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心理學家以及宗教人士大都認為:人是一種複雜的動物。這種複雜性表現在沒有一種統一的標準去判斷人的知識、經驗、經曆、能力、思維等等,而最難搞定的就是人類的情感。
人類的情感,千變萬化,捉摸不定。心結、心劫、心竭,都是與人類情感密切相關的。所謂心結,就是心裏解不開的疙瘩,是心裏放不下的事情,是內心所受的一種壓抑,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種心病。所謂心劫,是內心所受到的傷害很深,這種心病在數量級上遠遠高於心結,很可能會讓人痛不欲生,但還是對生活抱有希望。所謂心竭,那就是最頂級的心理傷害,心竭的最終結果,幾乎就是自殺。
情感世界(feeling),是人類精神世界裏麵的心理活動(mind),是一種內心世界。其中,情感也是對外界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有愉悅的,也有非愉悅的。非愉悅的反應,也就是心結、心劫與心竭。
非愉悅反應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一是需求的刺激。所謂需求是人腦對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反映。人為了求得個體和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求一定的事物( 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麵)。例如,食物、衣服、睡眠、勞動、交往、愛情、婚姻等等。這些需求反映在個體人腦中,就形成了需求。需求是個體行為積極性的源泉。人的各種需求推動人們在各個方麵的積極活動。需求越強,由此引起的活動也就越有力,它是個體活動的動力。個體為了滿足需要,從事一定的活動,要用一定的意誌努力去克服困難。人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意誌,所以說需求在個性中起重要作用,是個性傾向性的基礎。自信心理的形成就在一定基礎上由需求刺激形成。一個人的需求如果無法得到滿足,在很大程度上就會打擊到自己的自信心,從而產生非愉悅反應。
二是動機的刺激。所謂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行動的原因。人從事任何活動都有一定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指人的行為動機。比如,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等。個體在某一時刻有最強烈的需要,並在有誘因的條件下,能產生最強烈的動機,但如果此時動機遭到阻止或無法成功完成,勢必會對自己在心理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缺乏自信等不好的表現。
實際上,人的非愉悅反應,也可以說是情感世界,也受思維世界的調控。大腦思維的真正奧秘不僅在大腦內,而且還在大腦之外的具體事物的變化與發展之中。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製功能,依靠的是理性。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有自信與勇氣地遇事不慌且能夠全麵了解和總結並盡快的分析後恰當的使用多種方案(這些方案可以是預備的或是臨時的)中其中的一種方案去操作或處理,達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的意義在於對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卻與生俱來的社會與家庭的使命負責。
因此,理性的人,或者說理性比較占優勢的人,因為具有這種社會與家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所以,一般不存在心結、心劫或心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