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力瑾
來源|天涯博客
由於西風東漸,五四新文化運動旗手的推波助瀾,致使我們的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日趨沒落,時至今日,幾乎沒有多少中國人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自從私塾教育退出曆史舞台,中國傳統文化便長期的退出了我們的學校教育,使得我們的新一代年輕人,幾乎與中國傳統文化隔絕了。現如今,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都不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文化了。這也就難怪時下有不少人,在一個勁地鼓吹要取消中醫這樣的笑話。現在不是中醫要不要取消的問題,而是我們國人理不理解中醫,何時理解中醫的問題。沒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的支撐,國人的不理解中醫,也算是在情理之中。現在的中國人,能夠理解中醫,那才叫是怪呢。隻有明白“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怎樣的文化”的國人,才能真正理解中醫的偉大與淵博,才能真正將中醫發揚光大,讓其為民眾造福,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那麽,“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呢?
【1】修身文化。
中國的儒家經典《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而成為當時中國人的普遍信仰。道家經典《老子》中亦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由此可見,道家亦是強調修身的重要的。至於釋家的佛,更是以因果報應學說,奠定了修身成佛的步驟。修身,成為儒釋道各家的共同選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首先無疑是一種修身文化。離開了修身的實踐,而談什麽中國傳統文化,那無異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的滑稽可笑之事。
修身,就是修身養性,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個積極修身的人,一定不會是一個寡廉鮮恥的無惡不作之徒。而一個不注意修身的人,是很難成為一個有修養的有德之士的。修身與否,是決定一個人修養之高低的關鍵。
既然是修身,其最重要的是親身實踐。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離開了親身實踐,修身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就隻能成為一句空話、套話、假話、大話。而這樣的假大空套話盛行,正是我們今日社會的普遍現象。這足以說明,我們中國人已經離我們的修身傳統文化有多遙有多遠了,用十萬八千裏之遙來形容,恐怕一點也不為過吧。真是令人汗顏啊。
【2】內證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修身文化,由這修身而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是一種內證文化。內證是相對於外證來說的。現在我們講的科學,是西方來的,這現代科學(實證科學),講究的是實驗室實驗,是一種向外發展、向外要證明證據的,因此是屬於外證。而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講究“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修身文化,與向外發展、向外要證明證據的現代科學正好來了個相反,是向內發展、向內要證明證據的,因此是屬於內證(體證科學)。
我們的傳統文化,為什麽要向內發展、向內要證明證據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六祖開悟的時候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的傳統文化,原始的儒釋道三家,講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研究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問題。而天人是合一的,意思就是天地宇宙是個大人身,人身是個小天地小宇宙。我們隻要在人身上向內發展、向內要證明證據,弄清楚了人身這個小天地小宇宙是怎麽回事,那麽,外麵的大天地宇宙也同時就掌握明白了。
現代科學,講究的是實驗室實驗,事實上,我們傳統文化的內證,同樣是可以實驗的。隻不過,現代科學的外證是拿外麵的東西作證據,我們傳統文化的內證是拿自身當實驗室,以自身內在的東西作證據。我們現代人,之所以不理解中醫是怎麽回事了,原因就在於現在的國人,都遠離了修身文化,遠離了內證方法,而沒有辦法再次發現看到人身上的陰陽、經絡等內證內容了。而內證,恰恰指的是人通過修煉而具備內視反觀的能力之後,自我驗證陰陽、氣血、經絡、髒腑乃至天人相應真正含義的過程。
無論是儒釋道哪一家,都是需要內證的。儒家的內聖外王,釋家的成佛成菩薩,道家的得道成仙,無一不是內證的結果。如果一個聖佛仙,連第三隻眼(天目)都沒開,看不到陰陽、氣脈、經絡的話,還可能真的是聖佛仙嗎?這豈不是成了大妄語?內證雖然不是成聖佛仙的目的,但內證無疑是成聖佛仙的一段必經之路,離開了內證,還真的成不了聖佛仙。
【3】道德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修身文化,而修身養性最重要的就是道德。這一點,完全可以從道家的經典《老子》,又名《道德經》上看出端倪來。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身而離開了道德,就如魚兒離開了水,鳥兒離開了空氣一樣可怕。和現在的許多國人談道德,幾乎是一件奢侈的事。原因很簡單,你一和他們談道德,他們就會反問一句:道德值幾個錢?道德多少錢一斤?在那些人眼裏,道德完全是看不見的可有可無的東西。事實上,道跟德在過去,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完全是另一幅模樣。道跟德,根本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完全可以是可見可摸的物質。那麽,道跟德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物質呢?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就是那樣一種恍惚之物,就是無極,隻有道德高尚之人,通過內證才能夠真正看到。而德,就是德一之氣,就是先天真氣,就是太極。
道德,根本不是我們現在這樣理解的樣子,以為做了一件好事就是有道德。這是道德的最低層次。道德,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命物質,我們的生命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有道之恍惚之物,有德一之氣的存在之故。我們的生命,一旦離開了道德真氣的涵養,輕則會生病,重則會一命嗚呼。我們古人之所以如此地強調以德治國,其深層次原因就在於此。
而如今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現狀呢?現在的中國人,生活在一種怎樣的社會環境中呢?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意思是,如果在盛德之世,人皆有仁義,仁義就看不出來,也就沒有倡導仁義的必要。所以,一個崇尚道德品行的社會,同時也必然是一個風氣頹廢的社會,是一個道德瀕現危機的社會。因此老子又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下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真正有道德的時候,是不強調道德的時候;而當強調道德的重要性的時候,已經是失道離德的時候了。我們現在,就生活在一個時刻感知道德的重要性,而早已失道離德的時代。不,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僅僅是失道離德,連後麵的仁義禮智信幾乎都要全部失去了。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用悲哀,不用唉聲歎氣。老子告訴我們:“反者道之動也”。意思是說,一切都是個圓圈,從終點轉過去,就又是起點。當我們“不僅僅是失道離德,連後麵的仁義禮智信幾乎都要全部失去了”的時候,再轉過去就轉完一圈,就又是尊道貴德的起始階段了。
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一種尊道貴德的道德文化。現在該到了我們回歸傳統的時候了,尊道貴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就要指日可待了。原因很簡單,我們快轉完一圈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智,失智而後信——失信後就又回到了起點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