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提到楊曼青主持<北京新報>,也有<北京晨報>一說,聽這報名都有點像曆史穿越,太現代。楊先生還不算大牌報人,說他'主持'有點過,當時供過職的計有<進化報>、<京師公報>、<群強報>幾個地方。其中<群強報>社址在櫻桃斜街,沿大柵欄往東一蹓躂就是鮮魚口。楊先生還對老北京的五行八作風土人情特別有興趣有研究,跟沿路的店鋪老板都相熟。您道是為什麽?老楊他是旗人哪。自滿清入關,領了二百多年的錢糧,北京旗人多多少少都培養出這種範兒來,閑的!老楊見會仙居掌櫃的老劉發愁買賣不好,就幫他出主意想辦法:去掉雜碎裏的心和肺(調整口感)、加醬色(遮蓋穢氣)、勾芡(充數兒)、以炒肝兒為名(蒙人)。這幾招一出,登時造就出一款流傳至今的老北京小吃。這大約是在1900?1910年之間。也是在這項發明的前前後後,萊特兄弟把飛機開上了天,愛因斯坦發表了他的狹義相對論。
這之後炒肝兒又經曆了不少變化和挑戰。最主要的是三幾年間在會仙居斜對麵開張的天興居炒肝兒,本來的炒醬改用醬油,口蘑湯改味の素,省事省時省力!題外話:要我說,發明味の素是日本鬼子對中國犯下的最大罪行。從那以後中國烹飪就走上了下坡路,到如今隻要是中餐吃完了都是滿嘴味精的味道。我總覺得,近代中國國民性裏有一種如能變通決不刻板、能偷工減料決不精工細作的氣質,更在近幾十年裏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味精這鬼東西正戳在中國人的軟肋上。炒肝兒也就隨著所有中國菜一起,逐漸失掉了它原本的口味。