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祭母文:沒有母親的母親節怎麽過(全文)

來源: 勁鬆在山崗 2014-05-11 08:29:2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162 bytes)

馬 英 九母親秦厚修遺體5日火化,英九與夫人周美青、女兒、姐妹等親屬一早抵達台北第二殯儀館,7時舉行大殮。




 

全文如下:


 

慈母良師一甲子,永世難報養育恩


 

——悼亡母厚修女士


 

2014年5月10日


 

馬 英 九


 

媽媽走了,走得平靜安詳。


 

她彌留之際,我趕到萬芳醫院加護病房,緊握著她微溫的手,這一雙把我養大的手,吻著她的臉頰,在她耳邊低聲的說:媽媽您好走,您的子女、媳婦、女婿、外孫都在您身邊送您,爸爸會在那邊迎接您,你好好走,不要怕喔!我們結緣64年,來世再做母子,好不好?


 

我們接著用“生日快樂歌”的調子含淚輕聲合唱:“謝謝媽媽生我,謝謝媽媽養我,謝謝媽媽教育我,謝謝媽媽愛我”。媽媽闔上眼,告別了這個世界,享年94歲。


 

時間,是2014年5月2日下午6點16分。


 

媽媽生長在湖南寧鄉一個書香世家。父母知書達禮,她幼受庭訓,從小聰慧善良,進小學前念過私塾,國學底子不錯,又寫得一筆娟秀灑脫的好字,有大家風範。媽媽小學畢業後,初中、高中念的都是長沙著名的周南女中與省立長沙女中。高中畢業前一年,“七 七事變”爆發,日 軍全麵侵 華,她親身經曆這一場艱苦慘烈的民族禦 侮 聖 戰,自有刻骨銘心的感受,影響她的一生。


 

高 中畢業後,她順利考上中 央 政 治 學校(政 大前身)與金陵大學,她選擇前者。抗 戰時期,政 校從南京遷到風光明媚的重慶南溫泉,她也在此遇到法 政 係的同鄉馬 鶴 淩——我的父親。媽媽年輕時美麗而有氣質,會念書、字寫得好、又喜歡運動,在學生領袖兼運動健將的父親積極追求下,兩人很快就墜入情網。父親當時稱讚她是 “真 善 美的化身”。


 

1944 年秋,抗 戰進入尾聲,日 軍準備反撲,重慶震動。蔣 委 員長號召“十萬青年十萬軍”,父親帶頭響應。當時媽媽至為不舍,但以國難當前,義無反顧,她在送別會上說了一句鼓勵父親參軍的話,令人動容,也讓我至今引 以為榮:“曆史上成功的男人,都是從戰場上走過來的。”


 

父親加入青 年 軍不久,抗 戰就勝利了。父母帶著大姊,回到湖南,二姊、三姊相繼在長沙出生。1948、1949年父母兩度來台灣,媽媽當時曾在台北一家餐廳當過會計。


 

1949年大陸局勢逆轉,父親應長輩與同學之邀,再回大陸西南作最後一搏,此行凶險不小,當時媽媽已懷了我,她憂心忡忡,仍然含淚送行。


 

49年底大陸變 色,父親幸免於難,並設法救出在湘潭老家已遭公 審清 算的奶奶,安排她與二姊、三姊在1950年春來到香港。稍早,大腹便便的媽媽也帶著大姊從台灣趕到香港與他們團聚,我就在那年7月出生於九龍。


 

當 時父母都在九龍“荔園”遊樂場打工,媽媽當收費員,爸爸白天在家做饅頭,晚上到“荔園”去當茶房,奶奶在家照顧四個小孫子女,一家7口,每天隻吃兩頓飯。 6歲的大姊每天走路送飯給上班的媽媽,媽媽不時典當外婆送她的首飾來貼補家用,全家生活相當拮據辛苦,但在亂世中全家人能夠團聚,已經相當幸運。等了一年 多,全家總算在1951年10月來到台灣,先借住在桃園,半年後搬到台北市萬華,在一個拚湊的大雜院住了11年,我的童年在此度過,小妹也在此出生。


 

媽媽天性善良勤儉,伺候奶奶相當體貼,兩人在家事上分工合作,情同母女,碰到爸媽意見不和,奶奶還常站在媳婦這一邊。


 

我們家是典型的嚴父慈母,小孩自然比較親近媽媽。當媽媽調到石門水庫工作的時候,就把讀小二的我和小妹帶去。白天我們到龍潭的三坑國校借讀,下午回宿舍跟媽媽共進晚餐。


 

國47年的台灣,既無電視、電腦,電影院也少,媽媽就利用晚間,教我讀《古文觀止》。數十年來,每次回憶當時媽媽燈下課子的溫馨畫麵,就感動不已。這次媽媽在加護病房的初期,意識清楚。探病時,我背《桃花源記》給她聽,背對了,她點頭;背錯了,她搖頭。


 

我們重溫了50多年前母子共享的快樂時光。現在媽媽走了,我不敢再碰《桃花源記》,深怕自己控製不住奪眶而出的淚水。


 

媽媽賢淑多才,照料八口之家,五個幼兒。白天上班,晚上有時還要兼課、做飯,十分辛苦。爸爸好客,常邀朋友小聚,媽媽因此燒得一手好菜,很受歡迎。還有不少人專程來吃她拿手的紅燒辣羊肉。媽媽也會織毛衣、做衣服。家中有一台縫紉機,就是她貼補家用的利器。我們姊弟妹念小學、中學的製服,很多是媽媽親手做的。


 

當年父母的薪水微薄,媽媽能燒菜、做衣服、織毛衣,節省了不少支出。我初中一年級暑假,參加童子軍露營,學會了做紅燒茄子。回家後做給媽媽吃,她看到13歲的兒子居然懂得做菜孝敬媽媽,開心極了!也因為媽媽會做菜,我的四個姊妹不但能做菜,還會做整桌酒席。


 

媽 媽非常孝順父母,外公住在新店,媽媽那時幾乎每個周末都去陪他聊天吃飯。外公去世後, 媽媽即使膝蓋受傷,不良於行,也要上墳祭拜。外婆當年留在湖南沒有來台,1980年,政府尚未開放大陸探親,媽媽思母心切,自己不能赴大陸探親,隻好要求 旅居美國的大姊到長沙,探望30年不見的外婆和阿姨。


 

大姊回台灣,帶回外婆的思念和一件特殊的紀念品。外婆在1983年過世, 她們母女從1949年一別, 一生未再見麵!外婆送的紀念品,媽媽一看就流淚,一直保存到現在。我們會把這件紀念品放在富德靈骨樓,永遠陪伴媽媽。


 

媽媽做人厚道,樂於助人。小時候我們跟奶奶上西園路天 主 堂,常常領回麵粉、包穀粉等外國救濟品。有一次我在大門口發現一位貧窮的老人在餿水桶中找東西吃,我立刻跑去告訴媽媽,她馬上裝一包香噴噴的包穀饅頭送給那位餓極的老人。看到老人感激的眼神,我很開心,也才懂為什麽“助人為快樂之本”。


 

媽媽是一個國家民族觀念很強的人。小時候,她講給我聽的床邊故事,不是俠盜羅賓漢或白雪公主,而是鑒湖女俠秋瑾與革 命 黨 員徐錫麟從容就義的故事,她尤其喜歡講述高 誌 航烈士在浙江筧橋機場擊落 日 機的英勇事蹟。


 

這是最鮮活的民族精神教育,我畢生難忘。


 

媽媽加入中 國 國 民 黨75年,這是她晚年最津津樂道的事。


 

媽媽一直有一個夢,希望有一天,她的子女考上聯考的狀元,那時記者就會來訪問她是如何教育子女,她一直在等這一天。等到1970年小妹考上台大外文係,不是狀元,以後家中無人再參加聯考了,媽媽才斷了念頭。


 

沒想到我大學畢業那年,舉辦第一次預備軍官考試,有不少人落榜。我幸運考上第一誌願海軍補給科,還是台大這一科的第一名。有同學打電話來問我考上沒有。我不在家,媽媽接的電話,告訴同學我考上了,還開心的加了一句“還是個小狀元呢!”她的兒女狀元夢,總算勉強實現了!天 下 父 母 心,令人莞爾。


 

媽媽從我們小時,就教我們要勤儉、誠實、清廉、愛國;


 

要讀古文、讀英文、練毛筆字。病中跟我們筆談時,她還寫著:“你父親和我, 一生不貪財”。家中建立勤勞獎金製度,鼓勵做家事,養成子女勞動與儲蓄習慣。媽媽做事低調、謹言慎行,我從事公職30多年,她從不介入我的公務。她給我的隻有支持,沒有困擾。


 

父母都鼓勵我們實踐先祖父立安公“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的家訓,父親並手書“為善讀書不忘家訓,立身行道毋忝所生”對聯,掛在客廳時時提醒我們。我們在文山區住了40多年,媽媽留給左鄰右舍、市場攤商的印象,就是如此。



兩年多前, 當我們知道了媽媽有肺部淋巴瘤的時候, 我很感謝大姊提出、大家一致認同的作法---我們要給媽媽最後的日子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今天,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們做到了!

 


進醫院的兩個星期前, 大姊還帶媽媽到台南後壁鄉去看國際蘭花展。隻有最後的這三星期她是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但她仍然非常幽默,和我們談以前的趣事。我們要她做一個蘭花手的姿勢,她會刻意用兩隻手來做,還上下搖動,逗得我們大樂,病房常有笑聲,完全沒有受苦的樣子。


 

美青跟唯中探病的時候,安排元中從美國打電話唱歌給媽媽聽,媽媽還記得元中小時候的招牌歌“小小羊兒要回家”,指定要她唱。每次美青和我去探病,我一定會親親她,陪她聊一陣子,再跟她擊掌6次才告別。


這段時間,四個姊妹輪流陪伴照顧媽媽,備極辛勞。醫生們都讚許媽媽是最合作的病人─親切而有教養。


 

媽媽走了,明天就是母親節,我們怎麽來過生平第一個沒有母親的母親節啊?


 

媽媽嫁到馬家70年,相夫持家,養兒育女,教忠教孝,含辛茹苦,她對馬家的貢獻太大了。她生前四代同堂,晚輩有38人,和樂上進,可謂福壽全歸。她留給我們兩件世上最寶貴的遺產─母愛與家教。


所以,我們在她骨灰壇上刻的字是:

 

“厚 德 修 身,一生忠 黨 愛 國;慈 母 良 師,永世難報親恩。”


 

這是我們對媽媽最崇高的敬禮。


 

媽媽,請您好走,永遠跟爸爸作伴。


我們結緣64年,但願來生再續緣。

所有跟帖: 

厚 德 修 身 -阿方- 給 阿方 發送悄悄話 阿方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2/2014 postreply 11:20:3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