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毯的味道'

喝葡萄酒不是中國人民的文化,其實那也不是美國人民的文化。在歐洲大陸人民的眼裏,其它幾個大陸根本就是沒文化。一群想怎麽忽悠就能怎麽忽悠的鄉巴佬罷了。有心人可能還記得好幾年前,法國海關突然通知說,我們這裏幾個不法酒商以次充好拿廉價葡萄酒冒充Pinot Noir,往你們美國銷了好幾年了。按說人家那麽國際主義精神主動檢舉揭發自己,俺們應當感激才是,可就是心裏挺憋屈的,老覺得法國佬肚子裏在笑話咱:稀裏糊塗喝了好幾年,不是人家主動說,楞沒喝出來!

俺還想哈,再怎麽著法國佬跟咱們也算一個村兒裏鄉裏鄉親的吧。中國,那可是跟法國隔了好幾個十裏鋪,絕對是另一個村兒姓氏都不一樣了。這些年他們可沒少往那兒銷葡萄酒,不定有多少是假的,估摸著也不會對中國人民良心發現檢舉揭發自己。這種事法國佬估計幹得出來。

長城、張裕,這個那個的中國也造了多少年的葡萄酒了,還是都不怎麽地。就是包裝出奇的講究起來,大家都隻拿了送禮,你送我我送他。還都叫'赤霞珠' ,可就是喝不出Cabernet Sauvignon的味兒來。記得唯靈先生說台灣少有上檔次的餐館,因為沒幾個能扯出個長長的酒單來,大陸更別提了。他還笑話每年秋天隆重到港的Beaujolais nouveau,給它個音譯叫'薄酒來',說那是法國佬欺負香港人傻,忽悠人的玩意兒。我讀到唯靈先生文章時,薄酒來(不是薄熙來)也忽悠到了美國。吃飯時叫了一瓶,正讓我趕上那個特別差的年份。

有時候想,俺們美國人對酒品味差點事,興許要怪清教徒們。喝酒這檔子事需要從小培養,等到二十一了才讓開始喝,味蕾都已經老了,是不是?美國人形容酒,常常使些大而無當的詞,什麽'exceptionally self-assured', 'marvelous finish', 'classically structured', 不剌不剌。說什麽哪?沒人能知道。到人家法國佬的味蕾上,就能出些讓俺們意想不到的彩兒。比如說這回兄弟們開釀的Carménère,形容到最後是這樣的:•••回味到微微的黑巧克力香氣(沒體會出來)、煙草的芬芳(這個大家認可)、皮革(說什麽哪?到底是皮鞋味兒、還是皮夾克?)。

這還不是最閤的。據說在Burgundy有這麽個真實的段子,是酒莊主人和品酒師的一段對話。

品酒師(品味品味):啊•••,一種特別的goût de tapis。

酒莊主(怒氣衝衝):說什麽?你怎麽敢說我的酒是濕地毯的味!

品酒師(趕快找補):可是•••我的朋友,那可是特別年代久遠、特別不同一般的一塊地毯呢。

所有跟帖: 

甜兔就成。。。。 -阿方- 給 阿方 發送悄悄話 阿方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14 postreply 06:52:03

瞎說! -tiantu- 給 tiantu 發送悄悄話 tiantu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14 postreply 07:41:4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