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籠中對

'籠中對'是三國時期,劉備與諸葛亮首次唔麵時的一段對話,很有名氣的。

等等兒,有人叫停說,白字兒先生,那叫'隆中對'!

都對,都對。本來是'籠中'的,後來有文人賣弄給改成了'隆中'。就好像北京有條胡同,本來叫做'奶子府'的。一聽便知那是當年宮裏頭奶媽子住的地方。可惜後來有文人犯酸,改成了'乃滋府',不倫不類不中不西的。您耐心聽我講完,就會明白'籠中對'的典故。

'籠中'的典故出自蒙田先生關於婚姻的一句玩笑話:“婚姻就像一隻籠子。外麵的鳥兒急扯白臉往裏鑽,裏麵的鳥兒拚死拚活往外逃”。

不但婚姻,世上大多事物也都是這個道理。話說劉備劉玄德當年眼看著曹操孫權他們倆一天天坐大自個兒卻還連個落腳處都沒有,鬧心啊!老劉有一種很中國的人生觀,總相信人活一輩子為的是出人頭地,即使不能青史留名,鬧個遺臭萬年也比默默無聞來的強。所以當他聽說有個諸葛孔明有可能幫他實現這個夢想,就立刻找上門去請教。這孔明先生要說呢也是個同好,自視很高的一個人而且也特向往能當個體製中人,特別地,覺得自己很是當人民的好總理的一塊料。但他一開始倒不是很待見老劉。老劉長相有點特別,雙手過膝跟大猩猩似的,兩耳垂肩又像個哈巴狗。所以諸葛亮左一回右一回地總躲著劉備。但架不住劉備左一回右一回老來一來就坐大半天兒搞得孔明躲屋裏不敢出大氣兒放屁都得悄悄的。更煩人的是除了劉備再沒別人來請他出山。考慮到過了這村就沒這店的普世原則,沒奈何諸葛最後也隻好出來和劉備相見。畢竟兩個人還是誌向一致一拍即合的:既然人要出名豬該壯是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剩下的問題就隻是給自己找理由往這裏麵鑽,於是就有了著名的'籠中對'。諸葛亮幫劉備分析形勢說,曹操他占了天時坐籠子中間一大塊,孫權占地利也割據小半邊,我看您可以往人和上邊湊。您看您這長相,絕對和人類始祖北京猿人直接相關哪。咱們是當之無愧的根紅苗正,正宗!戈培爾教導我們說,謊話重複一千邊就是真理。皇室正宗這話您就讓宣傳部門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怕大家不相信。劉備照著諸葛亮的話做,果然後來在籠子裏占了一個小角兒,到死也沒想出來。拚死拚活從籠子裏往外逃的是兒子阿鬥,“此間樂,不思蜀”,蓋因見識了籠子裏的險惡。

想起這個典故,是因為看到有不少人在試圖給婚姻開藥方,也無非是些'籠中對'之類:在社會規範的框架下個體存在的一些戰略戰術。先把一件事設定為天然合理,然後再出謀劃策想方設法,怎樣能在設定好的籠子裏翩翩起舞。開藥方的人多,說明婚姻裏有很多的難。其實蒙田先生另有一個不錯的建議,據他說,好的婚姻是一個瞎子老婆和一個聾子丈夫。我想這很有些道理,女瞎男聾相處起來會容易許多,而且如果實行起來對殘疾人也是個很大的福音。我還可以繼續引伸說,最好的婚姻是雙方都既看不見也聽不見還都出不了聲兒,換句話說這是兩根木頭棍子。兩根木頭棍子的婚姻保證地久天長。讓人傷心的是人卻不是木頭棍子,人會千差萬別千奇百怪。這個世界據說正在鼓吹一種叫做diversity的東西,同時卻隻給千差萬別的人一個婚姻模式,甚至gay們也哭著喊著往這一個模式裏鑽。世界可真是奇妙得不可思議。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