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學家:讓-雅克·盧梭 thephilosophersmail.com

大哲學家:讓-雅克·盧梭

從很多方麵來說,現代生活是圍繞著“進步”展開的。尤其在18世紀,歐洲社會和經濟體日益混合複雜,大多數人都認為人類正穩步行進在向上的康莊大道上。但當時至少有一位哲學家滿腔熱情地質疑“進步思想”,他的思想對 今天這個時代依然影響深遠


thephilosophersmail.com


從很多方麵來說,現代生活都是圍繞著“進步”展開的:我們知道得越多(尤其在科學和技術方麵),經濟便發展得越龐大,我們最後就會過得越幸福。尤其在18世紀,歐洲社會和經濟體日益混合複雜,大多數人都認為人類正穩步行進在向上的康莊大道上,逐漸遠離野蠻和無知,走向繁榮和文雅。但當時至少有一位18世紀哲學家滿腔熱情地質疑“進步思想”——而他的思想對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依然影響深遠。

 

讓-雅克·盧梭1712年出生於日內瓦,父親是受過教育的鍾表匠艾薩克·盧梭。他一出生就遭遇了他往後所稱的“不幸”——出生僅9天,他的母親蘇珊娜·貝爾納因為外傷及過度勞累的並發症而去世。盧梭10歲時,他的父親陷入了一場法律糾紛,不得不舉家搬到伯爾尼,不久艾薩克就在那裏締結了第二次婚姻。從那時候起,盧梭便過著飄搖孤獨的生活。從青少年開始,他頻頻搬家,有時是為了尋找愛和讚美,有時隻是為了逃避迫害。

 

盧梭在日內瓦的出生地

      盧梭年輕的時候去過巴黎,見識舊製度巴黎的秩序井然和豐裕奢侈。雄心勃勃的中產階級竭盡全力去模仿貴族和上層社會的品位和生活方式,整個中產階級巴黎社會都充斥著競爭精神。展現在盧梭麵前的巴黎與他克製且抗拒奢侈的出生地日內瓦有天壤之別。

盧梭時代的巴黎劇院

       盧梭的人生可以用幾個關鍵而偶然的轉折點進行定位。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轉折,發生在1749年,他在報紙《法國信使》讀到一則論文筆記。這篇論文的主題是目前在藝術和科學上取得的進展是否有益於“淨化道德”,署名為“第戎學院”,它觸動了盧梭。盧梭似乎是第一次受到某種震撼,意識到文明和進步實際上並不會對人有所提升,反而對人類原本良好的道德產生了破壞性的糟糕影響。

       盧梭吸收了這一看法,並將其轉化成了名作《論藝術與科學》中的中心觀點,這一文章在報紙比賽中拔得頭籌。在文章裏,盧梭對現代社會進行了嚴厲批評,認為其對啟蒙思想的關鍵法則構成了挑戰。他的論點很簡單:人們曾經是善良而幸福的,但當他們逐漸脫離自然狀態後,便開始受困於惡習,淪入貧苦。

        盧梭所展開的世界史,並不是一個人類從野蠻時代到歐洲工坊和城市時代的曆史,而是一個從生活簡樸但能傾聽自身需求的特許狀態逐步退化的曆史。在史前時期,技術發展遲緩,盧梭稱之為“自然狀態”,那時男女聚居於樹林,不會進商場,也不會讀報紙。他認為那時的人能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很容易感受到舒適生活的關鍵要素:家庭和睦、尊重自然、敬畏優美的宇宙、對他人的好奇、簡單的禮樂娛樂。自然狀態同樣也是道德狀態,由對他人及其遭遇的同情引導。而現代商業“文明”卻把我們推離了這個狀態,讓我們在一個豐饒的世界變得善於嫉妒、欲求過剩和受苦受難。

       盧梭知道自己的結論會非常有爭議——他預料這一論點會受到“全世界的反對”,而這篇論文確實也遭到了很多反對的聲音。盧梭由此名聲鵲起。

       那麽,他為什麽認為文明會腐化人類和導致道德墮落呢?他對文明的敵意源於人類在邁向文明的時候,內心的某種“自愛”(amour-propre)被喚醒了。這是一種人類後天的產物,核心是驕傲、嫉妒和虛榮。他認為這種毀滅性的自愛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人們向更大的定居點和城市遷移,在那裏開始通過對比“他人”來拚接自我意識。文明人不再關心自己想要什麽和感受到什麽,而僅僅是效仿他人,開始了對地位和金錢的毀滅性競爭。

論藝術與科學論藝術與科學

                           自尊心讓我們追求光鮮的職業、消費品和得體精致的外表

       盧梭認為,原始人並不拿自己和他人作對比,而是隻關注自己——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生存。盡管盧梭在哲學寫作中並沒有實際用到“高貴的野蠻人”這一說辭,但他對自然人的解釋為這一概念增添了魅力。有人會認為這一概念是一個天性激動的作家懷著對現代文明的怨恨而虛構出來的浪漫故事,他們應該知道,盧梭的觀點之所以在18世紀引起回響,是因為當時北美洲的印第安土著提供了一個看起來似乎可以驗證這一觀點的例子。

       16世紀對印第安社會的研究把他們描繪成物質簡樸但心理滿意的人群:小群體生活,彼此關係緊密,平等、虔誠、嬉笑又征伐。印第安人顯然沒有什麽財產意識。他們以水果和獵物果腹,以帳篷為家,幾乎沒有個人財產。他們年複一年穿著一樣的毛皮和鞋履,即便是首領也隻是比其他人多這麽一支矛和幾隻壺而已。但這一派天然中,卻有著相當高水平的滿足感。

                                      印第安人村莊早期生活素描

       不過,隨著第一批歐洲人的到來,不過幾十年後,印第安社會的狀態就因為歐洲工廠的技術和奢侈品的出現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個人智慧或對自然規律的理解不再重要,擁有武器、珠寶和酒精才有意義。現在,印第安人孜孜以求的是銀耳環、銅幣、銅手環、錫戒指、威尼斯玻璃製成的項鏈、冰鑿、槍支、酒精、麵包、鋤頭和鏡子。

       這一股新熱潮的興起並非偶然。歐洲貿易家故意要激起印第安人的欲望,鼓動他們獵殺動物皮毛,以滿足歐洲市場需要。令人難過的是,新財富並沒有讓印第安人更幸福。毫無疑問,印第安人工作更繁重了:1739年到1759年,徹羅基部落的兩千名戰士得獵殺125萬鹿以滿足歐洲需求。自殺率和酗酒率上升,社群瓦解、拍戲爭鬥。部落首領就算沒聽過盧梭,也明白發生了什麽,但他們會一致同意這些分析無關緊要。

f1

 拿著花在野外散步的盧梭素描

       1778年,66歲的盧梭在巴黎郊外散步時溘然長逝。他在生命最後幾年裏聲名大噪,與實際上的妻子同居。但他也常常逃回日內瓦躲避迫害,因為他提出了一些更激進的思想,尤其是宗教思想,掀起了論戰(這一壓力讓他幾度精神崩潰)。現在,他安葬在巴黎萬神殿,日內瓦則把他列為本地最重要的名人。

       在我們自己這個時代,富裕奢侈既值得追求又令人不齒,而盧梭的沉思還在回響。他鼓勵我們越過嫉妒和競爭,以自我本身為坐標定義自己的價值。盧梭告訴我們,隻有抵抗比較這個惡魔,我們才能逃離痛苦和貧乏感。雖然這不容易,但盧梭相信並非不可能。因此,他雖有著根本性批判的哲思,卻也是深沉的樂觀主義者。風俗、機構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痛苦和腐敗,但我們可以逃離這些東西——難隻難在,我們為此必須內觀本心,喚醒我們天然的良善。

所有跟帖: 

Good article. I like your posts. Wirte more! -k467- 給 k467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3/2015 postreply 08:32:1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