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看過的十本書(下)

來源: 北美君子 2015-02-27 11:02:5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5352 bytes)

                                                                      

《紅樓夢新證》現在想想都覺得好笑,我此生讀的第六本書居然是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所著的《紅樓夢新證》。那時候,能得到的閱讀書籍太少,已不記得是怎麽得到這本書的,反正這本書到我手上已是封麵殘缺破爛不堪,書名也是看完後才知道的。它的幸存也許是紅衛兵抄家燒書的遺漏,抑或是周汝昌先生這本書的名氣太大以至於某位小將不忍心付之一炬,但依我看來更可能是這本書中對《紅樓夢》的評價太精彩了,別說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看了一下就被吸引住,就是我這個沒看過《紅樓夢》原著的剛踏入中學的初中生看了幾頁後也愛不釋手。那時候,《紅樓夢》原著雖沒看過,說實話也沒那個興趣耐心和水平去讀,但小人書還是看過的。《紅樓夢新證》是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在1953年所著,是紅學史上最具裏程碑意義的集大成之作,胡適、顧隨、張伯駒、張中行、周策縱一致讚賞的名著,也是紅學研究者、紅迷必備之書。吸引我的是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寫得別有格調風雅異常,有的句子寫得像優美的詩,有的寫得像深奧的哲學語言,有的寫的激情澎拜,有的又寫的理智神秘,人生第一次見識到寫文是可以這樣寫的,也是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雅文也可以像美人那樣吸引你的目光撩撥你的心靈。可惜的是,現在那本書中所寫的詞句都忘記了,隻沒出息地記住了一句話:女人啊,你的名字叫軟弱

                                             

《紅與黑》紅與黑,光這個題目就夠吸引人夠氣派的了,這三個字得隱藏了多少的華麗和哲理在裏邊。雖然已忘記當時是怎麽得到這本書的,但還是記得第一次捧著那本書的那一刻:端詳著放在麵前的這部久聞大名的小說時,被其完好嶄新的封麵所驚訝。不愧是名著,可以想象得出以前閱讀這本小說的讀者是怎樣小心翼翼地翻閱這本書深怕弄壞弄髒。但令人費解的是,這本淫書在那個文革年代是怎樣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並流落到我的手裏已不得而知。《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現在,已經被世界公認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小說描寫一個木匠的兒子於連的青年,年輕英俊, 意誌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就希望借助個人的努力與奮鬥躋身上流社會。因精通拉丁文在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於連勾引上了主人的妻子德·萊納夫人,滿足了他的自尊心。可是,他的愛完全是出於一種野心,一種因占有欲而產生的狂熱。與市長太太這段偷情遭到愛他的女仆愛麗沙告發後,於連離開了德·萊納夫人。幾經輾轉,於連來到了貴族木爾侯爵家當秘書,又勾引了侯爵的女兒瑪蒂爾德小姐並導致其懷孕。此時一向高傲瞧不起於連的瑪蒂爾德急於想與於連結婚。為了拆散於連與瑪蒂爾德的婚姻,德·萊納夫人在陰險嫉妒的神父的代筆逼迫下向瑪蒂爾德的父親木爾侯爵寫信告發了於連和自己以前的偷情。於連在憤怒之下開槍打傷了德·萊納夫人。瑪蒂爾德小姐竭盡全力營救,但於連對之並不領情。德·萊納夫人探監告知了原委,於連感動痛哭兩人和解。公審的時候,於連當眾宣稱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賜,被教會操縱的法庭判為死刑。最終,德·萊納夫人在悔恨中傷重死去,而瑪蒂爾德小姐埋葬了買下的情人於連被砍下的頭顱。《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致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 電影。小說原名《於連》,後改為《紅與黑》。其中的指法國士兵的紅色軍服,代表資產階級革命力量,指複辟時期僧侶的黑衣,代表封建教會勢力,這一書名本身暗示了兩大對立陣營的尖銳衝突。作品所塑造的青年野心 家於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鬥的野心家的代名詞。寫到此,不禁使我想起了當今的青年才俊於連式的人物芮成鋼的遭遇。

                            

《李白與杜甫》這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晚年的封筆之作。能有幸閱讀到《李白與杜甫》這本書,在我個人求知經曆中可以用這麽個比喻來描述:就如在饑荒年代沒有東西可充饑卻突然發現了一塊美味的紅燒肉阿嗚一口就吞了下去。一九七一年前後,這是思想貧困、知識荒蕪、政治瘋狂的年代。民間舊的書籍大部分被燒毀,剩下的都藏了起來。人們精神荒蕪,饑渴無奈,痛苦徘徊在惡與善,醜與美,偽與真之間,找不到精神家園。那是除了馬恩列斯毛著作,沒有文學論著出版的時代。郭氏的《李白與杜甫》一書就是在這個時候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郭老的這本書能夠在那個非常時期出版,不得不說那與郭是毛的紅人,毛也喜歡李杜二人的詩有關。毛曾和郭專門討論過李杜二人的詩作,向郭表達了喜李惡杜的態度。所以在郭老的這部作品中也有這種傾向。雖然如此,這本專著仍不失其學術價值。話說到這裏,突然覺得在我那個年紀看這本書有點好笑了。那是1972年我剛初中畢業的那個暑假,因沒地方去參加農忙就留校幫老師種菜。有一天閑來無事跳窗進入校圖書室翻閱圖書,回家前想帶一本走回家看,一眼就看中了櫥窗中那本最新的紫紅色封麵的《李白與杜甫》。 從這本書中,第一次知道了李白是出生在中亞細亞伊塞克湖西北的碎葉城,也就是說李白出生在國外中東國家吉爾吉斯斯坦那一帶。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軼事也是從這本書中得知的。郭老在這本書中花了很大篇幅描寫了發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亂”,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在唐朝的頂盛時期發生了這樣一場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由胡人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同中央政權爭奪統治權最終失敗的戰爭。書中之所以對這場戰爭描述的很詳細是因為李杜二人就生活在那個時期,他們的一些詩中有這場事變的影子和背景。在我那個年紀,其實對李杜二人的詩沒太多的興趣,倒是對“安史之亂”這個事件當作一個有趣的故事來看,“安史之亂”以及楊貴妃縊死馬嵬坡的細節最初就是從看這本書知曉的。該書上篇講李白,下篇講杜甫,作者以其卓越的考據功底和敏銳的詩人感受,生動還原出了一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的真實生活。最後的李白杜甫年表則呈現了大唐從盛世榮光到凋零衰敗的萬千氣象。書中諸多觀點極富創見,隨手援引資料更是妙趣橫生。作者語言極富詩意,行文充滿活力,寫法獨具典範價值,不愧為名家大手筆。

                            

《簡愛》早聽說過簡愛這本書,但最後怎麽到手的已經完全不記得了。也許文革對那時我所在的江南農村的文化物質破壞較輕,大家都是鄉裏鄉親的,也極少有紅衛兵上門抄家的事情發生,所以一些舊書還有很多老文物在偏僻的農村得以保存下來。19世紀英國文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以19世紀早期英國社會為背景,用女主人公簡愛的視角以自敘方式講述了一個受盡摧毀、淩辱的孤兒,如何在猶如兒童的人間地獄的孤兒院頑強地生存下去,成為一個獨立,堅強,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長故事。簡愛以頑強的意誌優秀的成績完成了學業後,為了追求獨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爾德莊園任家庭教師。故事從這裏開始進入了主題,說的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師簡愛與男主人羅切斯特之間曆經磨難的愛情。這段愛情因男女主人公懸殊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的差異而充滿了激烈碰撞,也因兩人誌趣相同,真誠相愛而迸發出燦爛的火花。作者以簡愛鮮明獨特的女性視角和敘事風格娓娓道來,真實而有藝術感染力。特別是簡愛的獨特個性和思想,在打動身為貴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時,也緊緊抓住了我們讀者的心。簡愛作為愛情小說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現在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作品中的。以往愛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麗溫柔、高貴賢淑的女子形象。而簡愛卻貧窮,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擁有的一顆智慧,堅強,勇敢的心靈,使那些外在的美在這內在美麵前黯然失色。更為可貴的是簡愛並不因為自己的貧窮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堅定:我和你的靈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完全一樣有一顆心!”“我現在不是憑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憑著血肉之軀跟你講話 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說話,就仿佛我們都已離開了人世,兩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 也正因為此,簡愛敢於去愛一個社會階層遠遠高於自己的男人,更敢於主動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情 這在當時的社會是極其大膽的。隻有兩個相互對等的靈魂才能組成一份完整的愛情,所以簡愛堅持自身的獨立與追求愛情的完整是不能分離的。後來,簡愛含著悲痛離開了羅切斯特,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她決不能允許自己和一個有婦之夫結合在一起,那會是一份不完整的愛。如果她繼續留在羅切斯特的身邊,那她也就不會還是原來那個獨立,平等的簡愛了。如果說簡愛的這次離去是由於無法改變的現實而不得不做出的一次理性選擇的話,那麽她最後的歸來則是她出於堅持愛情追求的又一次理性選擇。在這裏,我們看到簡愛藐視財富,社會地位和宗教的威儀。她認為,真正的幸福,在於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純潔的心靈。她的信念和行動展現出來的力量,深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錢萬能的社會中的人們的靈魂得到淨化。簡愛是一個對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著理性認識的女性,一個對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著堅定追求的女性,一個不再隻是盲從於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一個對自己的價值和情感做出了獨立判斷的女性,一個堅強獨立的女性。夏洛蒂·勃朗特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簡愛發出了一個屬於女性自己的聲音 對於平等、獨立、完整、自由的堅持和追求。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這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自1847年出版以來,以不同語言在全世界不同種族的人們中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每個時代的女性讀者更是以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作品,來探求她們自身的人生、思想和情感。簡愛的精神,她所象征的女性理想和追求,已超越了時空,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永恒。這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後來也看過,拍得非常感人。

                          

《武鬆》 又名《武十回》。如果非要我選出我最初看過的十本書中哪一本是最使我開心的書,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是《武十回》。在我上高一那會,同學們都知道我喜歡看小說。有個平時不善交流的小個子同學有一天有點神秘又有點賣關子炫耀地問我想不想看武鬆十回,說這本書肯定比我看過的所有書都精采。我那時看過水滸的小人書,知道武鬆打虎。於是就盯著那個同學非要看不可。那小個子同學最開始像初戀的少女愛理不理人,但終究沒有忍得住,將那本書借給了我。這本書真的可以用“破破爛爛”四個字來形容,因為不僅沒了封麵,第一個章還缺紙少頁,可以想象這本書是經過了多少人的手才被翻成這樣。就因為這樣破爛,所以書看完後就不想還了,那位同學最後也沒來要,現在想想挺內疚的。這部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揚州評話藝術家王少堂的評書《武十回》的章回小說,其中敘述的某些細節已刻在我的記憶深處。本名《武鬆》的《武十回》, 與盧俊義、宋江、石秀共四個十回,被認為是王少堂揚州評話的巔峰之作,尤以《武十回》最為精彩。長我五到十歲的兄長們肯定不會忘記文革前有那麽一段時間,每當吃完晚飯夜幕降臨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端了個板凳坐在收音機旁等著聽王少堂的那半個小時的精彩揚州評話。 這武十回說得是從景陽岡武鬆打虎到武行者醉打孔亮為止的十回書,是水滸裏麵最精彩的章節,計:第二十三回 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鬆打虎; 第二十四回 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第二十五回 王婆計啜西門慶 淫婦藥鴆武大郎;第二十六回 鄆哥大鬧授官廳 武鬆鬥殺西門慶;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第二十八回 武鬆威鎮安平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鬆醉打蔣門神;第三十回 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鬆大鬧飛雲浦;第三十一回 張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蚣嶺;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經王少堂老先生去粗存精改成揚州評書的形式後,則章回題目則為:1景陽岡打虎,2殺嫂祭兄,3鬥殺西門慶,4十字坡打店,5醉打蔣門神,6大鬧飛雲浦,7夜殺都監府,8夜走蜈蚣嶺,9吊打白虎鎮,10智取二龍山,號稱虎起龍收。《武十回》是根據《水滸傳》中武鬆的故事改編。講述武鬆尋兄,路過景陽岡打虎,後參任縣士兵都頭。其嫂潘金蓮與西門慶通奸,毒死武大郎,武鬆殺死潘和西門後自首,發配孟州。十字坡打店,巧會張青,孫二娘夫婦。天王廟舉鼎,結識施恩,因打抱不平,快活林醉打蔣門神,遭張都監陷害,二次發配。蔣門神指使解差中途暗算,反被武鬆脫枷殺命,夜回孟州,血洗鴛鴦樓。後得張青夫婦相助,改扮頭陀前往二龍山。途經蜈蚣嶺,翦除惡人吳千與李二頭陀。路經白虎鎮,誤打孔亮,與宋江相會。最後會合魯智深、楊誌等智取二龍山。其中最精彩的是上麵提到的23567回。尤其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王老先生在《武十回》評話中,將武鬆格鬥的每一個出手每一個招式都說的非常詳細,比電影中的慢鏡頭還慢,往往一整頁篇幅過去了還沒有將武鬆的一個出拳講完。當然,這中間還講述了在這一拳打出去時,周圍所有人的狀態,和所有發生的事情。這就是王少堂老先生的本事。聽著他的評話,在我,就是“看”著他的評話,都十分過癮。據說,王老先生的那張嘴能將一個人從樓上走到樓下這個簡單平淡的過程說個三天三夜,足可見王老先生那張嘴的利害。一代揚州評話宗師王少堂先生將從“水滸”中挑出來的這數千字擴展到一百四十萬字的口述本《武十回》,曾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風靡海內外。老舍先生曾撰文將此書譽為通俗史詩。近半個世紀後,王派揚州評話的優秀傳人,王少堂先生孫女王麗堂的演出本《武鬆》繼而由中華書局出版,值得祝賀。

最早看過的這十本書或許幫助我少走了人生的很多彎路。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