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留給中國的是糟粕嗎?

來源: 猷子 2015-03-29 03:03:4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3169 bytes)

【深度文章】孔子留給中國的是糟粕嗎?

2015-03-29
點擊因為愛關注我喲

? 回歸傳統文化,重德行善,正本清源。無私、純淨、唯美……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人生路上希望我們能夠攜手同行!關注我們妥妥沒錯!(本公眾微信號:yinweiai-boyuan;小編微信號:improvefl-boyuan)


 

《孔子留給中國的九大糟粕思想》——指繆


 

 

 

近來在網絡上流行一篇文章,名曰《孔子留給中國的九大糟粕思想》。初看此文不懂裝懂,幼稚可笑,本不願理睬,但後來發現此文流傳甚廣,遺害頗深,故決定花一點時間一一指出文中謬誤,以正視聽。

一、等級觀念


孔子推崇君權、父權、夫權,提倡愚忠、愚孝、愚節。在孔子的觀念裏,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級森嚴,不容僭越,絕無平等之必要,更無平等之可能。導致國人隻知專製,不識民主,以為命由天定,其實人人生而平等。孔子的這種專製思想、等級觀念逐漸滲透進國人的血液裏,流淌至今,如附骨之蛆,剔之不去。

《論語·顏淵》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八佾》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裏仁》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指謬:“君、臣、父、子”是人類社會自然形成的一種社會關係,並不是孔子搞出來的。孔子隻是提出一套處理這種社會關係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也就是說,孔子給的是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問題的製造者。所以說孔子推崇君權實屬邏輯混亂。

“君、臣、父、子”這種社會關係是正常的社會倫理。作者認為孔子是在告訴人們“絕無平等之必要,更無平等之可能”,不知作者所說的這個平等是指什麽?是不是指家庭不需要父子關係?國家不需要設置官員和領導者?這些不都是等級嗎? 不知道把這些都去掉了的人類社會會變成什麽樣?估計要成動物世界了吧?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對君臣關係的更加明確的描述。君應如何對待臣,臣應如何對待君,這是君臣之間的契約,這個契約需要雙方共同履行的。換句話說,君若不能“使臣以禮”,臣也無需“事君以忠”。這哪裏是提倡愚忠?這恰恰是孔子限製君權的鐵證。

孔子提倡的不是專製,而是禮製。如果是專製,那就無需再提出“君使臣以禮”這種製約君王的思想。在極權製度下,對君提要求,是不可思議的,搞不好要掉腦袋的,文革時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承父誌是一種孝,這無可否認。攻擊別人一個常見的做法就是把對方的說法絕對化,從而導致謬誤。比如有人辯稱,說假使父母行為不端,以竊盜為生,兒子為全孝道,也要當三年小偷不成? 這完全是一種詭辯。這裏的道就是指正道,不是邪門歪道。父留下的好東西予以繼承,也是對父的一種尊重,這是完全符合人性的社會現象。

二、愚民政策

讓民眾按照統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卻不要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的原因。愚民為何?一句話:便於統治!中國近現代的諸多落後,以及國人骨子裏的奴性十足,都是兩千多年的專製思想和愚民教育合力作用的結果。對此,孔老夫子,恐怕難辭其咎。

《論語·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指謬:斷章取義,胡亂斷句。
原文是: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這才是孔子的本意。哪裏是愚民?

其實反過來想想,就算老夫子真的要愚民,他會傻的公開去說嗎?就算今天的獨裁者也不會說的這麽露骨啊。文革以來,人們習慣於無腦式的鬥爭批判,此例可見一斑。

三、簡單的二元思維

孔子眼裏,人隻有兩類,非君子即小人。如此簡單的二元思維,導致國人在麵對多元社會,多元問題時的無能為力和不知所措。其實人性之複雜,根本就不是君子和小人所能涵蓋的,當然,孔子認為一分為二足矣。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裏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指繆:概念不清

首先說說什麽是君子,什麽是小人。
君,從尹從口。尹——治理,管理,統治;口——說話,發布命令。
所以“君”的本意是指管理者,統治者。君子,有高尚道德操守的人,可以做官的人(古代是任人唯賢的)。
小人,就是平民,被統治的普通老百姓,無學問的人。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有高尚道德的人,也就是君子,當然就要列數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作者所謂的多元,其實就是混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製造更多的做人標準,其結果是製造道德混亂,讓人們不明是非善惡。

現在這個所謂的多元社會恰恰就是這種現代教育的結果。在善惡之間建立多元體係,混淆善惡。越來越多元,也就是越來越無道德,越來越無底線。不知道作者的這種多元思維如何應對現在這種互害的社會模式?

四、隻重闡述,不重原創

結果中國曆代知識分子隻能將古人的思想陳陳相因,多是些訓詁、考據、索隱之學,而新思想的誕生幾無可能。此便為春秋戰國之後,中國再無思想大家之根源所在。另外,一個不重視原創的民族隻會出現現在這樣的結果:抄襲嚴重,盜版猖獗。

《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

指繆:述而作乃名利心驅使,遺禍後代。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述而第七》)”

其實無需多說,看看現在的人對孔子原意的歪曲,便知道“述而作”帶來的惡果。

“述而不作”是孔子對待經典的方式。普通人很難理解聖賢的思想狀態和聖賢所說的話的真正涵義。

在反複研讀經典的時候,往往是越讀發現明白的道理越多。所以孔子又講:“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所以對待聖賢遺留的經典最好的辦法就是“述而不作”。有人受名利心驅使,總想加上自己的東西。對於思想境界不高的人,所謂的評論就是歪曲,遺禍後代。

五、迷信古人

孔子的目標永遠向後,隻恨不能回到周初,為周公洗足,替武王捶背。導致的結果是,人人迷信古人,而古人迷信更古的人。年紀輕輕就開始懷舊,不思進取,隻知慨歎人心不古,其實古人之心未必如今。

《論語·述而》子曰:“信而好古。”

指繆:還是個教育導向問題。
作者所說的進取,就是多賺錢吧?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風淳樸,自可作為修身養德的榜樣;今人奸猾,各個挖空心思賺錢,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名曰進取。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人人都希望富貴,但富貴若是以不正當手段得來,就不會長久。可見孔子並非反對人們追求富貴,而是要取之有道,孔子眼中的富貴是有底線的。

六、歧視女性

孔子輕賤女性,視女子為小人,導致的結果是數千年的重男輕女,造孽無數。

《論語·陽貨》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指繆:這也是後人對孔子詬病最大的一句。
其實,“女”在文言文中同“汝”,比如孔子對子貢說:“女,器也”,意思是說,“你呀,不過是個器罷了”。“女子”意思是你們幾個,指孔子的幾個不爭氣的弟子。“小人”前麵解釋過了,在古代並指壞人,而是指地位不高的普通人,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沒文化的。

那這句話到底什麽意思呢?先看下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麵對子路和子貢的問話,孔子說:你們和那些沒文化的人一樣,說淺了不當回事,說深了聽不懂,又要抱怨。

當然此句解釋還有其它版本,也可以參考。但若解釋為孔子歧視女子,在上下文語境中看,實在是說不通。

哎,對此文作者本編也很想說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七、狹隘的民族主義

孔子心中那“正統嫡傳”的文化道德優越感,逐漸演變成國人心目中“天朝上國”之莫名其妙的觀念,至明清而愈演愈烈,舉國上下,不知天外有天,遂有清末之辱。細細揣度,人類之戰爭,半數以上起於民族主義,一戰、二戰之德國日耳曼民族、日本大和民族,皆因自以為優而彼等劣,遂起貪心,致生靈塗炭。現今,國內經濟略有好轉,民族主義叫囂又起,望國人慎之再慎,引以為戒。

《論語·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指繆:牛唇不對馬嘴
“夷狄”並非指偏遠的民族,而是指道德禮義不高的地方。而諸夏則是指重道德禮義的地方。全句意思是:沒有道德的地方有君王,還不如有道德的地方沒有君王。 “亡”的意思是沒有,作者居然理解成要滅了它們。就這文言文水平也拿出來賣弄,實在是無語。

當然,此句同時也是孔子並非推崇極權專製的又一鐵證。

作者的理解與原意相去甚遠,無須再評。

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孔子提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如此這般,社會責任感,從何談起?

《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指繆:純屬文革式的“上綱上線”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不越職侵權。若人人都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勢必天下大亂。小孩要不要出去打工? 老師應不應去做生意? 政府該不該幹涉司法? 小孩不去打工,老師不去做生意,政府不幹預司法,不知這些叫不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九、精英主義

孔子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骨子裏看不起勞動人民,視農民、菜農、手工業者為小人。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指繆:精英教育何錯之有?
什麽是君子,什麽是小人,前麵已經說過了。所以孔子說樊遲是小人不是罵他的意思,而是說他就是個胸無大誌的普通人。說孔子看不起種地的人,那是文革式的上綱上線。

說孔子是精英教育,這個我不反對。教育的目的當然就是培養精英人才,教人怎麽種地這樣的事不需要孔子這樣的教育家。就是我們現在的學校也不會教那些雜七雜八的小事情。

再說說君子不器。

“器”本義是器具,一種工具。器有三個特點:一是可利用性;二是專一性;三是被動性。器一旦定型,隻能被動地任憑人的擺布和使用。


“君子不器”,孔子是說君子不是工具;君子是有著獨立人格的人;君子應不斷地突破自己思想境界。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