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99條(第二輯)(18):消極與積極反映出價值觀和人生觀

所謂消極,就是悲觀、否定、被動的態度;積極就是樂觀、肯定、主動的態度。就這兩個詞語來講,應該算是中性詞,但如果對結果產生了不好的影響,無論是消極還是積極,都算是貶義了;反之,則是褒義。當我們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或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時,就樂於主動參與,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反之,則會有意識地回避、抵抗,表現出消極的態度。


 


消極與積極的對應當中,悲觀與樂觀是最常見的對立麵。但悲觀與樂觀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事物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叔本華和尼采都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而莊子則早在兩千年前就發出了人之生也,與憂俱來的哀歎。如果人們可以意識到這一點,那麽,如何永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則非常重要。


 


  相對悲觀主義論調而言,唯物主義者基於入世的原則,基於生而為人的自信,提出了較為積極樂觀的論點。樂觀主義的進步觀有兩大支柱,一是進化論,二是經濟決定論。進化論將弱肉強食作為自然界發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演變而來的社會進化論,則將先進文明的對落後文明的征服作為人類進步的必由之路。樂觀主義者所幻想的進步是著眼於科技的發展。隨著工業文明的普及以及科技發展對現實生活的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與醫療狀況固然得到了提高,但並沒有解決人類所麵臨的內心困惑,甚至帶來了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20世紀的思想家大多數拋棄了經濟決定論的信仰。可見,我們現有的樂觀主義,依舊是輕率而不究竟的。 


 


悲觀樂觀產生的原因是什麽?對於一般人而言,往往和性格及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樂觀主義者,或者由於天性比較開朗,對什麽事情都想得開,看得淡,重視過程多於結果;或者由於對人生無知,沒有遠大的理想,得過且過;或者由於出生優越,一生不知愁苦,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自信;或者認為科學至上,對人生抱著必勝的信念……但這幾種情況下產生的樂觀,基本都屬於盲目的樂觀。而悲觀主義者,或是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被懷疑束縛了自身的發展;或是因為性格的缺陷,對社會及世界采取對立的姿態;或是因為長期生活在逆境中,理想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無法得到體現,從而失去生活的信念。


 


很多宗教是具有悲觀主義哲學思想的,比如人類毀滅等等。但佛教是中觀主義的人生態度,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態度。為什麽說佛教徒不是悲觀的?因為學佛修行的人,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未來充滿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觀的。為什麽說佛教徒也不是樂觀的呢?因為生命的前景雖是光明的,但現實不容樂觀。佛教徒要在智慧的觀照下如實觀察、如理思維,正確認識和了解世界的光明麵和陰暗麵。既看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對通過修行所能抵達的光明前景充滿信心。


 


從這一點來看,佛教的思想比較接近中庸的觀點。這種不偏不倚的人生態度,既看到了現實的殘酷,又對未來充滿信心;生活中沒有什麽事情是值得大喜大悲的,一切都是因果。把握好中庸這個,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所有跟帖: 

http://bbs.wenxuecity.com/mychina/774889.html -大號螞蟻- 給 大號螞蟻 發送悄悄話 大號螞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01/2014 postreply 12:15:0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