰相反,好像喝熱茶一樣,反而清熱去火。現在許多人夏天和涼的、甚至是冰鎮豆汁兒,似乎對於腸胃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