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郡王給甄環吹笛子,是表導演的最大敗筆

此篇歸類於文藝批評。話說每次看到影視劇裏出現一點兒樂理常識ABC也不顧的演員們胡吹亂彈的鏡頭,就有一種文藝表現被蹂躪糟蹋的鬧心之感,想必這文學城裏也定有觀者與我同樣心有戚戚焉。

北京晚報曾報道,《甄環傳》果郡王飾演者為了劇中給甄環吹笛子的場景,開拍前特地跟琉璃廠教笛子的師傅學了好幾個月。該演員還告訴媒體“如果在戲裏隻是拿個笛子比畫,觀眾一定能看出來。因為吹笛子講究氣息韻律,不能糊弄著來。”“我學了口風、指法等基本技巧,老師說我是弟子中悟性最高的。”該演員還跟記者挑明“觀眾其實會發現一些電視劇中,男演員在吹笛子的時候隻是擺個樣子,甚至口風和握笛子手法都不對,但這部戲我是真的在吹。”

天哪!這哥們兒是“真的在吹”麽?

看看從《甄環傳》提取出來的47秒鍾的視頻片段,就知道他頂多是吹氣兒而已。他的指法與音符之間是多麽完全徹底的不對應,口風也沒吹到風門上,而且在樂句之間不換氣,樂音未了亂換氣,真真是驢唇不對馬嘴呢:
細細看來,握笛子的靜態擺得雖傻還算樣兒,可一旦動態起來,就全然了無指法,基本上每根指頭的每一次堵音孔都與音符對不上。這哥們兒學了好幾個月,還坦言“為了快速學會用笛子吹奏樂曲,把每個音節都照著一百遍吹,晚上怕吵到鄰居,還跑到衛生間關著門練。”竟連指頭不動音不變(泛音吹法除外)、指頭忽煽音必變的物理學關係都沒整明白?還當自己在學笛子的弟子當中悟性最高。哥記得哥小學三年級學竹笛子時,學了還不到3分鍾就特麽整明白了這個道理。
 
因此,第一似應立即將如此教笛子蒙人的師傅送往慎刑司,板兒磚伺候。第二,似應責令導演在碎玉軒中禁足思過,夥食標準降檔為“答應”級。

果郡王飾演者稱導演為‘鑒寶’大師,鑒之為寶,可在鑒別樂器表演上,導演就純屬小學三年級以下水平了,因為導演竟然迷瞪稱讚果郡王飾演者“......在音樂等藝術方麵也是一位非常有天賦的演員。”如此看來,演員之於樂器的囊膪演技,想必最終不怪演員,實乃導演把關之過。

然而,此類破綻出現在執導過《北京人在紐約》那般高水平劇作的導演身上,就必須是個不應該發生的缺憾,而產生這類缺憾的原因,終歸也來自於中國影視表演專業教育係統程度問題,中戲和北電導演係本科教科書裏可能就沒有這方麵的教學要求,或因寫教科書的人不同音律,或因教課的老師們連五音都不全。這種疏忽在作為綜合性藝術創作的影視專業裏存在的話,令人貽笑大方,在歐美影視業內則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初級錯誤。

好萊塢大導二導直到末流導演都很難會犯這類初級水平的錯誤,這歸功於表演專業教育係統和傳統,但是在中國國內,就連張藝謀也常犯這類初級水平的錯誤,譬如《金陵十三釵》裏女一號左手瞎掰按吉他的鏡頭。按說即便對最基本的樂理常識白癡,作為導演,若有自知之明,講求做工認真,而請懂行的副導演或藝術總監負責把關,指導剪輯,或作為演員,若有自知之明,知道什麽叫丟人現眼自毀形象,而請演奏員作替手,這類藝術表演問題分分鍾不難於解決。把樂器門外漢的僵硬的手指撲愣愣地拍在樂器上攝進鏡頭裏的粗製濫造偽藝術現象在中國影視表演界和導演界別提多普遍,數不勝數,不勝枚舉。在這方麵隻有擅長拍文藝片兒的陳凱歌例外,陳凱歌如果像以上二位那般NOSENSE,就剪不出《北京小提琴》來了。

果郡王胡吹笛子與甄環彈古琴在表演效果上的反差,也說明了導演自身不具備甄別和把關樂器表演行為概念的能力,缺乏應該將之與其它喜怒哀樂行走坐臥表演動作的把關擺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的認知。甄環飾演者孫儷的古琴亂彈能在剪輯時把關到不讓人感覺鬧心,甚至讓很多觀眾誤以為演員會彈琴的程度,這和演員本人對丟人現眼自毀形象有較高較清醒的認識有關,和導演把關無關,否則,果郡王胡吹笛子的敗筆表演就不會出鏡了。

順便再提一下啊,其實影視劇中的演員會不會彈琴,都不用看手指,看他們的眼睛就夠了,會的演員在演奏過程中的眼神要麽是隨性不規律的連貫遊走,要麽是偶爾敢於過度的誇張(類似劉詩昆、朗朗那類),不會的演員在演奏過程中的眼神絕對是瞳孔放大故作鎮靜的刻板固定,要麽死盯自己的指尖,要麽死盯某一遠處,也有自始至終長時間閉眼的(會的人不可能長時間閉眼),這些在甄環孫儷模仿彈琴中也屢有表現。

同類文藝批評:
《金陵十三釵》:十三張截屏的觀感
演員傻帽兒,導演也傻帽兒
寫給林貝卡~~北風那個吹的芭蕾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