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良祠的殿堂匾額(網路圖片)
《遙視曆史問天機》
第一部中部:《漢書》遞進的偽史
第六章 代代美譽埋張良
第五節 佐策入關2
<樣章節選>
(接前文)
3. 騙下武關,羞於啟齒
我追查看到武關是張良騙下來的。他獻計劉邦:請沛公許諾武關守將投降後重賞,還讓他留守武關,讓和家小在一起。這樣他沒有風險,他會認為萬一咱兵敗了,他還可以截斷咱歸路,他立功還能在秦國受賞。這樣他就會開城投降。
劉邦大喜,派酈食其、陸賈前往遊說,輕取武關。真如《史記》、《漢書》中韓信說劉邦:“大王武關,秋毫無犯”。自相矛盾的“劉邦屠武關”,其實是當時的謊報軍情,是謠言。前麵我們說過,劉邦一次屠城都沒有幹過,而項羽一次屠城,就招來天怒。上天削了他的帝位,轉而眷顧最初安排的替補劉邦了。
等劉邦占領了武關,張良又囑咐劉邦:“如果如約,讓武關守將留守這裏,一旦有變,咱們腹背受敵,全軍難活。所以,不能如約,得脅迫守將隨沛公出征,到下一個要塞嶢關的時候,有用。”
劉邦非常迷信張良,完全照辦,劉邦本身也是無信義之人,食言違約事對他來說駕輕就熟。武關守將暗自叫苦,但也隻得聽人擺布。
於是劉邦安排自己的人守武關,帶著所有秦國守將繼續進軍
4. 再騙嶢關,史書掩蓋
過了武關,就進入了秦國的關中地區,拱衛鹹陽的最後一道關隘就是嶢關(嶢:音遙)了。
嶢關,即今陝西商洛市西北牧護關,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鹹陽的咽喉要塞,秦有重兵在此地扼守。
嶢關之戰是正史中唯一記載的由張良具體謀劃、指揮的戰役,一向為史家所推崇,被視為謀聖張良的“九大計”之一。
劉邦想用2萬人強攻,張良說:“秦兵還強,不可輕視。聽說守將是屠戶之子,商賈小人容易用利誘……請派人在各山上增加旗幟,設疑兵,並派酈食其(音:義機)拿著重金去勸降。”
劉邦按計而行,果然秦將要和劉邦聯合西攻鹹陽。
劉邦正要履約,張良說:“將領想反叛,士兵恐怕不服。不服從一定危險,不如趁其鬆懈襲擊他們。”劉邦便率兵進攻秦軍,大勝。
劉邦追擊至藍田,再次擊敗秦軍的抵抗。[1]。
大家看到:《漢書》記載的“嶢關之戰”,是戰術中最低劣的騙術:剛說好合兵一起攻秦,回頭就單方反悔突襲對方。這是張良事先就構想好了的欺騙,以騙取勝,實在難登大雅之堂。
從情理上講:《太公兵法》也沒有這樣低劣的戰術,《漢書》的記載,也再次驗證了《太公兵法》是假的。
但是真實情況有《漢書》記載的這麽簡單麽?
疑問16:如果說史書對武關的混亂記錄和刪節,是因為有所避諱,那麽嶢關之戰,會不會也有所掩蓋?
當我追查嶢關之戰的曆史影像時,很詫異,發現騙術比《漢書》記載的要惡劣的多……
……
<未完,待續>
<全麵的章節,請看準備正式出版的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